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的英国●威斯敏斯特法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力量削弱,自治领的离心力加强,英国与各自治领关系的法律已不适应现实的需要。
1925年6月鲍尔温政府修改了自治领和英国之间的联系方法,即联系不再通过殖民地部,而是通过专设的自治领部。
1926年10月19日至11月18日,伦敦帝国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决议,被称为《巴尔福宣言》,宣称英国和各自治领都是英帝国内的自治共同体,地位平等,在它们的内政和外交事务各方面互不从属,共同效忠英王,在英联邦中它们是自愿联合的成员。
《巴尔福宣言》在1931年12月11日获得议会通过,成为威斯敏斯特法案,正式确立英国和各自治领的关系。
英国的自治领——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爱尔兰均为英联邦内自由和平等的国家,它们与联合王国一起组成英联邦,共奉英王为国家元首;各自治领议会与帝国议会平等,英国议会的任何一项法律,未经自治领承认对自治领均不适用。
自治领可以修改和废除过去帝国议会通过的任何法案,自治领颁布的任何法律无须经英国议会批准;各自治领内政外交自主。
威斯敏斯特法案规定英联邦是一个自由、平等国家的松散联合,肯定了各自治领的独立地位和与宗主国的平等立法权,成为现代英联邦的法律基础,被称为《英联邦的大宪章》。
●绥靖政策产生的原因首先,英法在其实力日益衰退的情况下,为维护霸权地位所采取的策略。
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严重损失,战后经济恢复非常缓慢。
二三十年代,英国历届政府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经济问题上,把重整军备看作是恢复经济的障碍,企图以没有实力为后盾的外交政策,达到保住霸主地位的目的。
法国由于和德国毗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度保持军备和对德国实行强硬政策。
但法国的经济一直处于衰退之中。
相对稳定时期发展有限,30年代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又特别长,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同时法国的政局也不稳定,内阁更替频繁,使得对外政策难以保持坚定性和连续性。
总之,英法的颓势是其推行绥靖政策的物质基础。
其次,绥靖政策的推行是和当时两种社会制度共存这一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的。
十月革命后,国际关系中开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和斗争。
英法等西方国家为阻止苏联的影响,把德国当作反布尔什维主义的屏障。
当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进而撕毁凡尔赛和约对外扩张时,英法竭力把这股祸水引向东方。
第三,绥靖政策的推行,同当时西方普遍流行的社会思潮也有很大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景象给欧美各国留下惨痛的记忆,因此,战后和平主义思想、厌战畏战情绪相当盛行,在法国尤其严重。
英法等国的统治者既受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制约,又是这一思潮的推行者,绥靖政策只是他们推行这一思潮的产物。
●慕尼黑阴谋1938年3月,纳粹德国兵不血刃地并吞了奥地利后,开始注意下一个侵略目标捷克。
由于靠近两国边境的捷克的苏台德区有300多万日耳曼人,希特勒指使纳粹党徒和部分民众要求“民族自治”、“脱离捷克”;又声称不能容忍德国境外的日耳曼人受到“欺侮”,要替他们“伸张正义”,准备用“军事行动扫荡捷克”,为其陈兵边界创造舆论条件。
而捷克政府自然也不愿任人宰割,也开始局部动员,加强了边界的作战兵力。
战争一触即发。
张伯伦与法国人一起向捷克政府施压,要他们割让苏台德区。
英国和法国希望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党的利益,求得一时太平。
捷克政府开始表示拒绝,但英法表示,如果捷克政府不同意,那么英法就没有义务协防捷克。
最终,捷克政府妥协,同意割让领土。
1938年9月29日,在慕尼黑召开了由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达拉第参加的德意英法四国首脑会议,决定把苏台德区“转让”给德国。
这就是臭名远扬的“慕尼黑协定”。
而割让领土的捷克,却没有权利出席会议。
希特勒在这次会议上曾声称,苏台德区是他对西方的最后一次领土要求。
张伯伦对此毫不怀疑,回到伦敦下飞机的时,还兴高采烈地声称,他带回来“一代人的和平”,他对英国人说:“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我建议你们安心的睡去吧!”。
而希特勒最终没有实践他的诺言,在占领了苏台德区后,第二年3月就悍然侵占了全部捷克。
●闪击波兰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了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9月3日,英国和法国被迫对德国宣战。
9月27日,德军占领华沙,波兰完全沦陷。
在此期间西线的法德边界却毫无动静,英法等国违背了自己许下的“如果德意志帝国胆敢入侵波兰,英法联军将直捣鲁尔谷地”的诺言,屯重兵却躲在钢筋水泥的工事后面,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堂吉诃德式的小国抵抗着强大邻国的侵略,取而代之的只是在外交上的谴责而已。
从1939年9月1日战争爆发开始,直到1940年5月10日,德意志帝国才和英法爆发正式冲突,这段和平的时期被德国人叫作“静坐战”,西方则称为“假战”。
希特勒在占领波兰后,对西方的绥靖一语道破:“对于这种结局,波兰人应该感谢他们的英法朋友。
”●丘吉尔临危受命1939年9月1日早晨,战争爆发后的数小时,张伯伦召见丘吉尔,邀请他加入战时内阁。
9月3日,丘吉尔被重新任命为海军大臣。
由于战事进展不顺利,下院议员们在1940年5月对张伯伦政府提出不信任动议案,将矛头指向张伯伦。
5月8日,张伯伦政府仅以81票的多数获得信任案,但是张伯伦感到他无法继续执政,因此准备组建联合政府,并让出首相位置。
他原本希望由外交大臣、绥靖政策的积极贯彻者哈利法克斯勋爵接任,但是无法得到丘吉尔的支持。
张伯伦十分清楚,一旦丘吉尔离开内阁就要垮台。
此外工党也向张伯伦施压,十分明确地向他表明,工党将不会再支持由张伯伦或其亲信所领导的内阁。
于是张伯伦只得向国王提出辞呈,并建议由丘吉尔组阁。
5月10日下午6时,国王召见丘吉尔,令其组阁;一小时后丘吉尔会见工党领袖艾德礼,邀请工党加入内阁并获得支持。
3天后丘吉尔首次以首相身份出席下议院会议,发表了著名的讲话——《热血、辛劳和汗水》。
下议院最终以381票对0票的绝对优势表明了对丘吉尔政府的支持。
我要向下院说:我没什么可以奉献,有的只是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场极为痛苦的严峻的考验。
在我们面前,有许多许多漫长的斗争和苦难的岁月。
你们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要说,我们的政策就是用我们全部能力,用上帝所给予我们的全部力量,在海上、陆地和空中进行战争,同一个在人类黑暗悲惨的罪恶史上所从未有过的穷凶极恶的暴政进行战争。
这就是我们的政策。
你们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赢得胜利;无论多么可怕,也要赢得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赢得胜利。
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
”大家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没有胜利,就没有英帝国的存在,就没有英帝国所代表的一切,就没有促使人类朝着自己目标奋勇前进这一世代相因的强烈欲望和动力。
当我挑起这个担子的时候,我是心情愉快、满怀希望的。
我深信,人们不会听信我们的事业遭受失败。
此时此刻,我觉得我有权利要求大家的支持。
我要说:“来吧,让我们同心协力,一道前进。
”●征服北欧1940年4月9日德国展开威塞尔演习计划,进攻北欧地区。
德国人声称这是为了防止英法首先占领挪威这个原本中立的国家,从而切断德国从瑞典进口矿产的道路。
英国海军成功地封锁了挪威港口,并且在挪威登陆。
德军撤退到挪威腹地并据此坚守。
但由于英国军队无法肃清德军,加上西线战事爆发随后撤退,北欧被德国占领。
●敦刻尔克大撤退1940年5月10日清晨,德军采用采用曼斯坦因计划,136个师在3000多辆坦克引导下,绕过马奇诺防线进攻比利时、荷兰、法国、卢森堡等国。
德军的主攻方向选在左翼,指挥强大的装甲部队,在马其诺防线的北端——曾被视为是坦克无法通过的崎岖而森林密布的阿登山区发动进攻,英法联军在阿登山地因为德军的奇袭完全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这让向比利时进军迎战德军右翼军群的英法联军大失所料。
5月19日德军装甲师已经抵达离英吉利海峡只有50英里处。
5月20日,德军装甲部队切断了的英法联军与其南翼法军的联系,英法联军三个集团军四十个师约38万余人被包围在法、比边境的佛兰德地区。
随后德军抵达英吉利海峡沿岸,联军被压缩在宽50公里的敦刻尔克周边滨海地区,东面、北面、南面的德军装甲铁骑对其形成合围。
5月24日,德军装甲部队已经抵达距法国的北部港口敦刻尔克16公里处,但却在这时接到被证明是致命失误的停止前进的命令,这给了英法联军以喘息之机。
在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主持下,5 月26 日英军统帅部迅速拟定并实施“发电机计划”,英国海军抽调了1000 余艘舰船冲过德国空军的封锁。
与此同时,还从英国、比利时、荷兰本土各沿岸港口、码头驶出了近8500 余艘各型各类的民间船只,分几路奔赴敦刻尔克地区,接应撤退的部队。
英国空军为了掩护地面撤退,总共出动2739架次战斗机进行空中掩护,平均每天出动300架次,有力抗击了德军空袭。
同时英法联军也加强了敦刻尔克的防御阵地。
5月27日德军装甲部队为阻止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撤退而恢复攻势,但他们面临敌人有组织的防线而无法突破。
英法联军成功地延迟了德军进攻,并且为部队撤离敦刻尔克赢得更多时间。
敦刻尔克撤退从5月26日开始进行,至6月4日结束,共历时10天。
此次撤军共有约33.8人从敦刻尔克撤到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
这次的撤退虽为英国联军避免了全军覆没的悲剧,但也丧失了大量的物资和武器装备: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英法联军共丢弃了1200门大炮、750门高射炮、500门反坦克炮、6.3万辆汽车、7.5万辆摩托车、700辆坦克、2.1万挺机枪、6400支反坦克枪以及50万吨军需物资。
此外6月4日德军攻克敦刻尔克,担任后卫来不及撤离的法国军队4万余人被俘。
整个撤退过程中还有2.8万余人死伤,士气亦一度低落。
但短短10天时间,“发电机计划”的胜利实施让这支前所未有的“敦刻尔克舰队”把38万大军从死亡陷阱中拯救出来,为英法联军和盟军日后的反攻保存了大批的有生力量。
英国人民在这次军事行动中付出的巨大牺牲,以及全国上下同仇敌忾的民心士气,特别是民间船只的快速行动能力创造了二战史上的一个奇迹。
丘吉尔首相对此有着高度评价:“敦刻尔克海滩的战斗经过,将彪炳在我们所有的史册中。
但我们必须非常慎重,不要把这次援救说成是胜利。
战争不是靠撤退打赢的,但这次伟大的撤退中却孕藏着胜利。
”法国沦陷“欧洲大片的土地和许多古老著名的国家,即使已经陷入或可能陷入秘密警察和纳粹统治的种种罪恶机关的魔掌,我们也毫不动摇,毫不气馁。
我们将战斗到底。
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战,我们将具有愈来愈大的信心和愈来愈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防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的地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即便我们这个岛屿或这个岛屿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我从来不相信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在英国舰队的武装和保护之下也将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是适当的时候,拿出它所有的一切力量,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