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路运输发展趋势的简单分析
摘要:有关中国的水路运输,无论是国内的水路运输,还是国际上的水路运输,都是中国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部分,其在国民生产总值方面占有重大比重。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形势进行分析,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来窥视中国水路的发展趋势,从而得出,在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当中,中国水路运输将会进一步的发展,适应中国一步一步走向世界航运强国的步伐。
关键词:水路运输资源市场专业化航道区域经济理论经济增长方式
正文: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
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
——郑和
先人早已知道海洋的重要性。
有人曾经预言:“海洋是人类的未来。
”在全球面临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危机的今天,这句话已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人类的出路,无疑在于资源丰富的海洋。
至于向其他星球发展,还只是个探测中的想象空间。
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是陆地上生物的10倍,海洋中有20万种生物,其中动物就有325亿吨,而大陆上的动物还不足100亿吨。
对于不可再生资源,海底更为丰富。
海底蕴藏石油有1350亿吨。
海的表面矿藏有镍、铜、锰等,可供人们开发使用上千年。
海水中有食盐4亿亿吨,镁1800万亿吨,钾500万亿
吨,金500万吨,银五亿吨。
重视水运的发展,从此方面我们可以窥出些端倪。
以上主要是从资源方面来说重视水运、发展航道的重要性,下面将给出经济方面的一些分析。
当市场很小时,没有人能得到任何的鼓励,去专门从事一种职业,这是因为,他没有能力去把他自己的劳动产品的远远超过自己消费的剩余部分,去交换所需要的其他人劳动的剩余部分产品。
而通过水运,每一种产业开辟了更加广大的市场,这是陆运所不能单独办到的,因此,正式在海岸,以及在通航河道的两岸,各种产业自然而然的开始分工,并得到改进。
最先开化的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内河航道,这也正是这些国家和地区最先开化的原因。
几个世纪之前是这样,在几个世纪之后,虽然其地位没有那么高,但仍然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因为,从某种层面上讲,市场的扩大,就等于经济实力的增长。
接下来我要说的是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
而中国要想真正成为一个经济强国就必须改变这种经济增长方式。
中国是一个出口导向型和资本特别是外资推动型的经济体。
中国出口产品以低端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而吸引外商投资的正是中国的成本优势。
贸易对中国的GDP 贡献率在50%以上,投资占GDP比重的47.4%。
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更是我们的更本竞争力所在。
诚然,长期依靠低成本竞争是不可取的,这就等于往外不断的输出资本,对于一个人来说,这无异于不断的放血,试想一下,一个一直放血的人能活的长久吗?
相信一个稍微有头脑的人都能看出,中国一定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因为照这种增长方式,中国的资本迟早会被用光。
试想一下,一个被放光了血的民族何谈发展,等待他的也只有死亡。
中国的未来经济增长必定靠的是内需增长型经济,需要运用国外的资源(初级产品)来发展本国经济。
这也就意味着进口。
大型的进口便需要用到水运,更确切地说是海上运输。
所以中国未来水运的发展将会更加国际化,来满足中国经济的发展。
我们已经说到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当然经济模式的转变不是说变就变的,它需要有一定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国民财富。
请注意,不是国家财富,而是国民财富。
只有在老百姓已经具有相当的财富或者资产的时候才能慢慢的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这不是我们所关心的,我们所关心的是经济转型之后的事。
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带动贸易方式的转型,自然,水运也要跟着变化。
刚才我们说到进口,这就需要有相应的航道来满足进口的要求,就像劳动分工提高劳动效率一样,航线也应该有专业化的航线,这就要求我们开辟新的航道,来沟通着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联系。
从而形成了航道的国际化。
当进口的产品到了中国内部就要用到中国内河的航道,从而将产品运往中国的各个地方进行加工再生产或者直接销售。
这又牵涉到中国内河航道的问题。
使海洋运输与中国的内河运输有一个很好的连接,能形成一个运输体系。
我们都知道,进口货物的数量不是一般的单位所能体现的,一般都以亿吨为单位,从而可知,进口的数量是非常大的。
这就决定了运输方式一定是水路运输。
水路运输有以下特点。
运输能力大
水运运输工具的单位装载量与水路通道的运输能力都较大。
一条四级航道的通航能力至少可以达到一条高速公路一艘500 吨级的内河船舶,相当于数十辆汽车和近十节火车车皮,航运发展可以大大缓解公路铁路的运输压力,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引发的大进大出的运输格局更加需要发挥水路运输能力大的优势。
水路运输成本少运价低水路运输成本与运价要低于铁路公路,更低于航空。
因此水运具有良好的性能价格比。
水路运输资源消耗少
在各种运输方式中船舶发动机功率热效率是最高的,船舶运输的单位能耗低于铁路,更低于公路货运卡车和火车的能源消耗,是内河船舶的2--10倍。
运输成本较低
沿海运输船舶吨位较大,运输成本与运价一般比铁路低,在大宗散货运输中优势更加明显。
内河运输与铁路相比同样具有成本低的优
势,内河水运在长江中下游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水网经济发达地区中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和竞争优势。
环境影响小
与公路铁路运输相比水运对环境的影响最小。
铁路运输造成的污染为内河运输的3.3 倍,公路运输造成的污染是水路的15 倍。
土地占用少
水路运输主要依靠天然河流和岸线,占用土地主要体现在码头建设上,与公路铁路相比占用土地少,基本不占用耕地。
有些航道的疏浚和码头建设还可以利用疏浚泥沙回填,增加沿岸的可利用土地面积,水路运输是一种既经济又环保的运输方式,完全符合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根据区域经济理论,一个区域只要具备某种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这个区域与其他区域的差异就会形成一种优势,产生一种引力,有可能把相关企业和生产力要素吸纳过来,在利益原则的驱动下形成产业布局上的相对集中和聚集,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也会带动运输业的发展。
如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域之一。
由经济增长方式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中国在不久的未来肯定会改变其经济增长的方式,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型转变。
这就要求水运
航道的改变,在未来的半个世纪中,中国的水运航道将会更加专业化与国际化,会逐渐形成专业化航道、国际化航道,以适应中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英)亚当.斯密著,杨敬年译 1999.10 国富论陕西人民出版社。
2.周起业等著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闵朝斌水资源综合利用与航运现代史 2005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4.孟宁为未来博弈——财经人的理性与感性 2008.1 上海三联书店。
5房仲甫李二和中国水运史 2002.5 新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