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层建筑对相邻建筑光与影的影响姓名:班级:学号:日期:2014.05.15指导老师:试析高层建筑对相邻建筑光与影的影响摘要:随着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象征技术与经济的高层建筑争先恐后地拔地而起,而由此引发的许多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并引起广泛的关注。
本文讨论的重点问题是高层建筑的特殊性对周边建筑带来的光与影的影响以及如何最大程度减小此方面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高层建筑阴影采光权利高层建筑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的芝加哥,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需求多样化、聚居的环境高密度化的必然结果,同时也与结构和设备等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
除了缓解日益紧张的用地问题,高层建筑的意义绝不仅于此。
高层建筑以其固有的高度特殊性不可避免地在城市形象中占据了决定性的地位,而其所渗透的技术和科技力量也同样展示着城市实力。
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城市以建设高层建筑甚至于超高层地标性建筑为展示城市形象与经济水平的方式,这使得许多高层建筑的建设成为淡化其最初的实际需求而追求形象展示的结果。
但无论如何,随建设的热潮由发达国家逐渐转入发展中国家,我国高层建筑的持续建设已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尽管也有一些历史名城因保护的原因对高层建筑采取避而远之的态度,但整体上,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依然在迅速地拔地而起。
也正是由于这种脱离循序渐进规律的快速发展,使得我们对高层建筑的反思赶不上逐渐加快的建设速度,因此,这股持续升温的建设热潮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也必然引起越来越多越来越广的批判与关注。
“其高度强烈地影响到布局﹑设计﹑和使用地建筑,或者其高度创造了与一定地区和时期存在的﹑在施工和使用方面有着不同条件的建筑。
”这是美国著名的高层建筑设计专家法·阿·坎恩( F﹒R﹒Khan )给高层建筑下的定义。
高,使高层建筑有其强烈的特殊性。
高层建筑在寸土寸金的社会背景下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土地压力,并且作为时代的特征,反映了一定的城市文化内涵,成为城市的象征和景观。
另一方面,高层建筑对周边环境微气候也产生很大影响。
比如,风循环影响,噪声影响,光影响,热影响等等。
在高层建筑带来的所有环境问题中,毫无疑问日照问题是最为严重的,此文仅浅析高层建筑的阴影对周边建筑的光影响。
光对建筑的影响建筑的形成必然受光的影响,同时也改变光对周边建筑的作用。
不同纬度不同气候同样的建筑形成的阴影不同。
强烈的平行光线,即使在平浮雕上也能造成清楚的阴影。
欧陆南部光强,反射光作用大,影子是透明的;北欧主要是散射光,影子不明显;亚热带地区因太阳高度角大,巴不得杜避免有直射阳光,所以多利用建筑来制造阴影;中国北方因光线高度角小,故建筑间距大,为的是使首层冬至有日照、满足生理卫生要求;成都则因为常年多云,所以日照及阴影影响相对较小。
充分利用光与影,往往使建筑变得有生命,不死板。
历代建筑大师都注意日照性质、时间、阴影强度、光热控制等方面的设计,利用建筑阴影创造完美的视觉感受。
美藉华人贝聿铭可谓建筑光影大师。
他设计东馆,体量与阴影构图恰如其份;建筑大师路易斯·康,他把阳光和阴影简直当成砖一样的建筑材料加以运用,如耶鲁大学美术馆。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耶鲁大学美术馆层数低的公共建筑和住宅利用光的完美建案例不胜数,建筑师们也在不断追求建筑与环境的自然融合,然而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建筑对周边建筑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假想美国国家东馆南边矗立一栋超高层建筑,人们不能完整的拍到东馆的照片不说,贝聿铭处心积虑设计的建筑体量与阴影的构图也灰飞烟灭。
阴影对周边建筑的负面影响可见一斑。
高层建筑对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1 室内需要获取足够的日照,高层建筑由于体量庞大,其在日照下的落影很大,遮挡住周围较低建筑的采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高层建筑周围地区的性质,形成的阴影成为城市空间中的不利因素,对附近的房屋、街道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危害到居民的生活,使周围房屋的住户缺乏阳光和视线被阻挡,待建场地也因此难以布置。
引起公众的不满甚至愤怒。
2 高层建筑高耸于空中,无遮挡,白天日照量大,辐射热量大,不同高度和不同方位的房间其室内温度相差很大,时刻在敏感地变化着,造成空调负荷变化剧烈,冷暖气的调节比较困难。
为了避免过多的阳光进入室内,引起眩光和增加室内温度,除采用室内外的一些遮阳装置外,还用吸热玻璃、热反射玻璃等作为保温隔热的防护材。
但高反射玻璃能反射掉的辐射长波,把热量散发到邻近建筑和人身上,影响周围小环境。
使气温升高10~15℃,较大的影响了建筑物周围的小气候。
高层建筑目前的设计限定为了避免不良影响,一些地产商同要求改革的人们联合起来,建议制定相关的城市高层建筑管理法规,限制高层建筑对附近地段的负面影响。
有的还立了法,对高层建筑的高度、体形等加以控制,以尽可能地减小高层建筑阴影影响,保证周边建筑与公共空间的日照。
例如纽约市在1916年就制定了一个高层建筑高度与后退管理条例,这一条例指出了,房地产开发时,建筑后退用地界限的情况与整个地段允许的建筑覆盖率密切相关:地产开发者可以在一定的高度限制下,整个建筑地段的建筑密度可达100%,但是如果再往上建,就需要根据加高的程度逐步后退。
而当建筑后退到一定程度,当主楼的建筑覆盖率不超过25%时,塔楼的高度就不再受到后退条例的限制。
著名的美国帝国大厦就是适应高度限制要求而采用向上收敛的体形。
这一限制条例在当时不仅约束了高层的单体体形,也极大影响了纽约的城市景观。
而在日本,也早已经形成全国通用的详尽的日照法规,对建筑设计做出限定和指导。
我国在历年的城市发展中,根据本国的日照特点、建筑使用性质和建设用地的具体情况,对相邻建筑间的间距有着明确的规定,避免建筑南向的日照被遮挡。
这与国外一些地区在用地规划时考虑阳光通道的做法具有共通性。
比如居住建筑的合法需要是超过1/3的面积能保证每天一小时的日照。
玻璃幕墙对阳光的高反射及对周围街景的反映,造成对汽车驾驶员视觉的干扰,也已被人们所重视。
对于高层建筑所产生的光污染可以从适当限制高反射玻璃的使用改善材料的光学性能设计合理的玻璃朝向等方式来改善。
但这些并不是本质性的方法,只能暂时通过合理的建筑布局来将建筑阴影的影响降到最低。
国内近年采光权利维权情况随着民众维权意识越来越高,因为高层阴影及光污权益受损的民众有很多站了出来,我们也因此意识到高层的负面影响。
近年,南京某老小区因周边新建二十多幢高层,小区居民不得见天日,便将开发商告上了法庭,要求赔偿采光权益受损的经济损失。
再例如,2004年10月,湖南省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一起采光权维权进行二审判决,以每平方米110元作为赔偿标准,受害方获得了7000多元的“遮光”补偿;2007年12月,北京东城区人民法院依据一份房地产估价报告,对一起采光纠纷案进行判决,18户居民获得共计48.15万元的“阳光”赔偿。
人体对于阳光有一定依赖性,享受日照是人的最基本权利。
《民法通则》第83条确实规定,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按照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方面的相邻关系。
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
物权法也提到,建造建筑物,应当与相邻建筑物保持适当距离并且适当限制其高度,不得妨碍相邻建筑物的通风、采光和日照。
但是由于日照量无法定量评估,各地法院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
所以近年的高层建筑建设单位认为只要获得规划部门的批准就是合法建筑,不需对任何人承担补偿义务;而被遮挡的建筑产权人或收到影响的居民则认为,权益受到损失就是侵权,就应该得到补偿。
就目前的情况,建筑设计方与政府方面应当承担起责任,努力做一些改变。
减小高层阴影面积塔式高层建筑的阴影较板式高层建筑的阴影窄,并且容易布置电梯;建筑高层主体开洞可以增加透光量,并且可以减小风负荷对高层建筑的影响;建筑上部可以经过计算与实验,适当倾斜,平行与某一适合时间的太阳直射方向,减小建筑上部的体量形成的阴影。
一方面建筑师的策略,可以有计划的减小建筑的阴影,另一方面政府也应加强对某些建筑形态的鼓励。
减小覆盖周边建筑的阴影,主要靠政府的强制规定,可以根据高层建筑的层高的不同限制对应的退距,并限制道路宽度与相邻两侧建筑的高度比。
量化遮光影响统一赔偿标准阴影的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因此,那些阴影下的受害者理应受到赔偿,量化建筑阴影带来的影响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环节。
日光给人带来的正面影响与享受日照时间成正比,只要能够量化建筑物遮挡的日光时间,就可以较精确计算权益损失量,进而推算出补偿金额。
但因为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为太阳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每天都在不断变化,建筑阴影影响范围也是动态变化的。
这也就是说,建筑阴影每天对相邻建筑影响的高度是不一样的,受影响建筑物各层每年遮挡日照总时间也是不同的。
这主要因为太阳和地球相对位置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所以要想解决补偿测算问题,就应该研究天体运行的规律。
另外,建筑阴影的长度也与该建筑物所处的位置有关,特别是与地理纬度有关,纬度越高阴影越长。
因此,必须掌握太阳高度角在一年中每天的变化规律,才能知道对相邻建筑物总的影响。
需要多专业配合,制定一个合理的赔偿标准。
结语高层建筑是时代特有的产物,在给城市带来效益的同时也会带来很多的问题,尽管有不少人对高层建筑抱有批判和怀疑的态度,但我们不能因其部分缺点而全盘否定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建筑类型。
任何一个时代的建筑都必定会受限于技术、经济、技术等众多因素,同时具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因此用冷静的态度面对高层建筑所带来的问题以及对解决方式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利用它,并可以激发我们对改善城市的整体环境的思考。
参考文献:[1]张弘武. 试析建筑阴影对相邻房地产价值的影响.国际房地产估价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5[2]樊薇,李诚. 谈高层建筑对城市的影响.山西建筑. 2012[3]李洪刚.高层建筑与城市环境.安徽建筑. 2003[4]刘建荣. 高层建筑设计与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