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09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的曲折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09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的曲折发展


一、卢卡奇的“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
• 卢卡奇,匈牙利著名的哲学 家、文艺批评家和社会活动 家。他出生于布达佩斯一个 富有的犹太人家庭,190 9年获布达佩斯大学哲学博 士学位,先后在德国柏林和 海德堡等地从事哲学和文艺 学研究。卢卡奇1918年 加入匈牙利共产党,191 9年3—8月担任匈牙利苏 维埃共和国主管文化和教育 的人民委员。20世纪30 年代,他在莫斯科马克思恩 格斯研究院工作。
第一节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无产阶级革命道 路的哲学探索
• 当十月革命在俄国取得胜利的时候,中欧和西欧国家 相继发生的一系列革命却失败了。20世纪20年代 至30年代,欧洲各国共产党的一些理论家开始总结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经验以及西欧国家革命失败的教 训。在理论上,他们力图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思 考无产阶级革命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看法, 并批判了第二国际某些人物的思想。人们把这种思想 称为“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以区别于以列宁主义为 代表的俄国马克思主义。
目录
第一节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哲学探 索 • 一、卢卡奇的“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 • 二、柯尔施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 • 三、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和文化领导权思想
第二节 20世纪30—8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 面临的挑战与回应 •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辩证法 • 二、关于生产力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地位 • 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国家和意识形态理论 • 五、关于人的问题
• 在卢卡奇那里,总体观念还同时包着历史的意义。在他 看来,如果认识事物的思想过程会导致具体的总体,那 么,由这种思想过程所把握的历史也会达到这种具体的 总体,“只有在这种把社会生活中的孤立事实作为历史 发展的环节并把它们归结为一个总体的情况下,对事实 的认识才能成为对现实的认识”。他认为,历史是人创 造的,人会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认识历史。如果说人所 创造的历史构成了一个有联系的总体的话,那么人也在 创造历史中认识历史的总体,而认识历史就是要把握历 史的总体。
(二)“具体的总体”的辩证法
• 在卢卡奇看来,在马克思的方法中本质的东西就是总 体性观点。马克思颠倒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而维护了 这种方法的本质。总体性观点就是主张“把所有局部 现象都看作是整体——被理解为思想和历史的统一的 辩证过程——的因素”,而这个要素的本质不是由它 自身决定,而是由它所从属的这个整体决定的。在这 里,不能局限于从总体与部分的关系的角度理解卢卡 奇的总体的观点。他所说的总体是具体的总体。具体 之所以具体,是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 样性的统一。而这个综合了诸多抽象规定的具体就是 具体的总体。
马克思主义曲折发展
• 20世纪以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没有停止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这种研究的起伏变化既与欧 美社会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有关,也与其中出 现的各种社会思潮密切相关。一些学者试图吸收马克 思主义哲学中的某些要素,并把它和其他各种思潮结 合起来分析欧美社会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其中包含了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种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解 释,有的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有的则是对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错误理解和歪曲。
•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 ,卢卡奇试图通过对当代资本 主义新现象的分析来解释第一 次世界大战以来无产阶级革命 在欧洲发达国家没有成功的各 种社会根源。在他看来,其中 的一个重要根源是,物化现象 导致了无产阶级的物化意识。 他期待用“总体性”的观念唤 起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而在 《社会存在本体论》中,他则 从人的活动出发分析社会历史 及其辩证过程。
• 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化现象对人的影响 是巨大的。首先,人的自主性丧失了。人在商品交换 的体系中变成物,变成可计算的对象。 • 其次,社会现象似乎必须服从铁的规律。物化现象掩 盖了物的直接“物性”,而使它获得一种新的物性。 • 最后,社会分工专门化。在合理化过程中,人们只考 虑局部系统的优化而不考虑总体,而局部系统之间的 统一纯粹是由计算决定的,它们之间的联系必定是偶 然的。
(三)无产阶级与社会历史中的主客体统一
• 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既是总体,同时 又是主体。这个作为总体的主体与黑 格尔的人类精神一样,可以自我展 开、自我认识,并由此达到对社会总 体的认识。但是,无产阶级的这种自 我认识,不是在纯粹思想的范围中进 行的,而是在实践中进行的,因为在 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变成了商品, 变成了客体。但是,这种客体不是直 接性的客体,而是间接性的客体即制 造出来的客体,是工人自己把自己变 成了客体(商品)。因此,工人能够 直接意识到自己的客体地位。
(一)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化现象
• 按照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产品一旦作为商品出售, 它就获得一种神秘的性质:它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物的 交换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与宗教领域中的情况类似。 在商品生产和交换领域中,物的交换关系是人的社会关系 的产物,但是它却获得了一种独立于人的物的形式。卢卡 奇把马克思所说的商品拜物教理解为“物化”,即人的活 动和社会关系获得了物的特性,变成了物。这种物化现象 ,在客观上表现为商品交换关系获得了一种物的形式,表 现为一种人可利用却无法驾驭的铁的规律即商品交换规律 ;而在主观上则表现为人的活动本身也具有了物的特性, 可以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商品 交换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因此物化现象渗透到资 本主义社会的一切领域,并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普遍现 象。
• 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总体之所以也是主体,就 是因为它自己制造了自己的物化地位,并能够认识到自己 的这种地位,改变自己的这种地位。而资产阶级没有把自 己作为客体生产出来,它也不可能把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 和存在理解为无产阶级的产物,更不愿意承认无产阶级在 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存在中的作用。因此,它从直接的 现状出发来认识资本主义社会,认同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 的物化状况,认同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交换规律。无产阶级 则在物化中认识自身的主体地位,不仅能够认识社会历史 的总体,而且能够在认识和改造历史中实现自己的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