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语文《药》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药》教学设计

药●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品的写作意图,理解小说的揭示病态社会、引起疗救注意的主旨。

2.学习小说用双线索组织材料、深化主题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鲁迅先生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拯救国民愚昧麻木灵魂的勇气。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从分析背景、情节入手赏析作品主题。

2.学习小说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欣赏环境描写,品析自然环境描写营造出的氛围及其在表现小说主题上所起的作用。

●教学难点1.欣赏小说的主题、人物描写技巧和结构。

2.领悟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乌鸦的深刻含义。

3.领会作者为夏瑜坟上平添一个花环的用意。

●教学方法1.朗读法。

如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2.研究性学习法。

如对小说的主题及“花环”“乌鸦”的深刻含义的理解,教师应力求让学生研讨,自己只作相机点拨。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及播放格调悲哀低沉的相关音乐。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作品的相关背景。

2.把握作品的情节及双线结构特点。

3.探讨作品主题。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辛亥革命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然而我们想想,无数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最终又换来了什么?民族依旧黑暗,国民依旧愚昧。

多么可悲呀!一个人病了,有医生给开药吃,方可痊愈。

一个民族“病”了,又有谁来开这个药方,开什么“药”呢?请让我们拜读鲁迅先生的又一透视国民灵魂的名作《药》!二、解题出示投影:背景介绍《药》写于1919年4月25日,发表于1919年5月《新青年》第六卷第5号上。

以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

自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对外勾结帝国主义,投降卖国;对内加强反动统治,残酷镇压革命运动,另一方面又在思想上愚弄和麻痹人民,使人民任其宰割,穷苦大众处于极端的悲苦之中。

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兴起了,1905年前后“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团体相继成立。

从1906年江西萍乡县和湖南浏阳县一带的矿工、农民起义,到1911年震动全国的广州起义,资产阶级革命者进行过无数次的武装革命,但是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使广大民众在思想上麻木、愚昧、不觉醒,民主革命得不到响应,革命总是陷于失败。

“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呐喊·自序》)秋瑾烈士的被害,鲁迅更感到“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必要,鲁迅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创作了《药》。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全文。

2.提问:小说主要写了哪两个家庭的事?主要写了哪些人物?明确:小说主要写了华、夏两家的事,主要刻画华老栓、华大妈、夏瑜、夏四奶奶、康大叔、驼背五少爷等人物形象。

3.提问:围绕华家,情节是如何发展的?学生思考后指定一学生简述。

明确:围绕华家,小说主要写了如下几个情节:一个秋天的后半夜,华老栓到刑场买“药”→当天早上,小栓在茶馆吃“药”→当天上午,茶客在华家茶馆谈“药”→第二年清明,华大妈为小栓上坟。

4.提问:围绕夏家,情节又是如何发展的?明确:围绕夏家,小说安排了如下情节:夏瑜在刑场就义→夏瑜的血在茶馆被吃→茶客在茶馆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

5.提问:华家故事和夏家故事各沿一条线索发展,它们有何特点,两条线索发生关联的事物是什么?在小说中两条线索交织的地点在哪里?明确:小说《药》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家故事,暗线是夏家故事。

使两条线索发生关联的事物是“药”,即人血馒头。

两条线索交织的地点从前至后分别为“刑场”“茶馆”“坟场”。

四、具体研习课文1.学生思考:以华家为代表的民众与以夏瑜为代表的革命者本该是什么关系?小说中他们的关系如何?明确:民众与革命者本是水乳交融关系,革命者应唤醒民众的觉悟,带领他们革命,民众应支持革命者的革命行为。

但小说中他们之间的关系却是水火不相容。

华老栓愚蠢地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痨病,居然让孩子把革命者的鲜血当“药”吃,可见对革命者冷漠无情,相反对刽子手康大叔却毕恭毕敬。

茶馆里的一伙人对革命者宣传革命,“感到气愤”;对革命者挨牢头的打,幸灾乐祸;对革命者叹息牢头不觉悟,纷纷胡说“疯了”。

革命者被杀害,人们“潮水一般”地去看热闹。

这些都充分说明群众毫无觉悟、麻木不仁,对革命者毫不理解。

革命者忧国忘家,却被族人告发;在狱中仍然宣传革命,却招来一阵毒打;在刑场被杀,只招来一帮“看客”;鲜血还被别人当“药”吃。

他的母亲上坟,还感到“羞愧”,也不理解他为之牺牲的革命大业。

可见他是多么寂寞,多么悲哀。

2.研究性阅读(1)根据小说情节,讨论小说的主题。

出示投影:[相关资料]鲁迅对友人说过:“《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为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

”(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药〉》)鲁迅还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学生甲:小说主题表现亲子之爱和革命者的悲哀。

华老栓和华大妈都将整个儿的心放在小栓的身上,放在小栓的病上。

不惜“一包洋钱”买来“人血馒头”并神秘地烧制,这足见出老栓夫妇爱儿子的心专到怎样程度。

革命者的血也只是为群众增加了微乎其微的“福利”,他们是寂寞的,难以得到愚昧群众的理解和同情。

学生乙:小说的主题在于反映革命者脱离群众的弱点,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小说通过用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在揭露反动统治阶级残酷镇压革命的罪行,热情赞扬夏瑜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的同时,着重对辛亥革命不发动群众和不依靠群众,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贫苦群众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所形成的严重的精神痼疾,表示了深切的悲愤,提出了必须唤起群众的觉悟,才能进行彻底的社会革命这一重大问题。

学生丙:小说的主题在于表现群众的愚昧落后,暴露国民性的弱点。

学生丁:小说的主题在于歌颂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号召人民不要让烈士的鲜血白流。

学生戊:小说《药》直接表现了鲁迅“弃医从文”的主旨。

这从小说的艺术结构中可以看出。

小说取自生活的素材主要是:仙台学医时看到的关于许多中国人在“鉴赏”日本军人杀害同胞的幻灯;秋瑾被杀;关于人血馒头治痨病的传统迷信。

鲁迅把三者糅合在一起加以艺术概括,设计了一个“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狂人日记》)的故事。

这故事本身就表现了国民的冷漠冷酷和愚昧麻木。

因为作品述及的革命者是辛亥革命家,势必要以辛亥革命作为大背景。

而且小说的结构,以华老栓买革命者的血为主线,并正面描写刑场上麻木不仁的人们“鉴赏”屠杀革命者的场面,无疑是为了突出主题。

由此可以说,《药》从“死者的悲凉和生者的麻木”中表现人们的麻木不仁和冷漠冷酷,表明了鲁迅“弃医从文”的宗旨:革命的“第一要素”是要改变“愚弱的国民”的精神。

学生讨论后,教师点拨。

明确:甲生说的“表现亲子之爱”是错的。

这是只看表面现象,没看到问题的本质。

表现“革命者的悲哀”是对的。

乙生的说法,可以说在客观上,“揭露革命者脱离群众的弱点”。

至于“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不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丙生说法对,但只讲了一个方面。

丁生说法也对,但只讲了次要方面。

戊生的说法很有新意,且言之有理,应当鼓励。

综合起来,《药》的主题可表述为: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因群众的愚昧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革命者为群众而牺牲了,群众却因为愚昧而吃革命者的血。

(2).提问:小说的明、暗线索结构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明确:小说主要是为了表现“群众的愚昧”,所以安排为明线;夏瑜的英勇献身表现了“革命者的悲哀”,不是全文内容的重点,所以安排为暗线。

明暗二线交织、融合,说明因群众的愚昧带来革命者的悲哀。

这样安排明暗线索,使小说主题的内涵更丰富、更深刻,使读者在体会到明线所揭示的明显的主题思想之外,还能进一步思索其深层的寓意。

(3).提问:小说以“药”为题,有何作用?明确:作用如下:第一,概括情节。

小说围绕“药”展开情节:买药—吃药—谈药—药效。

第二,连接线索。

作为“药”的人血馒头,连接了华、夏两家的故事,使明暗两条线索互相连接。

第三,揭示主题。

落后、麻木的群众享用的革命者的鲜血,不是医治病苦的良药;革命者严重脱离群众的革命,不能疗救中国社会;要医治群众的痛苦,疗救中国社会,必须启发群众觉悟,动员群众起来革命,这才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一剂良药。

五、布置作业1.以《夏瑜的故事》《华老栓一家》《康大叔其人》(三个任选一个)为题改写一则故事。

2.认真阅读小说的语言、行动及环境描写,体味其妙处。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欣赏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分析其言行所反映的人物心理。

2.欣赏小说的环境描写,品析自然环境描写营造出的氛围及其在表现主题上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让三位同学分别朗读“夏瑜的故事”“华老栓一家”“康大叔其人”的改写作文。

(解说:通过朗读,让同学们进一步熟悉作品内容及人物形象,为下一步人物形象刻画手法的分析作充分的准备)二、欣赏小说的肖像描写出示投影:“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

……明确:康大叔的肖像描写可算最为精彩。

“浑身黑色的人”“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满脸横肉”“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

只这几笔,就勾勒出一个凶残、蛮横的刽子手形象。

三、欣赏小说的行动描写学生看投影内容,思考:文中加粗字的表达效果。

出示投影:(1)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2)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

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

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明确:(1)中“掏”“抖抖的”“按了两下”,充分表现了华老栓夫妇的贫困,他们的洋钱多么来之不易。

(2)中写康大叔把人血馒头交给华老栓,一连用了六个动词“抢”“扯”“裹”“塞”“抓”“捏”,生动地刻画了刽子手的贪婪、凶恶和华老栓的胆小、老实。

四、欣赏小说的对话描写分角色朗读课文——从“包好,包好!”至“驼背五少爷点着头说”。

并思考:这段对话描写体现了康大叔、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怎样的性格特征和对革命者夏瑜怎样的态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