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80年代诗歌概述与(代表作选讲不完整版)
80年代诗歌概述与(代表作选讲不完整版)
思考:
1、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2、“镜子”与主题怎样
发生关联?
曾卓的《悬崖边的树》
提问:
•悬崖边的树
•不知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1、“树”象征什么?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
2、诗作的主题是什么? 3、怎样理解诗作的多 义性? 4、诗作表现了诗人什
•平原的尽头
• ——一代人的特殊价值信仰!
◆特点二:善于利用具象承载超越现实的体验及哲
理性。
《鱼化石》: 《盆景》:
好像都是古代的遗物 这儿的植物成了矿物 主干是青铜,枝桠是铁丝 连叶子也是铜绿的颜色 在古色古香的庭院 冬不受寒,夏不受热 用紫檀和红木的架子 更显示它们地位的突出
——被扭曲的生命,被禁锢的生命,失去活力的生命……
什么样的心态或思想?
•
•
象征与哲理的有机融合。
诗歌描绘了象征物鱼化石的鲜明形象:它曾经是一个动作活泼、 精力旺盛,在大海里自由自在跳跃、浮沉的生命存在,但是一场
突如其来的大灾难把它变成了化石。多少年以后,它重见天日。
此时,尽管其物质形体完整,但生命早就终结。包括诗人在内的 许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梦魇般的遭遇! • 结尾处,诗人由对历史的苦涩咀嚼,转向励志及壮志抒 发。——体现了诗人矛盾的心态或特有的价值观:1、不敢一味 能指与所指在一个侧面断裂,与朦胧诗人的历史反思形成鲜明对
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杨炼等。朦胧诗孕育于 文革中的地下文学,1980年前后,朦胧诗迅速成为一股诗歌潮流。
该名称与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 1980·8《诗刊》)有关。
• 章明以“看不懂”为由,宣判其为“非诗”,从文论:
双桅船
• • • • • • •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呵,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 • • • • • • •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
• •
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
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二、朦胧诗的基本思想内容
(一)反思、批判文革:从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价值
角度对动乱年代的苦难历史、人性毁灭、理性沦丧进行了深刻的 反思和批判,呼唤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复归。 代表作:北岛《回答》、舒婷《致橡树》、顾城《一代人》。
•(二)追求独立、自由:对自由人格的追
求和对奴性人格的否定,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和对
主体情感的宣泄。 •代表作:舒婷 《致橡树》、《神女峰》、《惠 安女子》
• 舒婷《致橡树》: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 花, /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 舒婷《神女峰》: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
肩头痛哭一晚 • 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
地糅合在一起,于矛盾中体现树的精神和自己的
感情,间接展示了时代氛围。
朦 胧 诗
一、关于“朦胧诗”:
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 的一个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
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
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终止创作、到70年代末期又陆续回到诗坛的诗人。
• (二)得名
•艾青的诗集《归来的歌》 •流沙河的《归来》 •梁南的《归来的时刻》 •—— “归来”,在这个期间,是一种诗人现象,也是一个普遍性 的诗歌主题。
•
二、归来/复出诗人群体
• 50年代反右派运动中的被划为右派的诗人:艾青、公木、公刘、 白桦、邵燕祥、流沙河、梁南等。
•
1、由写实转向写意,由具体转到抽象,由物 象转到意象,由明晰转向模糊;
• 2、着重于表现多变、曲折和复杂的主体世界。
双桅船
• • • • • • •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呵,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 • • • • • • •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3、心灵倾诉视角:以“岸”为抒情主体,进行“心灵独白”。
三、采用象征、暗示和隐喻的表现方 法,形式和语言具有 “陌生化”效果。
•
•多用象征、暗示、通感等手法,意象的模糊性取代形象和意旨的 明确性,更多的是闪烁的意念、跳跃性的切换、瞬间情感的捕捉等。
•北岛《回答》:使用了隐喻、对比、借代、比喻、互文等表现手法。 •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两句话的语言陌生化效
鱼化石
动作多么活泼, 精力多么旺盛, 但你是沉默的, 在浪花里跳跃, 连叹息也没有, 在大海里浮沉; 鳞和鳍都完整, 却不能动弹;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 也可能是地震, 你绝对的静止, 你失去了自由, 对外界毫无反应, 被埋进了灰尘; 看不见天和水, 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过了多少亿年, 地质勘察队员在 岩层里发现你, 依然栩栩如生。
• 舒婷《双桅船》中的“船”和“岸” 是两个核心意象,船”
是抒情主体,“岸”是抒情对象,以岸和船的相依相离比喻那种 既不怕“天涯海角”,也不贪恋“朝朝夕夕”的理解与默契……
• ——(1)全诗“写意”,通过意象表达“朦胧”的情感;
•
(2)着重于表现诗人曲折、复杂的内心世界——一方面,是 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 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 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
孤独地站在那里„„”;处于生存与毁灭之间。 反映了诗人复杂的心态及与之相关的政治环境:1、未能清晰认 识苦难的根源;2、折射出时代的理想主义精神;3、不敢抱怨, 只能客观展示树的处境。
• 诗作构思的独特或巧妙之处在哪?
• 《悬崖边的树》构思的巧妙之处:以一棵树的独 特形态与危险处境隐喻人的生存状态,将“跌进 深谷”和“展翅飞翔”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有机
• 四、超越现实的哲理性
• 舒婷《双桅船》的哲理性:
• 1、双桅船与海岸的对立统一关系——没有海岸,双桅船就失去
了驿站与依托,海岸就失去了期待的目标与存在的意义; • 2、对某种生存状态或方式概括:理想驱使船告别海岸,但船又 渴望与海岸重逢; • 3、对一种恋爱关系的哲理性观照:“你在我(船)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从星星的弹空里/将流出血红的黎明” 这两句表达了什么样的英雄情怀?
——人们仰视我身上的弹孔,我的
创伤像璀璨的明星;我死不低头, 伟岸不屈;我的死将驱逐黑暗,换 来火红的黎明,刽子手无法阻挡自 由的潮流;诗人视死如归,为了光
明而献身,无怨无悔!
• 三、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 (一)打破了现实主义审美模式
果?“通行证”“墓志铭” 指代、隐喻什么?“卑鄙”与“通行证”二者之间 有何关联?“高尚”与“墓志铭”呢?
•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冰川”“冰凌”象征什么?后两句表达什么意 思?使用了什么手法?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 谷里
却又像要展翅飞翔……
么样的心态?
意蕴解读:
借物喻人,写出了坚贞不屈的人格之美:在毁灭的边缘,顽强奋
争,坚持不跌下悬崖。
折射出时代氛围,展示了政治运动在部分人身上留下的印记或创
伤,同时也间接展示了部分人的生存状态:“它倾听远处„„它
熊召政《请举起森林般的手,制止!》
五、代表诗人或诗作简介
•
艾青归来后诗歌的特点
即使我们是一支蜡烛 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 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 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
• ◆特点一:基本的主题——关注民族和人民的 命运,歌唱人类的理想和光明。
•
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
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光的赞歌》)
• 沉思中的执著或顾忌或惶惑:粱南《我不怨恨》—
—马蹄踏倒鲜花,/鲜花,/依然抱着马蹄狂吻;/就像我被抛 弃,/却始终爱着抛弃我的人。——诗人的心态?
四、归来诗人的代表诗歌
艾青《鱼化石》《在浪尖上》《光的赞歌》 曾卓《悬崖边的树》
公刘《沉思》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 白桦《阳光,谁也不能垄断》
80 年代诗歌概述 及代表作解读
以1976年天安门诗歌运动为起点,诗歌重新获得 了独立的品格。
80年代是诗歌的繁荣期。诗歌从控诉转向反思及
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感受、思考,并最终走向个体
生命的感悟、体察。
诗歌主潮:归来的诗、朦胧诗、新生代诗歌。
归来的诗人 与归来的诗
• •
一、指称与群体构成
(一)指由于政治等原因,50年代中期以来被迫
•凝视着一片化石, 傻瓜也得到教训: 离开了运动, •就没有生命。
•
•活着就要斗争, •在斗争中前进, •当死亡没有来临, 把能量发挥干净。
《 鱼化石》解读与提问:
1、表现手法的特点是什么?
2、 “火山”、“地震”、“鱼化石”隐喻或象征什么?
3、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4、如果最后两节是点题之处的话,那么体现了作者的
怨怼、记恨;2、特有的价值观促使转而诗人表达“战斗精神”,
比。
◆特点三: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捕捉具体 鲜明的意象来表达思想观念
镜子
仅只是一个平面 却又是深不可测 它最爱真实 决不隐瞒缺点 它忠于寻找它的人 谁都从它发现自己 或是醉后酡颜 或是鬓如霜雪 有人喜欢它 因为自己美 有人躲避它 因为它直率 甚至会有人 恨不得把它打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