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含原著)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含原著)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含原著)教学大纲主讲教师:郑忆石 钟锦前言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发挥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功能,离不开对这门学科的正确认识、理解。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与其他任何学科一样,有其萌芽、产生、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

其间,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面临怎样的历史抉择?他们又说了些什么?他们的理论对其时和后世有何影响?我们该如何把悟其理论的内在脉络、理解其前后的不尽一致处?如何在“我们走近马克思”的同时使“马克思走近我们”?……弄清上述问题,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评价其是非得失。

因之,尽可能较为真实地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是该门课程的讲授主旨。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 前言一、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命运二、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影响三、“读史使人明智”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简介一、何谓“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学科特征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分期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学习方法《第一章》参考书目: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绪论,黄楠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王斯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走进马克思》陈学明、马拥军著,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4、《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任平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5、《被肢解的马克思》陈先达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思考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研究对象上有何区别?2.如何理解“实事求是”地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客观环境、主体动因第一节 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一.“物质的、经济的事实”:十九西欧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1.尖锐的经济矛盾2.激烈的政治冲突二.“已有的思想材料”: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启迪1.理论转折的先兆2、理论遗产的启迪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理解了历史一、家庭教育及其烙印1、熟读萨翁十四行:超常的记忆力2、“为伊消得人憔悴”:求真精神和谨严学风3、盗火种的普罗来修斯:远大的抱负和无畏的勇气二、理论探索的特色1、鲜明的实践批判性2、深刻的理论批判性3、无情的自我批判性《第二章》参考书目: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一章:第一节,黄楠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王斯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简明世界史》(近代部分),北京大学历史系简明世界史编写组,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4.《革命的年代》(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著,王章辉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5.《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6.《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7.《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1975年版8.《马克思主义哲学前史》马泽民著,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9.《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的西方哲学》赵修义、童世骏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10.《马克思传》(德)弗·梅林著,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11、《卡尔·马克思传》(英)戴维·麦克莱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思考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时代的产物?2.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理论探索的启示何在?第三章早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孕育阶段1842——1844年)第一节 从思辨唯心主义到人本唯物主义1.大学时期(1835.10——1841.3):批判宗教,论证自由代表作:《博士论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2.《莱茵报》时期(1842.4——1843.3):信仰动摇,转向现实代表作:《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塞尔记者的辩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3.克罗茨纳赫时期(1843.5——1843.5):寻求钥匙,提出新见代表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4.《德法年鉴》时期(1843.9——1844.8):区分解放,获取武器代表作:《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二节 从人本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1844、2 — 1844、8):走向历史的深处2.《神圣家族》时期(1844、10 — 1845、1):唯物史观的初步阐发《第三章》参考书目: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一章:第一节、第三节,黄楠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简明世界史》(近代部分),北京大学历史系简明世界史编写组,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3.《青年时代的探索和世界观的转变——从<博士论文>到<导言>的学习与研究》高光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4.《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侯才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5.《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逻辑》吴晓明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6.《马克思异化理论研究》冯景源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7.《西方学者论<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8.《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陈先达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思考题:1.何谓“苦恼的疑问”?其实质是什么?2.推动马克思从思辨唯理主义向自然人本主义过渡的根本原因何在? 3.为什么说“政治解放”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解放?4.马克思从历史的表层走向“历史的深处”的入口处在哪里?第四章早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阶段1845——1848年) 第一节 新世界观界碑的树立(1845春)代表作:《关于费尔巴哈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二节 唯物史观的创立(1846夏)代表作:《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三节 唯物史观的阐述(1847年)代表作:《哲学的贫困》《全集》第2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四节 唯物史观的问世(1848年2月)代表作:《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四章》参考书目: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一章:第四节,黄楠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吉林师范大学、辽宁大学、吉林大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编写组,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3、《世界工人运动中的国际性组织史纲》林建华、魏立中等著,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 4.《超越人本主义——青年马克思与人本主义哲学》许俊达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5.《马克思的哲学历程》张奎良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6.《东方复兴之路》江丹林著,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7.《理解与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学研究》周宏著,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8.《重新理解马克思》俞吾金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9.《为马克思辩护》杨耕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思考题:1.为什么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文件”?2.何谓唯物史观的“研究起点”和“逻辑起点”?两者具有什么关系?3.马恩时代历史向世界史转变的标志有那些?4.为什么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既是“剧中人”又是“剧作者”?5.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分析的辩证性体现在哪里?第五章 中期马克思主义哲学(验证、发展阶段1848—1872年)第一节 欧洲革命对唯物历史观的检验(1848——1852年)代表作:《法兰西的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一、1848年欧洲革命对唯物史观提出的新要求二、1848年欧洲革命对唯物史观的验证二、唯物史观的新发展第二节 天命之年的成果(1867年)代表作:《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26卷)一、《资本论》的创作历程。

二、《资本论》的理论贡献三、《资本论》的现实启示四、《资本论》的理论局限《第五章》参考书目: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二章:第一、二节,黄楠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资本的年代》(英)艾耶克·霍布斯鲍姆著,张晓华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第一国际史》耶克著,张文焕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4年版4.《世界工人运动中的国际性组织史纲》林建中、魏中立等著,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 5.《马克思社会研究方法论》翟铁鹏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6.《对<资本论>历史观的沉思》孙承叔、王东著,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7.《<资本论>的逻辑》章士嵘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思考题:1.如何理解“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2.观念变革对社会变革产生影响的条件是什么?3.马克思如何以波拿巴为例,阐述“时势”与“英雄”之间的辩证关系?4.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有哪些基本特征?5.联系现实,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的理解。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晚期(补充阶段:1873-1895)第一节辩证唯物主义的系统化(1878年)代表作:《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1、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的转折;国际工人运动提出的新问题要求马克思主义做出回答2、杜林其人3、恩格斯批判杜林之因:揭示的重点;揭示的实质4、辩证唯物主义的系统化: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补充(1884年)代表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恩格斯的写作之因:“执行遗言”2、历史唯物主义的两种生产理论3、历史唯物主义的婚姻、家庭理论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总结(1888年)代表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核心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3、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方法论意义4、费尔巴哈的宗教观、伦理学及其批判5、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阐述6、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意义及特征第四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完善(1890-1894年)代表作:《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八篇通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历史的根本动力论与历史合力论2、社会意识的特征:“头足倒置”及其成因《第六章》参考书目: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三章:第一、二、三节,黄楠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第二国际史》祖波克主编,南开大学外文系译,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3.《恩格斯哲学思想新探》余其铨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4.《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徐琳著,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5.《恩格斯晚期哲学思想研究》司马志纯、林先法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恩格斯与黑格尔》姜丕之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7.《恩格斯的青年时代》斯捷法·普罗杰夫著, 宋洪训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版 8.《恩格斯与现实代》徐琳、唐源昌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思考题:1.恩格斯对杜林主义的批判,为我们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提供了何种启示? 2.唯物史观的两种生产理论对当代中国的价值何在?3.当代哲学研究视域的转向,是否意味着哲学基本问题的过时?4.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宗教的变迁吗?5.谈谈你对“对己以合理节制,对人以爱”的理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