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战后英国对欧洲的特殊政策探究

二战后英国对欧洲的特殊政策探究

二战后英国对欧洲的特殊政策探究二战后英国对欧洲的特殊政策探究二战后英国对欧洲的特殊政策探究2016-10-30世界史论文二战后英国对欧洲的特殊政策探究二战后英国对欧洲的特殊政策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上的政治、经济、战略格局又有了新的调整。

世界的权力中心转移到大洋彼岸,而原来的欧洲列强却沦为二等国家。

按理说欧洲应该联合自强起来,但作为欧洲的核心国家之一的英国却游离于欧共体之外长达20 年。

本文将讨论英国对欧洲特殊政策的体现及背后隐藏的原因。

一、战后初期各国对欧洲一体化态度(一)”第三种力量”的构想英国虽然是二战后的战胜国,但它的胜利并不轻松。

战争吞噬了国民财富的1/4,计 73 亿英镑。

战时军费支出 250亿英镑,国债由 1939 年的 72.5 亿英镑增加到 214.7 亿英镑,战债达 27.23 亿英镑。

为应付战争之需,还变卖了 42 亿英镑的海外资产。

英国难以恢复昔日世界霸主地位,但英国又是在战争中唯一没有遭到直接入侵的西欧大国,并且是以盟国三巨头之一的身份参加了战后世界的安排。

这一切都使得英国的大国意识和国家荣誉感得到增强。

英国企图在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中夹缝而生,建立”第三种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大国地位。

“第三种力量”是 1945 年英国工党上台后 ,外交大臣欧内斯特·贝文提出的构想。

英联邦、美国和西欧的关系,是贝文构想中支撑英国外交政策的”三根支柱”. 1945 年 8 月 13日,贝文召集外交部官员讨论战后英国对欧洲政策,他强调”他对欧洲的长期政策是建立本国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国家的密切关系。

这些国家具体包括:希腊、意大利、法国、比利时、荷兰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国家。

他希望看到联合王国与这些国家的密切互动可以体现在政治问题、以及商业和经济事务上的友好往来。

“贝文这种建立西欧联盟的构想,被称为”宏伟计划”(Grand Design)。

英国建设这个联盟的目的是希望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谋得一席之地,减少对美国的依赖。

这也是对”第三种力量”的初步建设计划。

但贝文”第三种力量”的构想很难实现。

“第三种力量”构建的背景是英国希望能在美苏之间寻找平衡,维系其独立的大国地位。

随着冷战的开始,英国与苏联的关系趋于恶化,它的欧洲政策就更难离开美国的支持,”过多独立于美国将是一种危险的奢侈品”.让欧洲彻底分裂为东、西两大阵营的导火索是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对付苏联已经成为英美两国的共同目标,这使得两国关系急剧升温。

构建”第三种力量”的背景已经消失,英国逐渐将欧洲政策转移到西欧联盟计划。

(二)美国对西欧一体化的态度1945~1949 年英国的欧洲政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1945~1947 年,英国试图与西欧联盟建立“第三种力量”,以图与美、苏两国平起平坐;第二阶段是 1947 年以后,西欧联盟计划渐渐成为冷战的工具,英国与美国的关系更加紧密。

这两个阶段政策的区别在于前一阶段英国依然试图维持世界强国的独立地位,后一阶段英国想要依靠美国的力量对抗苏联。

然而在战后初期,美国政府对于欧洲一体化的政策兴致缺缺。

提供有限的贷款和救济救助是它复兴欧洲政策的重点。

这显然治标不治本,直到 1947 年,美国为援助欧洲已提供了 90 亿多美元,但收效甚微,欧洲工业和农业产量依然达不到战前水平。

1948 年 4 月马歇尔计划正式启动。

与以往不同,此次的欧洲复兴计划不再单单是以贷款的援助形式,它采取了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

在该计划正式实施前,美国人的援欧目标是加速恢复生产,随后将是稳定金融,减少金融壁垒以及贸易的进一步自由化。

欧洲国家为建立经济自立的基础将通过制定和达到生产指标将减少对外援的需求,从而为长期的现代化建设做好准备。

为了实现这一过程,它需要某个欧洲连续性欧洲组织的”具体行动”,这个组织拥有审查国民计划、调整这些计划以符合欧洲的需要及”以最为有效和经济的方式指导生产、贸易和人力”之权力④。

这一目标的要点是它不仅希望欧洲能够制定统一的经济计划,而且倡议成立具有超国家性质的西欧经济组织。

这充分说明美国人乐见欧洲一体化这一趋势,它符合美国的冷战战略需要和长远的国家利益。

然而这招致了英国人的反对。

马歇尔计划的直接目标是促进德国西占区和西欧经济复兴,而英国人拒绝将双占区的要求重新讨论,马歇尔抱怨说:英国想”从欧洲计划中充分获益……而同时又维护其不完全是一个欧洲国家的地位”.(三)欧洲其他国家的态度二战后众多西欧国家对英国领导欧洲统一抱有很大希望。

比利时、荷兰等国吸取战前的教训,对战后欧洲由法国领导并不感兴趣,他们宁愿和英国实行紧密合作。

同时,法国也认为英国参与欧洲联合计划,将是防止德国军国主义复兴和抵抗苏联的重要保障。

从综合国力、政治威望以及思想准备上进行比较,英国都是最有资格担当欧洲联合运动的领导者。

1947 年 1 月,欧洲统一委员会在伦敦成立,丘吉尔担任主席一职。

成立这一委员会最大的目标就是要推动欧洲的统一。

英国更是积极宣布要在这一组织充分发挥作用。

但是参加欧洲统一运动的各国组织和个人的观点都不尽一致。

他们主要分为联邦主义和邦联主义。

联邦主义者设想的国际组织具有超国家性质,所有缔约国有义务共同执行该组织的决定,这些决定可能在一定程度是不能完全符合一个缔约国的意愿,这需要让渡主权。

邦联主义的核心则是主张政府间合作,各国合作的国际法基础乃是国家主权的不可侵犯。

尽管还存在职能主义,职能主义者认为应逐步实现各国间职能(如贸易、运输、货币、农业、工业、能源、社会、文化科学等)部门”一体化”,然后在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实现欧洲国家政治一体化。

职能主义的概念是以国家职能部门的主权让渡为基础最终的目标仍然是要建立欧洲联1的依然殊途同归。

在欧洲统一运动中,原则上赞成联邦主义但又具有现实主义眼光的职能主义者越来越占上风。

1950 年 5 月,法国外交部长的罗贝尔·舒曼发表了一份声明:法德之间宿怨的解决是打开欧洲统一大门的钥匙。

法国政府建议成立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能参加的组织,可以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这个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下。

“以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生产联营将会把法德之间的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从源头上消灭”. 舒曼宣布法国政府准备与接受上述计划的国家进行谈判。

⑥这份声明表明了法国希望建立一种管理煤钢联营的机构,其中不乏有主权让渡的思想。

最终舒曼计划以 1951 年法国与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签订为期五十年的《欧洲煤钢联营条约》而宣告完成。

英国在期间一直持观望摇摆的态度,而这个计划中的主权让渡思想更是令它不安。

二、冷战时期英国对欧洲政策(一)三环外交既使丘吉尔出任了欧洲统一委员会的主席,但是在英国人的骨子里还是认为英国之于欧洲是特殊的存在。

丘吉尔在 1948 年 10 月英国保守党年会上正式提出”三环外交”总方针:“第一环当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第二环是包括我国、加拿大及其它英联邦自治领在内及美国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

最后一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

这三大环同时并存,一旦它们连结在一起,就没有任何力量或力量的结合足以推翻它们,或敢于向它们挑战……我们是在这三环中的每一环里都具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国家。

事实上我们正处在三环间的连接点上”.在英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欧洲的事务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英国一向对欧洲推行的是均势政策。

在三环外交中,第一环是英国仍未丢弃的”殖民主义”思想中,英国与其旧有的殖民体系之间的联系。

第二环强调的是英美之间的特殊关系。

英国深知欧洲的复兴离不开美国的援助,欧洲的联合运动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美国的态度。

英国与美国的关系越紧密,它的大国地位也会越加稳固。

至于第三环,英国更多是出于安全的考虑,它不希望看到一个使自己失去影响力的联合的欧洲,但它又需要构建一个安全的防务体系。

丘吉尔曾表达:”无论是单个还是集体,我从来不认为英国或者英联邦应该成为欧洲联盟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从不支持这种想法。

“⑧丘吉尔并不反对欧洲的联合,但英国应该独善其身。

由于保守党在议会强大的影响力,丘吉尔对工党制定欧洲政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1951 年丘吉尔再次入主唐宁街首相府,他和他的继任者在对待欧洲问题上依然采取传统的政策,竭力避免参与欧洲的超国家性质的组织,”错过了墨西拿之舟”,⑨最终没有加入欧洲的经济共同体。

英国在对欧洲的政策将陷入被动的局面。

(二)面向欧洲的转变在英国”错过墨西拿之舟”后,为了改变自己在欧洲被动的局面,英国开始积极筹划建立欧洲自由贸易区。

英国一开始企图利用建立欧洲自由贸易区的计划来取代建立共同市场,这显然难以成功。

西德为了德国能够最终统一,对欧洲一体化政策情有独钟。

而美国更注重欧洲一体化带来的政治影响以及对西德的影响,在这两个因素下,美国更偏袒关于共同市场的计划。

欧洲六国对英国”破坏”斯巴克委员会的事仍然记忆犹新,对自由贸易区计划抱有审慎的态度。

在这样的形势下,英国的计划只能是为了让自己不被共同市场孤立而与欧洲市场保有联系的一种策略,尽可能减少英国没有参加大陆关税同盟的不利影响。

但在自由贸易区计划中,英国为了维护英联邦的利益坚持自由贸易中不包括农产品和农业的贸易。

这体现了英国的传统外交原则:“维持英联邦联系一向是联合王国政策的重要原则 . “这必然会招致法国的强烈反对,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必定困难重重。

最终,由于法国的反对、法德关系破冰、美国的长远考虑、各方利益权衡等,英国的计划没能实现。

50 年代以后,英国的经济、国力不断下降。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欧洲一体化使得法、德等欧洲国家的经济发展加快。

到 60 年代,英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由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位跌落至第五位。

英国必须为自己的’经济发展、政治地位的提升开辟新道路,向欧洲靠近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1961 年8 月,长期徘徊于欧陆之外且另行组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英国开始申请加入欧共体。

英国加入欧共体的过程颇为曲折,前后经历了十多年的谈判,三次申请加入,直到 1973 年才得以正式成为其中一员。

不过法、德为实现欧洲一体化,二者早已和解,欧共体内部是以”法、德为轴心”领导的,英国在欧共体的作用被边缘化。

三、冷战后英国在欧洲的机遇(一)法、德的矛盾冷战时期西德为了德国的统一大计,坚决支持二战后的欧洲一体化。

法国在战后为了恢复它在欧洲的领导地位,找回民族自信心,戴高乐将军也表示会支持履行《罗马条约》的义务。

法、德之间关系破冰,达成了历史性的和解。

但随着冷战结束,法、德之间共同的敌人不复存在,二者开始争夺在欧盟的主导权,新一轮的矛盾出现。

在冷战时期,法、德两国原本就在国家利益、安全防务等实际性问题上的看法不同。

冷战结束后,东、西德统一,德国甩开了自己的政治包袱,经济势头发展良好,综合国力稳步提升,滋长了想要主导欧洲的野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