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听名师讲课》有感
假期里,我读了雷玲主编的《听名师讲课》一书,书中一个个课堂实录,一篇篇精彩点评让我感受到了名师的魅力,感受到了他们对学生对生活对教育的深情,他们先进的教育思想,精彩的教学设计,独到的人格魅力,让我心潮澎湃,重新涌动了对教育的热情,现将阅读中的感受,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敢于创造,不断创新,突破教学的瓶颈。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谈松华教授在《名师成长与教育创新》中说:‚创新是名师时代精神的体现,是名师成长的源泉;名师是教育创新的探索者和引领者。
‛每一篇富有新意的教学设计,都凝聚着名师的智慧和汗水,体现他们对新课标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践行。
如江苏省苏州市平望实验小学校长、特级教师钱坤南老师在教学《面积的认识》一课时,就让学生不但感知到了物体当中的平面,而且还感知物体中的曲面,充分丰富了学生认知的表象,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又如江苏名师王俊在上《交换律》一课时,打破了教材‚先学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再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框框,创造性地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两个内容放在一节课里进行探究。
在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后,他放手让学生自已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来探索乘法交换律,并提出交换律在减法、除法中是否也同样适用的猜想进行验证,亲身经历‚猜想──验证──总结──应用‛一系列再创造过程,学生不仅学了知识,重要的是学了方法。
二、精心设计,巧妙激趣,让课堂生动有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本措施。
为了将数学知识
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名师们率先做生活的有心人,不断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如浙江宁波万里国际学校林良富校长在教学《圆柱的认识》一课时,当学生汇报完圆柱‚高‛的有关知识后,林校长不失时机地问道:‚日光灯管可以看作一个近似的圆柱体,它的‘高’人们通常怎么表述?‛一学生站起来说:‚人们常用‘长’来表述。
‛林校长又问道:‚一元硬币也可看作一个近似的圆柱体,那它的‘高’人们通常怎么说呢?‛一学生答道:‚人们通常说成‘厚’。
‛这时,所有学生兴致都很高,林校长接着问道:‚我们有些同学家里挖的水井同样可以看作一个近似的圆柱体,人们又怎样说它的‘高’呢?‛学生们迫不及待地齐答:‚深——‛……这看似不起眼的三问三答,虽然平淡无奇,却又是一般人所难以想到的。
它把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一方面使学生脑海中圆柱体的表象更为丰富,同时也为学生日后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打下了很好的伏笔。
三、注重细节和实效,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名师总是能够耐心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细心地启发、热心地赞扬,并已成为一种习惯行为。
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答对了,有热情的激励;即使答错题,也能体面地坐下,并且每一个问题都能有正确的归因和评价。
如特级教师柏继明老师的《手能帮我学数学》一课,充分让学生利用手这个资源,探索出‚手指数—1=间隔数‛这样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索解决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如植树问题、锯木头问题、钟打点以及上楼梯数台阶的问题。
柏老师语言风趣幽默,学生演示时他笑着说:‚你看,他又上手了。
‛学生还说出了能用手背乘法口诀、学长度单位、记年月日,还能学音乐五线谱,柏老师马上给予肯定,并告诉学生以后上了初中还能学物理,高中学数学,可见手有很大的用处。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虽然与数学并不相关,但柏老师却能够用欣赏的眼光
对待每个学生,并依据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相机诱导,根据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实际能力给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想象他们将来的不同发展。
总之,名师是一棵大树,他们根深粗壮、枝繁叶茂,任凭风雨,依然坚不可摧,以自己的力量影响着教育事业。
仰望名师,倚靠名师,学习名师,我们青年教师应该从摹仿和借鉴开始,努力超越自己、超越名师,也争取早日成长为一棵‚能改善一方环境、枝叶间闪动精彩‛的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