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的一些研究摘要:中国虽然已经是汽车产销大国,但是虽大却不强。
目前,中国汽车行业面临的问题颇多,其中市场集中度偏低的问题比较突出,而且研究表明,中国汽车行业市场集中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严重影响了其自主创新能力。
采用行业集中度指标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提高中国汽车行业市场集中度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自主创新。
一、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历史,是从1956年开始的。
1955~1957年的三年间只有一汽;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出现了大量的自主品牌企业。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央政府开始鼓励民族汽车厂商和国外接触,中国的汽车业缓缓对外开启大门,利用外资发展中国的汽车工业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1984年1月,中国汽车的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北京吉普诞生。
国家在缜密研究了中国未来轿车工业的发展道路之后,确定了“三大三小两微”的总体格局,轿车工业开始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汽车行业实现了突破。
1992年,中国汽车的总产量以完美的成绩突破了百万辆大关。
从2002年开始,中国汽车行业进入飞速发展的高峰时期,中国汽车业三大集团掀起了与国内外产业资本的兼并合作的浪潮。
在2009的上半年,中国汽车的市场销售量,已经超过以往,一跃而上,超越美国与其他国家成为世界第一。
我们可以看出,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影响力也与日俱增。
同时调查显示,中国汽车产业与国外相比较,总体规模是很大的,但是,单一企业的规模却相对很小,所以排在前面的几家厂商的市场占有率就比较低,表现在市场集中度比较低[1]。
同时中国的零部件行业,百强企业的市场份额仅占整个行业的50%,远低于美国、日本的汽车行业市场集中度。
可以看出,尽管中国汽车产业在发展中形成的多、小、散、乱等现象有所改观,中美两国汽车行业的集中度差异仍然非常巨大。
二、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的测度贝恩(J.Bain)在1959年系统地论述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提出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三个基本范畴: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
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形成了一个既能深入分析具体环节又有系统逻辑体系的“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 )—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简称SCP分析框架。
SCP分析认为不良的市场绩效是由不良的市场行为所造成,这些不良行为又源于不良的市场结构[2]。
市场集中度是对整个行业的市场结构集中程度的测量指标,它用来衡量企业的数目和相对规模的差异,是市场势力的重要量化指标。
市场集中度是决定市场结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集中体现了市场的竞争和垄断程度,经常使用的集中度计量指标有:行业集中率、赫尔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洛仑兹曲线、基尼系数、逆指数和熵指数等,其中行业集中率(CRn)与赫希曼指数(HHI )两个指标被经常运用在反垄断经济分析之中[3]。
产业集中度属于绝对集中度的衡量指标,通常用产业内最大的前n位企业生产值、销售额、职工人数、企业资产等指标累计数占整个产业相应指标总数的比例来表示,其概念清楚、含义明确,能够形象地反映市场集中状况,综合地反映了企业数量和规模这两个决定市场结构的重要方面。
其计算也简便,所需资料较易获得。
然而它所表达的企业集中程度并不完全真实,存在一定缺陷。
三、近几年中国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分析2012年,5家汽车生产企业(集团)产销规模超过100万,其中上汽销量突破400万辆,达到446.14万辆,东风、一汽、长安和北汽分别达到307.85万辆、264.59万辆、195.64万辆和169.11万辆。
上述5家企业(集团)2012年共销售汽车1383.33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71.7%,汽车产业集中度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
我国汽车销量前十名的企业集团共销售汽车1686.28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7.3%,汽车产业集中度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
2013年,6家汽车生产企业(集团)产销规模超过100万,其中上汽销量突破500万辆,达到507.33万辆,东风、一汽、长安、北汽和广汽分别达到353.49万辆、290.84万辆、220.33万辆、211.11万辆和100.42万辆。
前5家企业(集团)2013年共销售汽车1583.11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72.0%,汽车产业集中度同比增长0.4%。
我国汽车销量前十名的企业集团共销售汽车1943.06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8.4%,汽车产业集中度同比增长1.4%。
2014年上半年,销量超过百万的企业有上汽、东风、一汽、长安和北汽,其销量分别为284.19万辆、192.10万辆、152.95万辆、132.31万辆和118.16万辆,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共销售汽车1050.69万辆,同比增长10.7%;高于全行业增长幅度2.3个百分点。
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9.9%,销售市场占有率较同期提高了1.9个百分点。
[8]汽车行业属于资金与技术密集型行业,投资高、技术装备多,生产过程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都有着迫切的需求,中国汽车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明显偏低,这严重制约着汽车工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影响中国汽车行业市场集中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点:1.大规模汽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速度缓慢。
近年来,中国汽车行业与外国品牌实行合资,合资模式使得中国汽车业在技术、资金、管理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保护了大型国有汽车集团在加入WTO后没有受到大的冲击,但同时,国内几大汽车集团无论在销量上还是利润上,无一不是依靠合资公司“供养”,因此也就丧失了自主创新的动力。
虽然近年来汽车业兼并重组事项不断,但兼并重组的更大意义或许在于丰富了产品线,扩大了集团总体销售规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并没有获得明显的提升。
2.小规模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发展迅速。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国内汽车需求市场快速扩大,汽车行业的高利润吸引了大量的资本进入,如奇瑞、吉利、比亚迪,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发展速度和技术进步都明显高于大型汽车集团。
受资本不足的限制,新建汽车企业起点低,生产规模小,但它们都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市场需求导向的发展机制。
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对产业生产能力的扩大和满足市场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整体规模偏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集中度的提高。
四、结论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虽已是全球汽车产销大国,但汽车行业市场集中度只处于中低度集中水平,严重地制约着中国汽车工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因此,通过企业间的并购重组,以提升行业集中度,将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但是,也要注意到,企业间兼并重组活动应始终坚持产业政策为指导,市场为导向,企业并购应更多地应考虑企业间的优势互补。
企业间的并购与重组并不是越大规模越好,如果在管理、文化等各方面能有效融合,反而更有利于提高中国汽车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政策建议中国汽车行业市场集中度偏低,为提高中国汽车行业市场集中度,完善中国汽车市场结构,增强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考虑以下几条对策和建议[5]。
1.注重汽车产业政策。
在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史上,国家政策对汽车产业一直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尤其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汽车行业面临更大的挑战。
中国汽车产业起步晚,规模小,发展较慢,技术比较落后,所以更需要国家相关政策发挥积极作用,以提高市场集中度,促进中国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汽车市场应该实施以汽车企业为主导,政府加以引导的策略,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积极扶持汽车大集团,促进规模经济的实现和同国外大企业的竞争;另外市场环境也很重要,为了使汽车产业能在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中得以成长发展,还应该加大力度健全市场体制,规范市场行为,加大监督力度,防止地方政府受利益诱使导致过度进入汽车产业。
2.适当减少汽车厂商数。
汽车行业具有规模经济性,只有规模足够大才能发挥规模效应,所以需要有大型企业集团存在。
所以,中国的汽车企业要想具有国际竞争力,不仅要与国外企业实行兼并合作,善于利用国外企业的技术以及生产管理的优势发展自身,更应该鼓励中国的汽车企业实行“强强联合”,进行资产重组,扩大企业规模,通过大企业间的联合和重组,使格局更理想,以此来进一步提高中国汽车产业的市场集中度[6]。
3.加强汽车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就是自主创新,而企业要持续全面的创新,为其发展壮大注入不竭的动力,不仅要坚持制度创新,建立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而且坚持管理创新,形成高效灵活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注重人才队伍建设;更重要的是要坚持技术创新,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的技术开发体系[7];只有加大在技术方面的研究,提高产品质量,创造自己的品牌,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才能有效地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集中度,改进市场绩效。
参考文献:[1] 张发伍.中国汽车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J].国际商报,2005,(8):46-48.[2] 易小佳,廖进中.中国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科技和产业,2007,(3):12-15.[3] 刘世锦.市场开放、竞争与产业进步[J].管理世界,2008,(12):1-9.[4] Michael L Berger .The automobile in American industry and culture:A reference guide[M].Published by Greenwood Press,2001.[5] 戴宏伟,王婧妤.中国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分析及对策建议[J].中国产业,2010,(4):46-47.[6] 王艳艳,袁鑫.汽车行业重组案例分析[J].汽车工业研究,2009,(9):30-33.[7] 黄向东,周斯加.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思考[J].经济问题,2004,(9):75-76.[8]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汽车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