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诊断治疗进展
(5)同一部位及其他部位发生再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大; (6)多见于老年人群,常合并其他器官或系统疾病,全身状况差,
治疗时易发生并发症,增加治疗的复杂性与风险性; (7)致残率、致死率较高,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
和寿命。
因此,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有别于一般 的创伤性骨折,既要重视骨折本身的治 疗,也要积极治疗骨质疏松症。
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 严重后果,生活质量 明显降低,给社会带 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骨折的处理可分为非 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患者关注程度
在一项对56630 例(男12332 例,女44298 例)、年龄范围20-90岁、均能自由走动的东 南沿海城市居民对骨骼健康保健意识的调查结 果显示,城市居民普遍关注骨骼健康,半数居 民已知道骨质疏松症疾病名称,并有半数居民 知晓晒太阳、运动对骨健康有利,接近60%的 居民知晓喝牛奶对骨健康有好处,且有半数居 民认识钙剂对骨健康有益,并有三分之一以上 的人在疏松症学术期刊有两个:
1995年《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8年《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
志》
中国现有全国性学术团体编写的骨质疏松症相 关指南三个:
1999 年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发表 了《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试行办法》;
2007 年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分会制 定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防治指南》;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骨质疏松骨折多见于 老年、女性人群,多 有轻微外伤(指平地 或身体重心高度跌倒 所引起的损伤)或没 有明显外伤史,甚至 在日常活动中也可发 生。
医务工作者对骨质疏松症防治
的关注程度
在目前中国临床诊疗实践中,骨质疏松症正在 被医生所认识,但是骨质疏松症的不诊断率仍 然不容忽视。来自上海13 个区所有1、2、3 级 医院统计资料研究显示:髋部骨折男性1017 例,女性1833例的患者中,仅3%的患者接受 了骨密度检查,仅有15.8%的女性及10.7%的 男性患者接受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在一份对 来自多个省市的骨科医师的问卷调查发现: 70.1%的医师认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要作骨密 度检查。
本指南所称的骨质疏松骨折(脆性骨折)指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导致骨密度和骨质量 下降,骨强度减低,在日常活动中受到 轻微暴力即可发生的骨折,是骨质疏松 症最严重的后果。常见的骨折部位是脊 柱、髋部、桡骨远端和肱骨近端。
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 编写《骨质疏松症白 皮书》中华健康管理 学杂志 2009 年6月 第三卷第3期(148 -154 页)
我国东部上海地区报道,60 岁以上的老 人骨折总患病率城区为20.10% (男15.58, 女23.45%),农村地区为8.83%(男 2.04%,女9.81%);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流行病学
2002-2006 年中国北部城市北京的调查 显示,50 岁以上髋部骨折发病率男性 138/10 万,女性254/10 万。
1999-2000 年由国家资助的调查、按WHO 诊 断标准在全国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和西南 五大行政区对40 岁以上汉族人群的抽样调查 结果显示:以椎体和股骨颈BMD 值为基础的骨 质疏松症患病率分别为9.9%和11.1%(男性分 别为17.0%和5.8%,女性分别为12.2%和 15.5%);60 岁以上人群分别为14.2%和 13.2%(男性12.1%和8.1%,女性分别为 32.3%和53.5%)。
骨质疏松骨折的特点及治疗难点:
(1)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卧床制动后,将发生快速骨丢失,会加重骨 质疏松症;
(2)骨折部位骨量低,骨质量差,且多为粉碎性骨折,复位困难, 不易达到满意效果;
(3)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内固定物及植入物易松动、脱出,植骨 易被吸收;
(4)骨折愈合过程缓慢,恢复时间长,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 愈合;
中国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悄无声息的流行病, 常在第一次骨折后甚至多次骨折后被诊 断。骨质疏松症可分为临床前期(也称 骨量丢失期和临床期(也称脆性骨折发 生期)。因此骨矿测量值和脆性骨折的 发病率和患病率是用来研究骨质疏松症 流行病学的重要方法。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年龄相关性疾病,人 口老龄化程度越高,患病人数越多。我 国目前是世界人口大国,亦是老年人口 绝对数量最多的国家。迄今为止,有两 个全国范围内的大人群应用DXA 测量技 术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可较好地说明中 国骨质疏松症患病情况。
2003-2006 年由卫生部科教司组织的全国的另一次大 规模流行病学调查,40 岁以上汉族人群的抽样调查结 果显示,以椎体L1-4,股骨颈和大转子BMD 值为基础 的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为15.2%(男女性分别为5.3% 和24.4%),椎体和股骨颈总患病率分别为19.7%和 14.1%(男女性椎体分别为2.6%和27.3%;股骨颈分别 为4.9%和11.5%);50 岁以上人群以椎体L1-4,股骨 颈和大转子BMD 值为基础的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为 15.7%(男女性分别为8.8%和30.8%),椎体和股骨 颈总患病率分别为20.7%和14.4%(男女性分别为椎体 2.6%和27.3%;股骨颈分别为4.9%和11.5%);
按调查估算全国2006 年在50 岁以上人群中, 约有6,944 万人(男1,534 万,女5,410 万) 患有骨质疏松症,约21390 万人存在低骨量 (男10,043 万,女11,347 万)。随着人口不 断老龄化,50 岁以上人群低骨量和骨质疏松 症的患病率还会增加。40 岁以上人群和60 岁 以上人群的比较说明:60 岁以上老年人中的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明显增高,以女性尤为突 出。
2008 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发表了《骨质疏 松性骨折诊疗指南》中华骨科杂志 2008,28: 875-878.
。
一、概述
骨质疏松症是一 种以骨量降低、骨微 结构破坏、骨脆性增 加、骨强度下降、骨 折风险性增大为特征 的全身性、代谢性骨 骼系统疾病,可分为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