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3带刺的朋友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3带刺的朋友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

《带刺的朋友》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学习刺猬偷枣过程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偷枣的事。

尝试有条理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感。

培养学生对于小动物的关注与喜爱。

3.初步体会“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小东西”等不同称呼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的感悟和训练,真切地感受刺猬偷枣的本领大,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2.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偷枣的事。

尝试有条理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小东西”等不同称呼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巩固旧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带刺的朋友》这篇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文中带刺的朋友指的是谁?谁能用一句话来告诉我们:课文主要讲的一件什么事情?(刺猬偷枣的事)
过渡:刺猬究竟要偷的是什么样的枣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了解红枣,感悟诱人。

1.(课件出示)红枣图片,学生观察。

出示句子:
秋天,枣树上挂满了红枣,风儿一吹,轻轻摆动,如同无数颗飘香的玛瑙晃来晃去,看着就让人眼馋。

2齐读。

问:这些枣子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飘香的玛瑙”指什么?为什么要把枣子比作飘香的玛瑙呢?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出示图片,观察比较)
3.指导朗读:这是怎样一种诱人的枣啊,连人都眼谗,更何况刺猬呢。

谁能把这种谗人的感觉读出来呢?(指名读、齐读)
4.谈话过渡:正因为这些枣儿那样诱人,才引来了一个小家伙,那就是——刺猬,它偷枣儿来啦!
三、学习“偷枣”,感悟聪明。

1.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写了刺猬偷枣的过程呢?(2-11自然段)你能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刺猬偷枣的本事吗?(高明)理解“高明”(技艺高超)
2.那么小刺猬究竟是怎样偷枣的?为什么说刺猬偷枣的本事很高明呢?(出示阅读提示)请小朋友们默读课文第2—11自然段,按照顺序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句子,并用“-----”划下来。

3.学生自由阅读,勾划。

4.出示句子,订正。

(课件出示)
(1)忽然看见一个圆乎乎的东西,正缓慢地往树上爬……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伸出的枝条……
(2)后来,那个东西停住了脚,兴许是在用力摇晃吧,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

(3)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个家伙就噗的一声掉了下来。

(4)它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

你猜怎么着,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

立刻,它的身子“长”大了一圈。

也许是怕被人发现吧,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
四、深入学习,体会高明。

过渡:作者看到刺猬偷枣的过程后,忍不住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些句子,去感悟刺猬偷枣技术的高明吧。

(课件出示)
(1)忽然看见一个圆乎乎的东西,正缓慢地往树上爬……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伸出的枝条……
(1)学生自由读句子,问:这两句话在写刺猬干什么?(爬树)用“Ο”圈出
体现刺猬偷枣本事高明的词语。

你圈出了哪些体现刺猬偷枣本事高明的词语?(缓慢)为什么要“缓慢地爬”?(因为怕被别人发现)(诡秘)理解诡秘(隐秘)说明了什么?(小刺猬偷枣小心谨慎。

)(板书:爬树)
(2)指导朗读。

你能读出小刺猬偷枣小心谨慎的感觉吗?指名读,点评(抓住“缓慢”“诡秘”读)齐读。

小刺猬偷枣可真小心谨慎啊,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3)小结学习方法:先读句子,思考:这句话在写刺猬干什么?然后再读,圈出体现刺猬偷枣本事高明的词语,感受刺猬的聪明伶俐。

最后,抓住这些词语,感情朗读。

学法:1.读 2.圈 3.读(副板书)
(4)谈话过渡:小刺猬爬上树是为了干什么呀?我们就按照刚才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这一部分。

(课件出示)
后来,那个东西停住了脚,兴许是在用力摇晃吧,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

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个家伙就噗的一声掉了下来。

这两句话分别在写刺猬干什么?(摇枣,掉落)你圈出了哪些体现刺猬偷枣本事高明的词语?(用力摇晃)。

小刺猬为什么要用力摇晃呢?(它是为了多摇一些枣)你从哪里看出它在用力摇晃呢?抓住拟声词体会。

过渡:红枣儿掉到地上了,小刺猬还呆在树上呢?它该怎么办呀?(从树上下来)看看下面这句话又写了刺猬在干什么?(掉落)“掉”是怎样的?为什么要直接掉下来?(节约时间,动作快)你圈出了哪些体现刺猬偷枣本事高明的词语?(噗的一声),理解“噗的一声”,这句话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刺猬偷枣很高明?(速度特别快)
指导朗读:爬上了树,小刺猬开始摇红枣了,摇红枣的时候刺猬先停住脚,然后——(学生接读:用力摇晃)摇得树枝--(学生接读:哗哗作响……)
指导朗读。

刺猬这小家伙不仅聪明,而且速度特别快,趁我还没弄清楚它想干什么,树上那个家伙就——(学生接读:噗的一声掉了下来。


(5)小刺猬偷枣可真高明啊!所以作者忍不住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6)谈话过渡:刺猬从树上掉下来又是为了干什么?接下来,让我们按照刚才的学习方法,自学这一部分。

出示自学提示:1、读句子,思考:这句话在写刺猬干什么?2、圈出体现刺猬偷枣本事高明的词语,感受刺猬的聪明伶俐。

3、抓住这些词语,感情朗读。

(课件出示)
它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

你猜怎么着,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

也许是怕被人发现吧,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
学生自学,思考,勾画。

交流:这段话在写刺猬干什么呢?(逐个归拢、打滚扎枣、驮枣快跑)。

那刺猬高明在哪儿呢?(预设:归拢)理解词语“归拢”(把散落的东西堆到一起)。

为什么要把枣子聚拢?(抓紧时间,提高效率)。

这刺猬真(高明)啊!(预设:打滚)我们来想象一下:小刺猬“噗噜”一下,打了一个滚儿,发现前面还有一个枣;再“噗噜”一下,打了一个滚儿,又发现左面还有一个枣……等把枣子滚完了,也转晕了。

所以,高明之处在于----“归拢”。

除了“归拢”,还有一个词语也特别有意思。

理解“急火火”。

小刺猬为什么要“急火火地跑去了”?体会刺猬的高明。

还有一个词语跟“急火火”意思差不多,体会“匆匆地”。

指导朗读:对于散落一地的红枣,小刺猬可不是束手无策,而是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

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

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
4.看到这一幕,作者忍不住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这小家伙偷枣可真高明呀!你能结合板书用上表示先后关系的词语讲讲刺猬偷枣的过程吗?
5、加上中心句,齐读,体会不同之处。

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为开头,结合刚才体会到的刺猬偷枣高明的词语,讲讲刺猬偷枣的过程。

(师示范说一两句,生自由练说,指名说)(1-2人)
五、抓住称呼,体会情感。

刺猬偷枣的本领可真高明啊,让我们的小作者忍不住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出示)
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1.“聪明的小东西”指的是谁?你从这句话体会到作者对小刺猬有什么样的感情呢?(喜爱、钦佩)其实,课文里还有很多这样的称呼,赶快去找一找吧。

(课件出示)
后来,那个东西....停住了脚,兴许是在用力摇晃吧,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

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个家伙....就噗的一声掉了下来。

听得出,摔得还挺重呢!
聪明的小东西......
,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读读这三个句子,特别是加点的词语“那个东西”“那个家伙”“聪明的小东西”,你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师引导:一开始作者为什么没有直接称呼“聪明的小东西”
呢?(因为还很陌生)第二个句子为什么不继续称“那个东西”呢?(因为慢慢地对小刺猬有了一定的了解,比较亲近)最后,通过观察刺猬偷枣的过程,作者不由得对刺猬生出了喜爱、敬佩之情,所以,称它为——“聪明的小东西”。

正是从这些称呼里,我们一步步感受到了作者对小刺猬的喜爱之情。

2、分男、女生读,齐读。

六、总结全文,善待动物。

学了课文,说说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刺猬?(聪明的小刺猬)课文为什么要以“带刺的朋友”为题呢?
教师小结:作者已经把刺猬当作了家庭的一员,这种情感只有那些与小动物有亲密接触的人才能体会。

这篇课文节选自宗介华的散文《带刺的朋友》,原文除了写刺猬偷枣,还写了小刺猬一家的很多故事。

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读一读,然后和同学交流交流你对小刺猬又有了哪些新的印象。

同学们,让我们走进大自然,走近小动物,去做动物们最亲密的——朋友吧。

板书设计:
23 带刺的朋友爬树摇枣
偷枣
落地归枣
本事高明
打滚扎枣
驮枣快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