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运发展情况与展望水运基本情况船队方面,600年前郑和下西洋,那时候中国是世界上航运、航海、运输、贸易和海上军队力量最强大的国家。
现在,我们的远洋船队规模已经达到了 1.1亿载重吨,拥有300家企业,集装箱、油轮、特种运输船队规模也不小。
沿海运输船队规模在2009年时超过万艘、3860万载重吨,拥有1800家企业。
港口方面,港口到达1亿吨大关是在1984年,那时还是改革开放的初期,还比较落后。
再看2002年,货物吞吐量世界第一;2003年,集装箱吞吐量第一;2010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一。
所以我曾总结说,我们的港口真正的、全面的走向第一,是在“十一五”期间。
在发展的格局上,沿海有五大港口群,渤海湾港口群、长三角港口群、东南沿海即现在所谓的海西港口群、珠三角港口群、西南沿海港口群。
2009年,我国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已经达到65.1亿吨,在世界上也是不容小觑的。
内河方面,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意识到内河航运的重要性,所以到目前为止京杭运河在运输船舶密度、货物密度方面,在全世界内河里也是最高的。
2005年我们长江干线的运输量达到世界第一,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在秦朝,我们就已经实现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沟通,而今天,沟通两大水系所在的经济圈己上升为国家战略,也就需要我们加快推进两大水系的沟通,当然,这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努力。
我国的内河资源很丰富,内河水运网络由“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组成:两横是长江干线、西江航运干线,一纵是京杭运河,十八线是18条重要支流,包括湘江、赣江、汉江等,总里程达12 .4万公里,其中1000吨级以上的三级航道里程超过8800公里,内河水运发展的潜力非常可观。
我们的长江干线总长2838公里,“十二五”期间长江水运发展有两大重点:一是把长江口12 .5米深水航道延伸到南京,使南京以下港口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海港;另一个是中游航道的系统治理,如果这个阻碍打通了,长江流域东、中、西的经济发展将进入新的阶段。
长江口三期工程5月份就要全面验收,目前处于试运行阶段,这个工程是世界顶级的河口航道治理典范,效益非常可观,总投资150多亿,试运行一年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已达到了154亿元,此外,还有可观的间接效益。
但是,长江水运发展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三峡船闸的通过能力已经趋于饱和,现在正在旁边修建升船机,推进船舶大型化、标准化。
张德江副总理非常关注长江及内河水运的发展,他提出要到长江调研,交通运输部党组高度重视,调研成效显著:第一,中央加大投入,每年在现有30亿元的基础上增加到80-100亿。
第二,国务院出台加快内河发展的意见,将内河水运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关于这方面,有些部门是有想法的:内河要出台一个国家战略,那么海运呢?公路、铁路、航空是不是都要出?德江副总理亲自协调:相比其他方式,内河水运的特点是资源最节约、环境最友好、还基本不占用土地,运输成本低、运量大,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大,而发展却是综合运输体系中的短板,最后,思想得到了统一,上升为国家战略。
第二,就是将《航道法》列入国家立法计划。
第四,推进船型标准化、现代化,每年将安排10个亿资金进行引导。
中国是港口大国、航运大国、集装箱大国,这个都没有任何悬念。
水运地位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大大提升,两年前,海峡两岸实现了全面直接双向通航。
海运承担了90%以上的外贸运输、超过95%的原油进口和99%的铁矿石进口。
沿海北煤南运成为重要的运输大通道,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外贸集装箱和外贸货物也主要是通过海运来完成的,海运每年承担了我们国家进口的近7亿吨铁矿石、2亿吨原油和1亿吨煤炭运输任务,以及7600万集装箱的运输量。
港口体制改革以后,企业下放、政企分开,增加了港口发展活力,发展速度非常块。
再看内河水运的投资效益,与铁路、公路对比,效果显而易见,一块钱投入的周转量,公路形成周转0.7,铁路 1.75,我们的内河是 3.5;内河的成本低、效益高,经科研机构测算,我国内河水运的投入和经济的拉动比是1:38,直接和间接年经济效益达1万亿元。
水运发展展望通过刚才的介绍我们发现,水运需求非常旺盛。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把加快水运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在海洋经济里,把海洋运输列为仅次于海洋资源开发的第二重要战略;在现代服务业里面,每提到“走出去”战略。
都必然提到海运。
这都是国家重视水运的表现。
海运运输的目标和战略措施海运发展要实现结构合理、服务优质、竞争性强、话语权高。
从自身讲,海运船队数量、质量和竞争力都要在世界上保持高水平。
我们的对外贸易最大、港口最大、内河最大,但海运船队还没有到这个程度。
无论市场竞争规模,还是高端邮轮经济、承运的市场份额,都没有达到这个水平。
提高五星红旗船队规模,实现“海运强国”战略,喊口号容易,实现的政策措施支撑在哪里?这是一个课题。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现在的进口运输船舶,都要缴纳27.5%的增值税和进口关税,这对竞争力的影响很大,重视海运是不是需要出台一些政策?另外,长期以来,航运、港口直是中央管理,体制改革之后,划归地方管理的海运事业并没有进入地方省市的发展视野里。
有些省开始重视,但是没有上升到提高全省经济发展竞争力、竞争优势的层面来,国家层面也没有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范畴,但发展海运仅仅依靠某一个部门是绝对不可能的。
这次和丹麦航运局建立了沟通交流机制,他们有13个涉水部门把职能集合到丹麦航运局来协调,推进综合政策制定,直接对总统负责,包括财政、税收、劳动就业还有保险,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目前,我国还没有这样的国家层面的体系。
有人提出,能不能整合集装箱船队,形成中国的集装箱运输巨无霸?我们算过一笔帐,把大陆、香港、台湾加起来,可能和马士基家运力基本持平。
我们正在考虑能不能先做大做强大陆的集装箱运输企业,提升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定价权,以免被动受制于国际大型班轮公司。
刚才提到高端水运,邮轮、游艇很有优势。
北京汽车特别堵,有人戏称道,“什么是幸福指数?在路上被堵的没法走,是痛苦,在路上走的畅通,就是幸福。
”所以邮轮、游艇将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可惜我国还没邮轮运输企业。
我们沿海的大连、青岛、天津、上海、厦门等地都搞豪华邮轮经济,热点的还有海峡两岸的豪华邮轮运输。
按道理来说,这个政策不应该给外国公司,但是国内又没有这样的企业,只能通过特许的方式,允许外国公司在我国沿海连续多点挂靠。
我希望在两岸三地,培育发展我们的邮轮运输,这个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各大港口都很重视,但是投入成本也很大,有的地方投入了10几到20个亿,效益还没看到。
话语权问题也是重点。
我们的技术标准包括上海港电子标签,已经上升到国际海事组织进行推进。
通过双边海运协定,我们积极参与国际海事的交流合作。
比如说《联合国海上统一运输法公约》,我们海事大学的司玉琢校长一直在参加。
所以在国际地位上,各国也是很关注中国,我们的地位在不断提升。
港口发展的目标和战略措施港口的发展,要求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竞争有序。
功能上,重点有这个方面,一是结构调整,现在航道水深不断提高,这也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
另一方面,面对航道的运能增加,如何能够提高一大批年久的码头设施服务水平?码头深水化、航道深水化的发展趋势,对码头能力、航路改革提出了挑战。
目前,中国进口铁矿石的99%都是通过海运完成,总量达到 6 8亿吨。
铁矿石要求航道深水化,码头现有等级如何提升?这是新课题。
如果靠岸,难度很大,不靠岸,影响生产,这个挑战如何解决?现存问题是,深水航道越来越集中,如渤海湾仅有一条老铁山水道,如果哪天中断了,码头就倒了,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铁矿石码头方面,巴西正打造40万吨的“中国号”船舶,建立巴西-中国铁矿石航线。
面临新形势,港口是愿意的,但是巴西在中国建立配送中心,钢铁企业怕被垄断,造成铁矿石价格的大幅增加,我们的航运企业也担忧。
今年,我们还想推进集装箱海铁联运。
我们的集装箱运输需求巨大,但是集装箱海铁联运量目前仅有 1.2%,而欧美国家这一数字达到了15%-20%。
所以,我们今年也和铁道部加强合作,推出10条示范线。
在港口资源整合方面,主要是统筹集装箱港口群的发展。
我们大陆沿海集装箱有9个干线港口,北方竞争较大的是韩国的釜山港,南面是新加坡港,香港、高雄可以放入大中国发展战略中。
大家都想搞航运中心,搞中转港。
现在港口提出来,能不能开放给外轮在我们国家港口间的捎带中转。
比如,将大连的集装箱捎带到青岛后卸下来,转走国际干线集装箱班轮运输到国外去,这样的中转费用为零。
如果放开后,港口方面相信有部分在釜山港中转的集装箱,会转移到大陆的港口来中转。
但是如果大量的外轮都可以捎带沿海的中转箱,我们沿海的内支线公司就无法生存,所以到现在还没有放开。
港口的转型升级发展,还有一个是建设绿色港口,今年我们将推进一批示范性港口建设,例如建设煤炭码头,要么不建,要建就建无污染的码头。
无污染是指煤都密闭在筒仓里,这个成本可能很高,但长远是有益处的。
我们搞“两型”港口建设,要从示范港口出发,港口发展要有新标准,必要时可采取强制性的标准,如同船型标准化一样。
内河航运的目标和战略措施内河航运发展的目标是畅通、高效、平安、绿色。
高等级航道、提高船舶平均吨位和大网络构架,是我们行业发展的重点方向、重点工作。
首先,中国内河航运发展,高等级航道一定要成网。
我们知道,水运距离越远,竞争力越高。
但我们的高等级航道才占7%,而美国占61%,德国占70%。
下一步要重点建设高等级航道,将长江南京以下、中游荆江航道建设工程作为重点来推进。
谈到内河水运发展,就离不开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目前,这方面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
水力发电企业把大坝建好后,通航船闸能力留的很小,有的甚至没有建设。
珠江水系上的红水河和百色水利枢纽两个枢纽,就把上游的整个出海运输通道给阻塞了,水路不通不畅,严重影响了水运的开发利用。
今年,国务院出台的1号文件是关于水利建设,2号文件就是我们内河水运,最近我们交通运输部也在和水利部进行联系,希望建立一个跨部门的战略合作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总的来说,合作前景还是好的。
长江的发展目标就是提高航道等级,让万吨的海船直达武汉。
现在湖北省很着急,问 4.5米到底能不能到6米?这样就可以通江达海,可以开通直达日本、韩国的航线,也可以成为海港,不用在上海进行中转。
安徽省更着急,12.5米深水航道将建设到南京,芜湖就在南京上面200公里,却上不去。
不是航道水深不够,是南京长江大桥高度不够。
我们正在研究从船型的角度解决这个问题,也希望海事大学做一些这方面的研究、试验和开发。
另一个方面就是要继续加快内河船型标准化。
中央很重视,在长江干线已开展了实施工作。
现在,三峡库区的船都很漂亮,新建的包括客船、游船、化学品船等,能耗低、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