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的英国●联合国的诞生1945年4月25日,来自50多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家关于国际组织的会议”,以便正式制订《联合国宪章》。
6月16日,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
6月26日,参加旧金山会议的50多个国家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宪章》。
同年10月24日,中国、法国、美国、英国和苏联和其他多数签字国递交了批准书后,《联合国宪章》开始生效,联合国就此正式成立。
1946年1月10日至2月14日,第一届联合国大会第一阶段会议在伦敦举行。
50多个创始会员国的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联合国组织系统正式开始运作。
●丘吉尔下野战争即将结束,战时内阁也即将解散。
1945年5月23日丘吉尔辞职,并将大选定于7月5日举行。
原本信心满满、认为凭借丘吉尔在战争中的功劳定能顺利当选的保守党,却在大选中惨败。
丘吉尔本人虽然当选议员,但是保守党只获得了197席,而工党却赢得393席,得以组阁,工党领袖克莱门特·艾德礼当选首相。
这主要是因为工党提出的建设福利国家的目标对战后一贫如洗的英国社会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而带领英国人民走向胜利的丘吉尔却被抛弃了,他后来引用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话说:“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
”7月26日,丘吉尔正式卸下了首相职务。
●《铁幕演说》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总统杜鲁门陪同下抵达密苏里州富尔顿,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
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以其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他还主张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
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
演说后不到10天,斯大林发表谈话,严厉谴责丘吉尔和他的朋友非常象希特勒及其同伴,演说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铁幕演说也正式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在这条线的后面,座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
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只有雅典,放射着它不朽的光辉,在英、美、法三国现场观察下,自由地决定它的前途。
现在,如果苏联政府试图单独行动,在他们的地区建立一个亲共的德国,就将给英美两国占领区制造严重的困难。
请不要把不列颠帝国和联邦的坚持的能力加以低估。
如果在美国的人口之外,再加上英语联邦的人口,再加上这种合作关系所涉及的在空中、海上、科学和工业各方面的合作,那就不会出现不稳定的、靠不住的力量均衡,致使野心家和冒险家情不自禁。
倘若英国所有道义上、物质上的力量和信念,都同你们的力量和信念兄弟般的联合在一起,这种联合就是以英联邦与帝国为一方和以美利坚合众国为另一方建立特殊的关系。
那么,就将不仅为我们、为我们的时代,而且也将为所有的人,为未来的世纪,带来一个广阔的前程,这是明确无疑的。
”●北海油田的发现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部和大不列颠岛之间的北海海底油田是欧洲重要石油、天然气产区。
从1959年在荷兰沿海发现格罗宁根大气田以后,1965年首先在北海南部发现气田群,1969年在中部的中央地堑区发现埃科菲斯克大油田,1971年在北部的维京地堑发现布伦特大油田,从此出现了勘探开发北海油气田群的高潮。
北海油区是指中部和北部以地堑构造为基础的油气群,已知储量石油约47亿吨,天然气约1.5万亿立方米,年产原油已超过8630万吨。
在北海大陆架大量开采的油气主要集中在英国和挪威所属海域,北海油气资源丰富,海底石油藏量仅次于波斯湾和马拉开波湾而居世界第三位,现已成为世界大油气产区之一。
北海油田的发现和开采对于贫油的英国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
英国勘探北海油气始于60年代,1975年开始产油,80年代起大规模开采,在北海主要油田的集中海域,英国新建了许多新的输油管道、石油终点站和油港。
这其中还包括在苏格兰北部因此而兴起的一个新港口城市——阿伯丁。
1984年,石油产量突破亿吨。
北海油田生产的油气除满足英国、挪威两国自身消费需求外,还大量出口, 使英国由石油进口国成为世界重要产油国之一,结束了英国进口石油的历史。
这无疑是给在经济复兴中的英国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使英国的经济复兴得以快速发展。
●英国教育的改革二战后英国政府面对教育质量下降的问题,相继推出一系列措施改革基础教育,把它作为决定英国在21世纪国际地位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了这个目标,英国政府陆续提出了许多大刀阔斧的措施。
首先是改革基础的考试体制,提高考试标准。
英国教育和就业部40年来首次决定改革相当于大学预科的A级课程考试,改变考试委员会的组成,提高考试标准,并把每门课的补考次数限制为1次。
其他教育改革措施还包括:公布学校排名、鼓励学校之间的竞争;努力提高教师水平;增加家庭作业时间;鼓励家长监督孩子学习;将高技术引入教学,修建“校园信息高速公路”等。
●英国加入北约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为了遏制苏联,维护其在欧洲的主导地位,联合西欧国家成立的一个军事政治组织。
1949年4月4日美国与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共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标志着北约正式成立。
公约于1949年8月24日生效。
北约的目的是与前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国成员相抗衡,若某成员国一旦受到攻击,其他成员国可以及时作出反应、联合进行反击。
在北约历次首脑会议中,1977年5月,第4次首脑会议在伦敦举行。
会议承认人权是国家间合作的基本原则,开始研究对东西方关系的长期趋势和对防务的需要。
1990年7月,第11次首脑会议在伦敦举行。
会上通过的《伦敦宣言》在强调北约继续保持适当数量核武器和常规武器的同时,向苏联和东欧国家表示了“和平友好意向”。
●苏伊士运河战争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下,埃及人民推翻了封建王朝,成立了共和国。
但有关苏伊士运河的命运便摆在了新政府的面前:从殖民统治者于1859年主持开凿至1869年正式通航后,苏伊士运河一直由英、法等国控制的“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所霸占。
从1882年起,英国在运河区派驻了近10万军队,长期对埃及进行殖民掠夺。
埃及人民为了收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进行了多次英勇的斗争,1954年10月,埃及和英国签订《关于苏伊士运河基地的协定》,规定英国分批撤军。
1956年6月12日,最后一批英军撤出埃及,结束了英军对埃及74年占领的历史。
英军虽撤走了,但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仍然由英法殖民者所控制。
埃及人民对这种“国中之国”的殖民统治残余非常愤恨,认为这是不能容忍的,应该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冻结运河公司在埃及和国外的资产,运河航道由埃及管理,并用运河公司的收入来建造阿斯旺水坝,这给予英法帝国主义者以沉重的打击。
英法两国为了挽救自己失败命运,经过3个月的策划和准备,勾结以色列,于10月底对埃及发动了军事侵略,企图重新控制苏伊士运河和镇压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军进攻埃及。
为集中兵力保卫苏伊士运河,30日埃及下令驻西奈半岛3万部队撤回运河区。
以色列10个旅,经过5天进攻,占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区。
10月30日,英、法政府借口保护苏伊士运河,向埃及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埃及和以色列停火并后撤军队,由英、法军队进驻运河区,埃及政府理所当然地拒绝了这一无理要求。
于是,英法于10月31日成立联合司令部,向埃及宣战。
英、法派出飞机、军舰、炮艇疯狂轰炸开罗、塞得港、亚历山大等城市。
以色列军队则在西奈半岛全面进攻埃及。
面对英、法、以色列等国的野蛮侵略,埃及军民进行了英勇抗击。
在保卫自己的领土和民族尊严中,埃及人民同仇敌忾,共同反击侵略者的入侵。
中国政府于11月1日、3日、7日分别发表声明谴责英、法、以的侵略行径、声援埃及人民,并赠送2000万瑞士法郎和大批物资给埃及。
英、法、以等国的侵略行为也引起了西方各国内部的冲突。
美国为了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渗入地中海,乘机利用这一机会,不支持英、法、以的军事行动,声称这是非正义战争,并要对英、法进行经济制裁。
不久在美国的操纵下,联合国通过决议,要求英法停火。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英、法两国政府被迫于11月6日宣布停火和撤军,承认埃及对苏伊士运河拥有主权。
至此,这场历时仅9天的第二次中东战争宣告结束。
12月22日,英、法侵略军全部撤出埃及。
以军一直到第二年3月才全部撤出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带。
第二次中东战争,埃军阵亡约1650人,伤约5000人,被俘和失踪约6200人,损失飞机215架。
以军死亡约200人,伤约900人,被俘4人,损失飞机15架。
英法联军死亡26人,伤约130人,损失飞机5架。
经过这次战争,埃及人民获得了对苏伊士运河的主权,而英、法则失去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
马岛战争阿根廷在1980年代初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大规模的反对以加尔铁里总统为首的军政府的运动。
阿根廷政府试图通过对马岛采取军事行动,来缓解国内危机。
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人登陆南乔治亚岛并升起国旗。
4月2日,加尔铁里总统下令出兵占领马尔维纳斯群岛,马岛战争正式爆发。
英国最初对阿根廷的进攻感到吃惊,派遣了一支海军特遣战斗群来对抗阿根廷海空军的进攻,皇家海军陆战队也加入了战斗。
在一番激烈和艰苦的争夺后,英军夺回了马岛的控制权。
英国政府最终还是对马岛总督杭特发出警告,阿根廷可能在3月31日入侵。
为此,杭特将手边象征性的兵力发布战备,并将指挥权交给驻守当地的陆战队指挥官。
阿根廷的军事行动指挥官为海军少校吉耶额摩·桑切斯-萨巴洛兹,在4月1日发动代号为“蓝色”作战,率领他指挥的的特种部队在鲱鱼湾雷克岬登陆。
他并利用夜视镜在云层遮盖的夜色中率领84个士兵向前推进,攻下“郁闷溪”兵营、总督府以及斯坦利港,直到4月4日英国驻马岛政府投降。
英国迅速地以外交方式回应给予阿根廷压力。
但是由于距离遥远,所有的军事行动都必须仰赖皇家海军出动特遣舰队。
特遣舰队由三至四个子舰队所组成,以战事的发展为扩编的考量。
舰队最高统帅为海军上将约翰·费德豪斯指挥。
航空母舰为特遣舰队的核心武力,由海军少将伍华德指挥。
该舰队包含了两艘航空母舰赫密士号(又译竞技神号)和新服役的无敌级航空母舰无敌号,其上20余架海鹞式垂直升降战机是整个特遣舰队能用来对抗阿根廷军队的空中武力。
海军准将麦可克拉普所指挥的另一支海军特遣舰队,两栖部队为其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