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案
【素养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了解婉约派和“闺怨诗”积累文化常识。
2.抓关键词和意象来品味词的意境意蕴,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3.体会李清照国破家亡、饱经离乱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词人的哀愁,掌握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教学方法】
朗诵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闺院之中,多喜乐,亦多忧悲,也正因此中国古典诗歌孕育出了一种独特题材的诗“闺怨诗”。
那么,对于经过国破家亡后的李清照来说,独处闺阁又有怎样的情感迸发呢?让我们一起走近《声声慢》。
二、文化常识
1.了解词人
李清照(1104-1155),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
宋代女词人,婉约派词宗。
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进士出身,藏书甚富,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
与夫赵明诚(吏部侍郎赵挺之子)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编写了《金石录》。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
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生活闲适,夫妻志趣相投、感情深厚;
后:北宋灭亡,漂泊江南,丈夫身亡、书画丢失。
前:清新明快、细腻婉转,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
后:哀婉凄清、苍凉悲楚,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2.了解创作背景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
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3.解题
“声声慢”是词牌。
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词名《胜胜慢》,其题序云“家妓荣奴既出有感”,说明是为他的家妓荣奴离去所作的曲词。
慢,就是慢词,其名称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
4.了解“婉约派”
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之一。
婉约,即婉转含蓄。
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等。
5.了解“闺怨诗”
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
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
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是说自己要说的话。
所以,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
6.了解“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一方面继承了婉约派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和发展。
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诵读感悟
1.诵读全词,用“/”划分朗读节奏。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独自读。
问题1:用一个字概括本词的内容。
明确愁
四、合作探究
活动1:李清照是如何来表达自己的“愁”的?
(一)直抒胸臆
1.找出直接写愁的词句?
明确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这首词开头三句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色?抒发了词人心中哪些清愁哀怨?
明确①开头三句运用七组叠字,声情并茂,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词人心中的清愁哀怨,奠定了全词哀伤愁苦的基调。
②“寻寻觅觅”写词人内心的空虚,若有所失;“冷冷清清”写词人处境的孤独,形单影只,无人相伴;“凄凄惨惨戚戚”则极言词人的心情之悲怆。
3.试分析叠词的作用
明确①形式上: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增加音乐美。
②内容上:增强情感,起强调作用。
(二)间接写愁:借景抒情
1.李清照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
明确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2.这些意象分别有何特殊意义?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
明确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词人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
一个“淡”字,表明词人晚年的境况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旧时相识”怎样理解?“雁”触动了词人怎样的情思?
明确“雁过也”中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常常见到的,所以说“旧时相识”。
“雁”是信使,它让词人回想起当年和丈夫鸿雁传书的日子,更增添了词人心中的无限凄凉。
如今,丈夫已逝,谁再给她捎信?她又捎信给谁呢?睹物思人,雁是人非,更感绝望和悲哀。
5.“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流露出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明确“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
“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
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
虽然人不摘花,花也当自萎;及花儿已损,则更不堪摘了。
这里既写出了词人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出词人惜花将谢的情怀。
6.“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这对词人抒发感情起到了什
么作用?
明确①一叶知秋,梧桐是哀愁的象征;秋雨绵绵,落在叶上,打在心上,雨也是哀伤、愁思的象征。
这几句渲染了满目凄凉、满耳苦雨声的凄苦的气氛。
②作用:这样的气氛恰好和词人孤苦凄凉的心情融为一体,对词人抒发感情起到了很好的媒介作用。
7.古人写“愁”多化抽象为形象,如李白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煜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也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而《声声慢》的结尾为什么不将“愁”形象化地表现出来?
明确独辟蹊径,不言愁如何多,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繁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概括得尽,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
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巧妙又不落俗套。
活动2:试分析李清照有哪些“愁”?
明确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活动3:比较不同的“愁”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问题】本首词里的“愁”和她写的《声声慢》里的“愁”有什么不同?请结合你学过的这两首词分析。
明确①《醉花阴》以“愁”发端,《声声慢》以“愁"作结。
《醉花阴》以愁发端,一开篇就愁云笼罩:重阳无阳,有高难登,诗兴难发,此一愁也;丈夫远离,独饮闷酒,此二愁也;秋风飒飒,菊残人老,此三愁也。
三种愁思聚于一处,借酒浇愁,不胜酒力,酒醒之后愁绪更浓。
《声声慢》在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赋予了它更深广而厚重的内涵:丧夫之痛、亡国之悲、孀居之苦、沦落之愁以及一个女人在那个时代的所有无助与无奈,而这些“怎一个愁字了得”。
②《醉花阴》中所见的愁是迷蒙而华丽的,《声声慢》中所见的愁是孤寂而凄清的。
《醉花阴》通过摹愁态绘愁容,抒写了一位敏感多才的少妇在重阳佳节对远方丈夫刻骨铭心又委婉动人的相思之情。
《声声慢》通过设愁境、布愁景,抒发了一个凄惶孤孀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离乱的孤独寂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问题】“一剪梅”和“声声慢”都写愁,但这两首诗的愁是不同的,试分析。
明确《一剪梅》中表达的相思离愁(闺怨闲愁);《声声慢》中表现的是国土沦丧之恨,家破人亡之痛,颠沛流离之苦,晚年孤苦之悲。
五、课堂小结
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