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界..摘要:光影与建筑有着密切的联系,光赋予了建筑生命力,影丰富着建筑的内涵。
有光的空间就有影的存在,光与影的完美结合,能给建筑创造更为灵活的空间。
在建筑空间中,对光影合理的设计安排,能给人类带来更适合的生活的体验,光影在建筑空间中起着极大的作用。
光影是建筑空间中的灵魂,是构筑建筑空间的重要元素。
关键词:建筑空间;光;影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2)07-0232-02建筑是实体,是有极的;光与影是虚体,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是永恒的;光与影能让有极的建筑在一定的空间中表现出无极的思想,并使空间变得富有感染力。
1光赋予了建筑生命力。
光是生命的源泉,在人类所生活的空间中,我们从外界获得的信息离不开光和光辐射。
光是人居环境的要素。
创造良好的光环境,成为建筑师的重要任务。
1.1建筑通过光来塑造空间光和建筑的实体构件一样,表现着空间,创造着空间,并使空间产生了明与暗。
光能有效的改善空间,它通过强调空间中重要的部位和减弱其它区域来增强人们的注意力。
光的强弱虚实、明暗差异会使人对建筑空间的尺度和形状感觉不同,并形成了层次感;空间在光的作用下,被人的视觉感知。
在无光的房间中,我们感觉不到空间的存在,窗子在开关之间,空间也随之开启和封闭。
安滕忠雄在“光的教堂”设计中就巧妙的运用了“光”这一元素,阳光在教堂的地面上形成的长条形图案,十字架形光线随时间而移动。
光在教堂的空间中展现的本质特征,突出了空间中光的重要性和灵活性;建造于公元初年(125年)的罗马万神庙,圣殿内采用屋顶圆洞进光,把建筑的内空间与太阳光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神圣的氛围,万神殿正是因为有了这完美的“缺口”而更加光彩与神秘,建筑大师贝扎认为正是圆洞让建筑永远的和太阳联系在一起,神殿在太阳光的消失而失去生命的活力。
1.2建筑通过光来表现材质在建筑空间中,材质通过光来表现其属性。
表面不同的建筑材质在光的作用下,表现的特性截然不同。
本·克莱门茨将通过视觉渠道感受到的触觉这种特性称作“视觉质感”。
光作用在如玻璃、抛光金属、抛光石材等表面光滑的材料可以产生强烈的反光,它们在强光下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刺激,在没有直接的光的照射下,会显得黯淡。
如运光过强烈则又会造成泛滥和污染,加重人的视觉和心理负担;光作用在如天然石材或未经加工的木材表面粗糙的材料上能给人以亲近感,没有光的直接反射,色彩会表现得更加真实,很多建筑师钟情于这些未经表面加工的材料。
赫尔佐格和梅隆设计的多米诺酿酒厂中,光通过石头间的缝隙进入室内,在墙上和地上形成光怪陆离的光斑。
在这里,石头与光相互作用,石头反而进一步去表现和塑造了光;光作用在如布、纸、磨砂玻璃等具有一定透明度的材料上更展示了它的无穷魅力,在传统日本茶室中,空间往往用屏风隔断分割,即在精美的木框架上糊上布纸而成。
这说明日本建筑对光的使用苦心到了极致,建筑的材质也表达得淋漓尽致。
1.3建筑通过光来衬托环境没有光线的渗透,空间环境就失去了活力,对环境的烘托是光的特性之一。
建筑空间根据其功能类型需要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艺术气氛,如教堂空间需要神圣崇高,中庭空间需要灿烂明快,休息空间需要宁静亲切,娱乐空间需要活泼激奋等等,每一种空间气氛都会使身处其中的人们受到感染,产生与这个建筑空间功能相同的心理情趣。
这一切都可以通过合理用光来达到。
2影丰富着建筑的内涵在空间中,光明亮,影阴暗,影与光相互对立,但又是共生体。
有光的空间必定产生影,影衬托了空间中光的闪亮,表现光的力量,影含蓄而深沉,有时却让人迷茫而无法把握,影与光的相互衬托对比形成了空间。
2.1建筑通过影来营造空间的意境“月移花影上栏杆”,影随着光的移动而改变,建筑空间中的影,同花影一样随光而变,时间的变化带来了自然光的变化,让人有着不同的视觉感受。
通过设计师之手,影就好象是美丽的画作,能给建筑空间带来了丰富的色彩。
2.2建筑通过影来展示其多样的形体影是在光作用在形体上的另一空间,影与光共同勾画物形。
光改变,影却脱离不了对应的形,“形影不离”正是说明了影与形同时存在于空间中,影表现着所对应的形体,随着光的改变而尽显其姿,优美的形体必定有美丽的影。
影既反映了物体的形,但又非形的本质,缺少了影的形体,将是一个毫无生气且乏味的建筑。
2.3建筑通过影来表现灵动的装饰正如“疏影横斜水清浅”,影子可以给人产生错觉,给空间造成异样的效果。
影在建筑空间中有较强的装饰效果,它能形成极具装饰效果的图案,让空间更具奇特性,并随时间的推移产生微妙的变化。
对影的感觉需要一点一点体会,当你深入其中,便会感到这种不凡的效果。
3光与影共同烘托构成建筑的形象光与影使建筑空间的形体显示出来,才有了建筑世界。
在建筑设计中,光是表现空间的一种手段,影是它的结果。
勒·柯布西耶的作者简介:靳雄步(1970-)男,江西广丰人,现为广东省珠海市古元美术馆高级工艺美术师,吉林大学南方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文物博物陈展设计、古建筑保护和人口资源环境研究等浅析建筑空间的光与影靳雄步(广东省珠海市古元美术馆,广东珠海519000)艺术审美232“我们的眼睛天生就是观看光照中光与影烘托构成的形象”便是对其最为生动的描述。
3.1光与影为建筑空间谱写动人乐章建筑空间中,光造就了影的力量,影子能够显示前后物体之间的距离,并使后面的物体的形状更明确的显示。
从光影转变的原理可以知道,一天的时间中阳光投射造成建筑的光与影,阳光投射高度与方向发生改变,会使建筑的形态改变,给人不同感觉,正是因为光与影这种实体与虚体的交织而产生的变化。
建筑设计就象乐曲创作,如要谱出动人的曲子,必须善于使用光与影。
贝聿铭在设计达拉斯交响乐中心时,充分利用光与影而给该室内空间谱写了建筑史上最动人的篇章。
3.2光与影为建筑空间制造感官引导光和影构成了空间的明与暗。
光影在空间中的具体表现,有着导向性,人们喜欢走入建筑中空间较为明亮的区域和探寻空间中较昏暗的区域。
创造空间的明暗区和给人引导性,必须从光影开始。
一个出色的建筑师,在空间设计中必定能控制好空间中的光与影。
安腾忠雄在六甲山教堂建筑中,将参观者从尘世带入教堂圣地,光线起着明显的导向作用。
3.3光与影对建筑中的人产生心理影响光影对人的心理有着重大的影响,处于光亮的建筑空间中容易兴奋,处在昏暗的空间却使人平静;烈日之下,在树荫底下人们会感到清爽;寒冷的冬天,室外充分的阳光使人倍受温暖。
光与影是影响人们心理变化最本质的因素,建筑师必须正视或利用这一特征,去创造渲染各种不同的气氛,把自己心中的情感传递给建筑空间的体验者。
综上所述,由于光赋予了建筑生命力,影丰富着建筑的内涵,光与影共同烘托构成建筑的形象,所以,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既要注重光与影的合理使用,又要关注其艺术效果;既要满足于空间的照明程度,又要让建筑富有感染力,光与影必须参与建筑空间的创造和再组织。
设计师必须在创作中综合各要素,注重光与影在环境中的价值,才能让建筑空间配置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参考文献:[1]辛华泉.空间构成[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2,8[2]张永和.非常建筑[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7[3]戴志中.光与建筑[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4][日]安滕忠雄.安腾忠雄论建筑[M].北京: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5]勒·柯布西埃著,陈志华译.走向新建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赵鑫珊.人屋世界[M].天津:百苑文艺出版社,2004,7(上接第229页)自身本来的德性,不为情欲所浸染、所迷惑,就可以达到至诚成圣。
对于“去情复性”,李翱提出了三个阶段:第一步,“弗虑弗思”。
“弗虑弗思,情则不生,情既不生,乃为正思。
正思者,无虑无思也。
”[10]“弗虑弗思”就是“斋戒其心”,斋戒其心实际仍未离其“静”,“有静必有动,有动必有静,动静不息,是乃情也。
”若“以情止情,是乃大情也;情互相止,其有已乎?”[11]“以情止情”只能使情无穷,不可能达到复性成圣的目的。
“弗虑弗思”所谓的“斋戒其心”,与禅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显然李翱受到佛教以打坐的方式寻求内心平静的修行方式的影响,至少,我们不能否认这种影响的存在。
第二步:“知本无有思,动静皆离,寂然不动”。
这里的“寂然不动”不是作为动的对立面的静,而是超越动静之对待的绝对的静,而达到这种至静的境界,即是“至诚”,达到至诚之境界,就能“感而遂通天下”,“妄情灭息,本性清明,周流六虚”[12]。
“寂然不动”也容易使人联想起佛家关于风吹幡动是风动、幡动还是心动争论的故事,“寂然不动”也暗合了故事所传达的以内心为修行衡量标准的最高意境。
第三步:“寂然不动”之心,“择善而固执之”。
当人们达到至静境界之后,是否就完全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对外界的变化不闻不见呢?当然不会。
“不睹不闻,是非人也。
”关键是要“视听昭昭而不起于见闻”,“物至之时,其心昭昭然眀辨焉,而不应于物”[13],最终达到超凡脱俗。
此三步中,虽然都是在强调儒家的修行,但处处都有佛家修行的影子,因此,我们不能排除李翱对于佛教思想的吸收与改造。
李翱的复性思想学说,显然是坚持与发展了儒家心性之说,同时吸收了道教的“坐忘”与佛教的“法我不执”的佛性修养方法。
但在唐朝历任高位的李翱显然不会追求与道教、佛教一般的出世路线,“去情复性”的目的决不是像佛教徒那样的出世修行,“而是治天下,走内圣而外王之路和参天地之化育,以实现儒家最高的人格理想,显示出儒学家积极入世的性格特征。
”[14]“复性说”即是儒家思想糅合佛、道等思想而成的产物。
综上所述,作为封建士大夫的代表之一,李翱认识到了传统佛教对现实政治带来的不利影响,反对给世俗世界造成重大负担的佛教;但是,佛教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思想上与儒、道等中国本土的思想业已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李翱虽然反对佛教,思想上却也受到了来自佛教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最终形式便是为宋明理学奠定基础的“复性说”。
可以说,李翱是在经济上反对佛教,而在思想上却是接受、支持佛教的。
参考文献:[1]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O].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291[2]全唐文(卷634)[G].李翱.去佛斋论[O].[3]全唐文(卷634)[G].李翱.与本使杨尚书请停率修寺观钱状[O].[4][14]王洪军,杲元祥.李翱复性思想简论[J].济宁学院学报,2008,(1)[5](日)忽滑谷快天著,朱谦之译.中国禅学思想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191[6]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29[7][8][9][10][11][12][13]全唐文(卷634)[G].李翱.复性书上[O]!!!!!!!!!!!!!!!!!!!!!!!!!!!!!!!!!!!!!!!!!!!!!!!!!!!!!!!!!!!!!!!!!!!!!!!!!!!!!!!!!!!!!!!!!!!!!!!!!!!!!!!!!!!!!!!!!!!!!!!!!!艺术审美233文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