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州中医药大学:金匮要略(教案)全套

广州中医药大学:金匮要略(教案)全套

广州中医药大学:金匮要略(教案)全套绪言教学内容绪论教学对象中医/中西医/骨伤/境外本科专业(五年制) 授课形式理论课教学时数 2学时【掌握】《金匮要略》书名释义、性质、基本内容及主要学术思想。

教学目的要求【熟悉】《金匮要略》编写体例、学术成就。

【了解】明确学习本课程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1、《金匮要略》书名释义及性质。

2、《金匮要略》基本内容及学术成就贡献。

3、《金匮要略》制方理论及用药特点。

4、掌握杂病的发病理论及预防治则。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教学难点办法1、《金匮要略》脉学特点。

2、《金匮要略》编写体例。

3、杂病的发病理论及预防治则。

4、《金匮要略》制方理论及用药特点服药法。

解决方法:着重讲授、深入剖析、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具多媒体教材:21世纪课程教材《金匮要略讲义》教材参考书:21世纪课程配套教材《金匮要略教与学》与参考书: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金匮要略》(案例版)教学进程:(含教学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设计及时间安排)时间安排及教学方教学进程法1.导言 5分钟《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基础课,又是临床各科综合提高课,提问、讲解是辨治内伤杂病临床思维方法学专著。

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均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是方书之祖。

为方剂学奠定了基础。

2、教学内容 80分钟 (1)《金匮要略》性质与沿革。

讲解 (2)基本内容及编写体例。

(3)主要学术成就及贡献。

(4)学习目的及方法。

3(小结本次课程,讲述了金匮的性质、沿革、基本内容及编写体例。

5分钟重点为主要学术思想。

总结以上课程基本内容,强调《金匮要略》在临床应用上的重要性。

提问、总结4(布置作业2分钟 (1) 张仲景治杂病的主要精神是什么,试述其主要内容。

(2)《金匮要略》主要学术成就有哪些,(3)《金匮要略》一书的分篇原则是什么,举例说明。

(4)以原文为例,说明“异病同治”的原则在《金匮要略》中是如何应用的,编写人编写时间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一教学内容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教学对象中医/中西医/骨伤/境外本科专业(五年制) 授课形式理论课教学时数 4学时【掌握】发病的基本原理与相应的预防方法、治病法则。

【熟悉】病因、病机特点、疾病分类及四诊要领。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本篇作为全书总纲及篇名含义。

【背诵】条文:1、2上段、14、15、16、17。

教学重点1、治未病。

2、杂病发病、病因、病机。

4、诊断。

5、预防。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6、治则。

办法教学难点1、“脾旺不受邪”。

2、“治肝补脾之要妙”——五行生克制化原理。

3、发病三条途径。

4、理解“厥阳独行”的含义。

5、“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何理解,6、“五脏所喜、所恶”的临床意义。

解决方法:着重讲授、深入剖析、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课堂讲授 (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教学方法等) 教具多媒体教材:21世纪课程教材《金匮要略讲义》教材参考书:21世纪课程配套教材《金匮要略教与学》与参考书: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金匮要略》(案例版)教学进程:(含教学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设计及时间安排)时间安排及教教学进程学方法1(导言 5分钟本篇论述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以脏腑经络为辨证纲领,以提问、讲解先后缓急为治疗总则,故将本篇列为首篇。

为全书的概论,内容相当广泛,仲景根据《内经》、《难经》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对杂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防以及季节对人体脏腑的影响等,都作了原则性的提示,在全书中具有纲领性的意义,特别是本篇六大治疗原则。

本节课重点讲授疾病病机、治则、四诊合参的重要性及新旧同病、审因论治治则及饮食与调护。

2(教学内容170分钟 (1)整体观念。

讲解 (2)治未病原则。

启发式教学(3)发病预防。

(4)病因:内因、外因、房室金刃虫兽伤;反常气候;五邪中人的规律。

(5)病机厥阳独行的病机。

(6)四诊举例:望诊、闻诊、切诊、四诊合参举例的临床意义。

(7)论治:表里、痼疾加卒病及杂病的审因论治和饮食调护。

3(小结 5分钟一个观念:整体观念;两个治则:治未病和虚实异治;奠定提问、总结了一个理论基础:三因学说。

对疾病的诊断注意四诊合参;表里同病时表里同治或后里先表或先里后表应视病情而定。

疾病的六大治则。

2分钟 4(布置作业(1)治未病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2)本篇所说“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与后世陈无择所说三因有哪些区别,(3)四时气候的太过与不及,对人体有哪些影响,(4)《金匮》对杂病的治疗提出了哪些原则,(5)本篇所谈的望、闻诊,在诊断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6)金匮治杂病用什么辨证,其中心理论试详述之。

编写人编写时间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教学内容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教学对象中医/中西医/骨伤/境外本科专业(五年制)授课形式理论课教学时数 4学时【掌握】痉、湿病的辨证,湿病的治法及痉、湿、暍三病的证治。

【熟悉】痉病的病因、暍病的辨证及湿、暍病的治禁教学目的要求【了解】痉、湿、暍三病的概念及其合篇意义。

【背诵】条文:11、12、13、14、18、20、21、22、26。

教学重点1、痉病的成因、辨证、预后。

2、痉病的证治。

3、湿病的辨证、治法。

4、湿病的证治。

教学重点、5、暍病的辨证、证治。

难点及解决教学难点办法1、三附子汤证治比较微汗法的应用。

2、湿病的辨证特点。

3、麻黄加术汤证与麻杏苡甘汤证比较。

4、三附子汤的比较。

解决方法:着重讲授、深入剖析、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课堂讲授 (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教学方法等)教具多媒体教材:21世纪课程教材《金匮要略讲义》教材参考书:21世纪课程配套教材《金匮要略教与学》与参考书: 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金匮要略》(案例版)教学进程:(含教学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设计及时间安排)教学进程时间安排及教学方法1(导言 5分钟湿病在临床中常见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提问、讲解炎,在东北地区常见多发。

同为湿邪侵袭,但由于兼杂证的不同,故治疗不同。

白虎加人参汤虽是治暍病方,但对后世益气养阴法的建立影响很大。

复习提问:《伤寒论》中有关桂枝加葛根汤证治。

170分钟 2(教学内容讲解,图表鉴别; (1)痉病的病因症状分类证治。

启发式教学 (2)内外湿的症状、治则、证治。

(3)暍病的脉、因、证、治。

3(小结 5分钟外湿:微汗,不可过汗;内湿:利小便;上部寒湿应提问、总结因势利导。

治疗湿应注意辨明表里、寒热、虚实。

2分钟 4(布置作业(1)试述痉病的成因和主脉主证,(2)痉病由于津血损伤,治疗应以生津养血为主,本篇举出解表、泻热之方,对治法有无矛盾,(3)湿病的主证、病机如何,表实、表虚如何分证论治, (4)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三方如何具体运用,(5)风湿之病,以身体关节疼痛为证,但为什么常常在天气阴雨的时候发作加重,试述其理。

(6)试述暍病的主证与治法。

(7)太阳中暍,有恶寒存在,何以须用白虎加人参汤,试说其理。

编写人编写时间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教学内容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教学对象中医/中西医/骨伤/境外本科专业(五年制) 授课形式理论课教学时数 2学时【掌握】百合病、狐惑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熟悉】阴阳毒的证治。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三病的概念及合篇意义。

【背诵】条文:1、5、10、13、14。

教学重点1、百合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主方。

2、狐惑病的病因病机、主症及内服、外治法。

3、阴阳毒病的病因、临床表现与证治。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教学难点办法1、百合病的病理变化及论治。

2、百合病命名有几种学说。

3、“百脉一宗”含义。

4、本篇甘草泻心汤与《伤寒论》中甘草泻心汤的异同点。

5、狐惑病病因病机。

6、阴阳毒的分类特点。

解决方法:着重讲授、深入剖析、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课堂讲授 (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提问式教学教学方法等)教具多媒体教材:21世纪课程教材《金匮要略讲义》教材参考书:21世纪课程配套教材《金匮要略教与学》与参考书: 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金匮要略》(案例版)教学进程:(含教学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设计及时间安排)教学进程时间安排及教学方法1(导言 5分钟发病上均与热邪有关,但临床表现迥异。

对狐惑病除提问、讲解用内外治法外,尚可外治法。

复习提问:(1)麻黄加术汤与麻杏薏甘汤证治鉴别。

(2)湿病两大治则及机理,80分钟 2(教学内容讲解,病案讨论 (1)百合病、狐惑病、阴阳病概念、合篇意义。

(2)百合病病因病机、临床表现。

(3)百合病主方、误治后的治疗。

(4)狐惑病临床表现及内服方、外治法。

(5)阴阳毒病证治。

3(小结 5分钟百合病为阴虚心热,心神不宁证,故治疗以养阴清热宁、提问、总结心安神为基本治法;狐惑病为湿热虫毒为患,故以清热解毒、化湿安中;阴阳毒为疫毒入血分,故治以清热解毒凉血。

2分钟 4(布置作业(1)阴毒阳毒症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属于时疫范畴, (2)阳毒用升麻鳖甲汤,阴毒何以将原方去雄黄、蜀椒,试说明其理由。

(3)百合病是如何形成的,其主证治疗原则和主方是什么,(4)狐惑病的成因和证候如何,应怎样治疗,编写人编写时间[上一页] [1] [2]疟病脉症并治第四教学目的1、熟悉呕吐、哕证治。

2、了解呕吐、哕病因病机、治则、治禁。

3、了解呕吐、哕、下利概念。

4、了解呕吐、哕、下利合篇意义。

教学重点1、呕吐的成因、治禁与治则。

2、虚寒呕吐的证治。

3、实热呕吐的证治。

4、饮邪呕吐的证治,饮病调治。

5、寒热错杂呕吐的证治。

教学难点1、胃反概念与证治。

2、茯苓泽泻汤主治之“胃反”与大半夏汤证有何不同。

3、大黄甘草汤主治证与病机。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具多媒体教学教学进程1(导言(时间)5分钟本学时讲授呕吐、哕辨证论治,重点是呕吐、哕证治,学习本篇内容应注意联系《金匮》第十、十二篇及《伤寒论》、《内经》有关内容,掌握其辨证要点。

复习提问:1、吴茱萸在《伤寒论》中有几见,其主治证是什么,2、《金匮》十二篇所论饮邪致呕,其主方是什么,2(讲授(时间)90分钟课题内容1、呕吐、哕、下利概念及合篇意义。

2、呕吐、哕证治。

掌握要点1、呕吐的成因、治禁与治则。

2、虚寒呕吐的证治。

3、实热呕吐的证治。

4、寒热错杂呕吐的证治。

5、饮邪呕吐的证治,饮病调治。

举例:大黄甘草汤治疗十二指肠壅积症验案。

举例:小半夏汤治疗急性胃肠炎验案。

重点难点1、茯苓泽泻汤主治之“胃反”与大半夏汤证有何不同,2、哕治则。

3、大黄甘草汤主治证与病机。

提问:通脉四逆汤与四逆汤组成与用量有何不同, 3(小结(时间)5分钟本节课重点讲授呕吐证治与治禁,注意小半夏汤、生姜半夏汤、半夏干姜散三方证,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与半夏泻心汤证形比较,桔皮汤与桔皮竹茹汤证治比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