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12本名著导读考点汇总九年级上册《艾青诗选》阅读技法:如何读诗作者简介艾青(1910一1996)艾青,原名蒋正涵,浙江金华人。
现代文学家,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亦被称为“一生追求光明的作家”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
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
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
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
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作品中心艾青诗歌有着丰富的时代文化内涵,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他的诗歌常常出现两个意象:土地与太阳。
土地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以及对大地母亲深沉的爱,对祖国命运深沉的忧患意识。
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大堰河”是人民的化身,是中国农民的化身,流露出艾青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同时还有对他们命运的关切与探索。
把爱国主义表达地淋漓尽致的还有他的名作《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这两句诗真实而朴素,却是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来自民族生命深处,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太阳太阳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
在诗人眼中“太阳”是中国光明前途、中国必胜信念的象征,它蕴涵着诗人对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艾青写的最好的光明颂是《向太阳》和《黎明的通知》。
《向太阳》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歌颂了抗日解放战争给民族带来的新生,揭示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寄托了诗人对光明、理想的热切追求。
《黎明的通知》则是以一个更加乐观、明朗的调子宣告着新时代的来临。
艺术特色① 艾青诗歌创作常从感觉出发,把握瞬间的印象或感受,用来营造能暗示或者象征某种强烈情思的意象。
他还提倡散文化的自由体诗,在奔放与约束之间取得协调,参差里有某种统一。
② 他善于准确地捕捉感觉,并在主客观的融合中提炼形神兼备的生动意象,使之成为感情与理智的复合体,具有多层次的联想意义和广阔的象征空间。
③ 他的多数诗不强行押韵,也不追求字、行、节的整齐划一、但也有少数诗外形无拘无束却注重营造内在的节奏与旋律。
④善用比喻,短句活泼多姿,长句气势浩荡,朴素而又隽永,纯净而又深刻。
⑤ 艾青诗歌意象的外延丰富多彩是与其内涵的深刻相一致的。
同样是写太阳、春天、黎明、夜晚,同样是写某一具体可感的事物,艾青能够赋予它深刻的思想内容,从而使其诗歌在艺术与思想内容方面形成了有机的统一。
名篇赏读树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生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阅读练习点击书名查看读后感范文《艾青诗选》《水浒传》阅读技法:古典小说的阅读作者简介施耐庵(约1296一约1370)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
泰州兴化人,祖籍苏州,舟人之子,生于兴化白驹镇(今盐城市大丰区),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5岁中进士。
35岁至40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
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
71岁或72岁迁兴化,旋迁白驹场、施家桥。
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74岁。
作品简介全书描写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山东粱山泊聚义的故事。
可分前后两大部分,前半部写各路英雄纷纷上粱山大聚义、打官军、受招安。
后半部由五个部分组成,即征辽、平田虎、平王庆、平方腊及结局。
《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白话文长篇小说。
相比较《三国演义》而言,更加口语化,也更容易为一般读者接受,《水浒传》在艺术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首先,就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能刻画出内容更加复杂的性格,人物性格因环境而形成,同时随环境的变化而发展。
人物形象带有一定的理想化色彩,同时又能够深深地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
第二个方面就是在情节的设置上,《水浒传》不单以情节的生动紧张取胜,还有较丰富真实的细节描写。
第三个方面是在语言的运用上,小说在民间口语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通俗、简练、生动、富于表现力的文学语言。
第四,在艺术结构方面,与内容相适应,前七十回连环套式的艺术结构独具特色。
内涵梗概《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对于这些“梁山好汉”,是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热情讴歌的。
他不仅歌颂了这些人物的反抗精神、正义行动,也歌颂了他们超群的武艺和高尚的品格。
很多出身下层的好汉,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对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感受最深,因此他们为了起义的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从字里行间,能够看得出来作者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赞扬,完全是出自内心的热爱。
作品歌颂这样一批被统治阶级视为所谓“杀人放火”的强盗、朝廷的叛逆,一些所谓“不赦”的罪人,把这些造反的逆反分子写得如此光辉动人,可敬可爱,这显示了作者的胆识和正义感情。
与此相反,作者对于所谓“站在上层”的人物,则将他们写得丑恶不堪,和诸位梁山好汉们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启发人们去爱什么人,恨什么人。
金圣叹评论《水浒传》:“无美不归绿林,无恶不归朝廷。
”这句话说明了施耐庵的思想倾向和《水浒传》的深刻社会意义。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中国的农民富有武装斗争的传统和经验,但用文学形象来歌颂农民战争,并且真实而生动地作全面的艺术再现的,只有《水浒传》。
《水浒传》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多方面的。
它为明代以后的农民起义提供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和借鉴,堪称农民起义的教科书,不仅为后世的小说、戏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且为中国现实主义创作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经典形象鲁智深(花和尚)典型情节: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
性格特征:嫉恶如仇、俠肝义胆、粗中有细、勇而有谋、豁达明理。
武松(行者)典型情节: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
性格特征:崇尚忠义、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吴用(智多星)典型情节:智取生辰纲。
性格特征: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林冲(豹子头)典型情节:误闯白虎堂、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雪夜上梁山。
性格特征:武艺高强、勇而有谋,但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被逼上梁山。
李逵(黑旋风)典型情节:真假李逵、中州劫法场。
性格特征:嫉恶如仇、俠肝义胆、脾气火爆、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宋江(及时雨)典型情节:私放晁盖、怒杀阎婆惜、三打祝家庄。
性格特征:为人仗义、善于用人,但总想招安。
杨志(青面兽)典型情节:杨志卖刀、失陷生辰纲。
性格特征:精明能干、粗暴蛮横。
阅读练习点击书名进行阅读练习《水浒传》九年级下册《儒林外史》阅读技法:讽刺作品的阅读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一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清代小说家。
出身于科举世家,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南。
他反对封建科举制度,鄙薄一味追求功名富贵不择手段、放弃自尊的八股学士。
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又有《文木山房集》。
作品品梗概历代正史皆相沿设有“儒林传”,记述各朝有学问、有品德的大儒。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却与众不同,刻画的是“儒林”的另一些为正史官书所不载的面相。
吴敬梓出生于安徽全椒一个名门望族,世代书香。
全椒吴氏在清初曾经显赫一时,“五十年中,家门鼎盛”,到了吴敬梓生活的雍正、乾隆时期则已今非昔比,逐渐败落。
也正是这一坠入困顿的过程让吴敬梓窥破了世间的真相,他“有瑰意与琦行,无捷径以窘步”,自36岁后便绝意于科举,也拒绝朝廷的征辟,不再走传统士人出仕为宦、显亲扬名的道路,而是移居于南京,将自己的才华、情感和对社会的深沉思考,贯注于《儒林外史》之中。
小说并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一以贯之的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书中的大多数人物,熙熙而来,攘攘而去。
或唯利是图,自甘下流;或貌似君子,内心卑污;或故弄玄虚,欺世盗名;或倚仗权势,横暴不法;或假作清高,实则鄙陋;或终老科场,迂腐可笑。
他们全无读“圣贤书”的儒生应有的学识与品德,而是为功名利禄所颠倒,丑态毕露。
通过描绘这幅士林的“群丑图”,展现封建八股取士制度对部分读书人心灵的摧残,作者清楚地表明了自己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科举考试是隋唐以后一千多年来士人求取功名的主要途径。
在《儒林外史》中科举制成为作者揭露和讽刺的主要对象。
主要人物01腐儒的典型周进:一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制艺难以自拔的形象。
他生活穷困潦倒,不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轻蔑。
但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
范进:热衷功名,怯懦麻木,迂腐无能,虚伪狡诈。
02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凭借科举得意,升官发财,作威作福,而贪狠、蛮横则成了他们的共同特征。
03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为举业而耗尽终生的受害者,始终把举业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业”,他们对八股达到迷信的程度。
04正面典型王冕:出身田家,经史上的学问无不精通;而又安于贫贱,以卖画为生,不与权贵交往。
杜少卿:以作者本人为原型写成的,他轻视礼教,反对歧视妇女,反对纳妾,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
他仗义疏财,平等爱人,也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读书方法讽刺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西方文学里的讽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寓言和喜剧。
中国文学传统里的讽刺,则导源于《诗经》的“美刺”和史传的“惩动”。
几千年来,作家们以笔为武器,无情地揭破虚伪,鞭挞丑恶,在笑声中批判社会现实,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
阅读这些作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体会批判精神。
讽刺作品中,作家塑造人物,叙述故事,锋芒所向并非个别的人,而是以之为典型,针砭时弊,揭露某种社会现象背后的荒谬本质,从而间接地表达对光明的向往。
例如,《儒林外史》中刻画了许多受科举制度播弄而失魂落魄的人物形象,用意所在,是展现这种制度对人心灵的毒害,揭露科举制度本身的不合理。
不止于此,某些作品在讽刺丑恶的同时,也会塑造一些象征正面理想的人物,例如《儒林外史》中的王冕、杜少卿、虞育德、庄征君等。
这些正面人物的嘉言懿行,恰与反面人物的丑恶举止形成强烈对比,更增强了作品的批判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