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区中小学学生辍学和流失问题的成因与对策长期以来,大家普遍认为农牧区学生流失的根源主要是农牧区经济困难,部分家庭无能力使青少年接受正常教育,中途辍学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基于这种认识,党和国家从减轻学生经济负担入手进行了各种补助措施,在农牧区实行“三包”政策,在全体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农牧区学生的辍学现象得到了好转,部分失学学生又重返校园,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上不起学的问题,应该说农牧区学生从此可以安心地读书了。
但是,事情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在农牧区各学校仍然有很多和部分学生离开了校园,学生流失现象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流生给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面对流生问题,无论学校还是教师,既感困惑,困惑的是学生为什么流失?为什么不愿意上学?又感无奈,无奈的是采取了那么多的办法为什么就控制不住学生的流失?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流失问题,要想控制学生辍学,必须要找到学生辍学的原因。
流生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
学生辍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社会、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家庭和学生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学校方面,片面追求升学率,教育教学行为违反教育法规和政策,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1.1 教育学生方法不当,职业道德缺失,使学生没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有的教师偏爱优秀的学生而嫌弃差生,对待后进生要么放任自流,要么方法粗暴简单。
有些学校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给学生排名次,排座位,歧视学生,对差生缺乏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加上有个别老师道德修养不好,侮辱学生人格,体罚、变相体罚现象时有发生,大大挫伤了后进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久而久之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最终离开学校,这些都加剧了学生的辍学。
1.2 一些教师业务水平不高,相当多的初中是从小学借调教师拔高使用,加之近几年毕业的教师专业不对口,不能胜任教书育人的重任,致使农牧区教师业务水平整体不高,再加上平时不注重钻研业务,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
一些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仍采用“满堂灌”的落后教学模式,讲课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教学手段简单生硬,使部分基础差的学生上课听不懂,学习难以适应,久而久之,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加上个别教师缺乏耐心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后进生越来越赶不上优等生,产生厌学情绪。
1.3 目前农牧区学校基本上还是采用应试教育的模式,办学思想不端正,片面追求升学率,推行素质教育多是流于形式,在全面追求升学率的指挥棒下,各科老师为了高分数轮番上阵,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给学生不断布置各类练习、补充题、测验题。
一些学校干脆把其它的”副科”和课外活动时间全部用在”主科”上,有的学校甚至连节假日都不让学生休息,继续给学生补课,部分学生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单一枯燥的学习生活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许多学生的个性特长不能充分发挥,自身价值难以实现,哪有什么兴趣可言?必然产生厌学情绪,导致辍学。
1.4 教学管理制度不科学、不合理高教学质量违背教学规律,急于求成,使有些学习困难的学生遭受批评、承受压力。
2.家庭方面:2.1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这种错误的观点很容易动摇学生原本摇摆不定的学习信心。
现在好多学生认为读书纯属浪费青春,社会上只有钱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就是这种心理作用促使学生的注意力从学习转向外出打工挣钱,挖虫草就是最好的例证。
2.2 家长受教育的程度对子女辍学的影响相当大,家长受教育程度往往较低,甚至从未受过教育,他们由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状况,认识不到教育对生产、生活及经济的重要意义,盲目地认为“读书无用”。
看待问题不全面,没有长远的打算,学生的这种行为反倒迎合了他们的心理。
在子女尚不能自立的情况下,父母的这种陈旧观念无疑成为农牧区学生辍学率高的催化剂。
2.3 家庭结构不合理是导致学生辍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或者家庭缺乏劳动力,或者家中有需要照顾的老人、病人和幼儿,或者家庭中父母离异或外出打工,或者学生自身残疾,等等,从而造成部分学生辍学。
农牧区“重男轻女”封建意识仍根深蒂固。
在流生中,女生比例高这充分说明了女孩受教育的权利被落后的封建残余思想所剥夺。
2.4 家长缺少法律知识,缺乏法律意识生辍学的又一原因。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了近二十多年的今天,绝大部分家长认为小孩是自己的,送不送他读书是自己的事,不关别人的事,几乎没有几个家长认为不送子女(或被监护人)接受义务教育是违法行为。
3.社会方面,心理和生理上都很不成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易受到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
而目前农牧区学校周边的环境令人担忧。
3.1 学校周边的治安状况欠佳,学生被打或抢、被勒索财物、被盗等屡屡发生,学生缺乏安全感。
3.2 一些个体业主利欲熏心,不顾有关的法令或向学生出租不健康的书刊,或向学生售烟酒,或打着“学生优惠”的招牌引诱学生入录像室、电子游戏室、网吧、桌球室等场所,以达非法牟取暴利的目的,学生一旦痴迷上这些以后,就会无心学习,经常逃学、旷课,最后导致辍学。
3.3 一些社会腐败现象也对部分家长和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不论是大、中专生毕业分配,还是招工、招干,部分单位不是量才用人,而是搞拉关系、走后门、行贿受贿、以权谋利等不正之风,出现了没才能也能找上好工作、好单位,而把有真才实学的人拒之门外的现象,使家长和学生对未来的事业与前途失去信心,逐渐产生弃学心理。
4.政府部门4.1 执行法律的力度不强》规定:“适龄儿童、少年不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人民政府对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批评教育并采取有效措施责令送子女或被监护人入学。
”对不接受义务教育这一违法行为的执法主体应该是当地人民政府,而有的政府官员却认为学生辍学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与政府没有多大关系,不愿管这些事。
有的想管,但不知道如何执法,不知道应该采取什么有效措施才能督促家长依法送子女或被监护人入学。
另外,辍学的初中学生大部份都打工去了,劳动部门对违法招收童工的治理也缺乏力度,这从另一方面促长了学生的辍学。
4.2 “一阵风”式的政策执行方式学政策的执行活动涉及面广,涉及的政策对象多,是一项复杂的政策过程。
希望通过“一阵风”式的政策过程执行问题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符合政策科学规律的。
地方政府之所以在一定时期愿意“大手笔”集中解决普遍存在的辍学问题,基本出发点在于“辍学率不能超过3%”,这是一个“两基”验收中一票否决的指标。
为了使本区域农牧区学生辍学率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有的地方给初中教师分任务,“要赶在验收前动员辍学生回学校”;有的甚至弄虚作假,用小学高年级学生或其他学校学生到被查学校充数;有的地方甚至“修正”原始数字,对辍学率作技术处理。
实践表明,地方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信奉的“强制执行”并不能完全彻底消除农牧区学生的辍学现象;弄虚作假更使得政策执行过程趋于复杂化,掩盖了辍学的真实情况,干扰了上级领导部门的决策。
辍学政策的执行效果也由此陷入了“治标不治本”的怪圈。
这才有了农牧区学生辍学现象“屡有反弹”的问题出现。
5.教育主管部门5.1 课程设置不科学无用,严重脱离农牧区学生实际,也是造成农牧区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
有不少学科知识其实都是为学生读高中读大学准备的,对于考不上大学的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既难学且枯燥。
要他们每天面对这些并无多大实际意义的知识,怎能不令他们生厌?5.2 资源配置不合理,农牧区学校无论硬软件都远远落后于城市,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农牧区教育的投入力度,实施了许多“惠民工程”,但师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许多地方师资依然短缺,汉族教师在农牧区实施“双语”教学困难重重。
5.3 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是以升学率为主要甚至是惟一的标准,这就导致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教育教学方法,其结果必然会加剧学生的流失。
学生方面:5.3.1 升学无望,升入大学虽不是读书的惟一目标,却是读书的第一目标。
如果学生确信自己升学无望,那么,他读书也就失去了动力。
5.3.2 读书无趣,读书如同嚼蜡,毫无乐趣;读书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是一件异常辛苦、枯燥和乏味的事情。
他们视教室为监狱。
他们盼望早日长大,早日结束学习生涯,以脱离“苦海”。
5.3.4 学习困难,学习能力较差,同时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很难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
他们听不懂课,作业不会做,成绩不好,学习倍感吃力,有度日如年之感。
6.控制农牧区学生辍学的对策和建议6.1 对农牧区的“五个倾斜”;对农牧区教育投资倾斜;对农牧区毕业生就业倾斜;对农牧区教育资源配置倾斜;对农牧区教师待遇倾斜。
6.2 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育的硬件投入,也要加大对农村教育软件投入。
6.3 要依法治教,加强政府责任6.3.1 政府要依法行政,按照《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依法保证对农牧区义务教育的投入。
6.3.2 要依法保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侵犯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的行为,随意改变教学计划、削减思想品德课、体育课的行为,非法印制复习资料、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行为,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传播、贩卖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印刷品和音像制品的行为等等,进行重点监督和查处。
6.3.3 加大依法治理学生辍学的处罚力度,学生家长不敢不送子女读书,用人单位不敢招用童工。
一方面要广泛宣传《义务教育法》,树立学生、家长、教师、学校、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法律意识,要让他们认识到适龄儿童、青少年不接受义务教育是违法行为。
另一方面,要依法建立治理学生辍学问题的目标责任制,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依法严惩造成学生辍学的直接责任人。
运用铁的手段,该罚款的要坚决罚款,处罚让家长害怕,恐惧、胆颤,迫使其将学生不得不送入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劳动部门要认真清理使用童工的现象,加大查处力度,杜绝使用没有接受完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
对实施义务教育漠不关心、不作为的政府及其官员,进行教育和依法查处。
6.3.4 学校要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使部分学生心灵受到污染,思想不求进步,学习不求上进,这需要进一步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第一、学校应把后进生转化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政教处牵头,各处室配合,以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齐抓共管。
第二、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关心爱护后进生,对后进生要经常进行教育,不歧视、辱骂、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批评后进生应耐心细致,把握尺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多激励。
对待后进生可以采取倾斜政策,如优先提问,优先辅导,优先批改作业,优先安排座位等。
第三、学校要对后进生转化实行档案管理,建立后进生转化卡,摸清后进生的表现,定出转化目标、计划和措施。
政教处要定期对各班转化差生工作进行检查、总结和评比,把转化后进生工作作为班主任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四、转化后进生要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