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静脉留置针的护理风险及管理
发表时间:2014-07-09T14:51:15.0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期供稿作者:杨丽
[导读] 在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初为人父为人母的现状下,家长对孩子越来越重视。
杨丽
(四川成都中铁二局中心医院儿科四川成都 610031)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静脉留置针在使用过程中的护理风险分析及管理措施。
方法:以12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观察,比较风险发生率。
结果:实行风险管理后,各种风险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
结论:在使用小儿静脉留置针过程中,进行护理风险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可降低并发症发生,促进护患关系,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关键词】小儿静脉留置针护理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1-0103-02
The nursing risk and management of pediatric intra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Yang li
The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from the central hospital of China Railway Second Board Chengdu Sichuan 610031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tra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in the nursing risk analysis and protection measures in the process of use. Methods: 128 cas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compared the incidence of risk. Results: after the risk management, the incidence of the risk is decreased obviously (p < 0.05). Conclusion: in the process of pediatric use of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to carry on the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can reduce complications, promo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rses and patients, improve the children’s family satisfaction.
【Key words】the young child’s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nursing risk the management of risk
在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初为人父为人母的现状下,家长对孩子越来越重视,对儿科护士的期望值也非常高,儿科护士的静脉穿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留置针作为先进的新型的输液器材,避免了反复穿刺给家长和患儿的痛苦,也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减轻了护士的心理压力,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儿科病房。
笔者发现使用中同时存在着护理风险,有些可能引起医疗纠纷。
经过对护理风险进行充分的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控制并减少了风险事件发生。
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8月—2013年7月我科使用留置针的128例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进行观察。
1.2 方法:对观察组采取护理风险管理程序,对潜在的和现存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和归类,分析产生的原因及过程,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比较风险管理前后风险的发生率。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
2 结果
经过护理风险管理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结果:静脉炎,渗漏,堵管,脱落及留置针压伤的发生明显降低,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见下表:
组别例数静脉炎渗漏堵管脱落留置针压伤
对照组 64 8 11 9 10 4
观察组 64 3 4 2 6 0
3 讨论
3.1 静脉炎的原因及风险管理:静脉炎分级采用美国静脉输液协会标准[1]。
主要原因是长期输入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或者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强的塑料导管置管时间过长,引起局部静脉壁发生化学炎性反应。
其次,由于在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导致静脉感染。
3.1.1 重视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操作前不洗手其细菌数超过3类环境卫生学标准,严格执行手卫生,防止经过手传播致病菌,引起穿刺局部静脉的感染。
3.1.2 在静脉留置针穿刺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头皮静脉穿刺前剃毛的范围应大于无菌敷贴面积,消毒面积应大于8×8cm,防止局部皮肤表面细菌侵入血管引起感染[1]。
3.1.3 对高浓度,强刺激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在使用前后用生理盐水冲管,防止残留药物的刺激,使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静脉炎。
3.1.4 要有计划的更换血管,选择合适的型号,尽量选择小号留置针,以保护血管。
3.2 局部渗漏的原因及风险管理: 穿刺部位渗血渗液,与选择的血管,穿刺技术,固定及使用的药物有关。
3.2.1 选择血管要粗、直,避开关节和静脉瓣,对循环差的血管可以热敷、用指压轻拍穿刺部位或是肢体下垂让血管充分充盈,这是一针见血的关键。
3.2.2 护理人员要经常学习穿刺技术,力争一次穿刺成功,避免皮下血肿、渗液。
3.2.3 穿刺成功后固定是关键,以穿刺点为中心,将敷贴自然下垂,将穿刺点置于敷贴中央,从穿刺点向四周轻压敷贴,从框架结构预切口处开始揭除边框,边揭边轻压此处的敷贴,使之更妥善地固定留置针,减少针头移动对血管的机械刺激[3]。
3.2.4 正确的封管方法也很重要。
封管液注入不宜太快,用力过猛,使血管内压急剧增加,血管通透性增加,可致血管炎性改变,发红,疼痛及肿胀。
3.2.5 严密观察留置针的穿刺部位的皮肤情况,如有渗血渗液应该重新消毒后更换敷贴妥善固定。
如有发红、肿胀、发痒时应立即拔针,更换部位重新穿刺。
3.3 留置针脱落的原因及风险管理:主要原因有固定不牢,患儿的活动范围广或自行抓脱,汗液过多导致敷贴粘贴不牢。
3.3.1 穿刺后用3M敷贴将穿刺部位及针梗的三分之二处完全覆盖,再把延长管固定在穿刺点旁边。
肢体留置导管者,为避免肢体过度活动,可用托板固定肢体,防止导管扭曲及脱出[2]
3.3.2 用弹力绷带固定儿科静脉留置针效果优于普通胶布[3],既不影响穿脱衣物,也不怕睡眠中的摩擦。
我科除了使用弹力胶布外,患儿睡眠时给双手戴手套或弹力丝袜,使留置针抓脱现象大为减少。
3.3.3 发现留置针敷贴潮湿松弛时应立即常规消毒后更换敷贴固定好。
3.2.4 加强输液管理,完善输液体系,持续维护静脉通路,减少静脉穿刺次数,确保及时、合理、足量用药[4]。
3.4 留置针导管堵管的原因及管理:主要原因为留置针反复穿刺,封管方法不当,留置针留置时间太长都可导致堵管。
3.4.1 对护士定期培养,穿刺时力争一次成功,防止同一根留置针反复使用,降低堵管率。
3.4.2 正确封管。
输完液体后用3—5 ml肝素盐水正压封管。
y型管的留置针夹管部位在延长管近针头处的三分之一以内,能减少回血和堵管。
3.5 留置针压伤的原因及风险管理:压伤主要发生在婴幼儿,不能表达局部受压的不适,局部皮肤娇嫩易出现压痕,破溃甚至压疮。
3.5.1 穿刺成功后,在留置针针柄和肝素帽与皮肤接触处各贴一条一次性无菌不粘敷贴,可使局部皮肤的受力面积加大且均匀受力,有效防止局部组织的压伤[5]。
3.5.2 多巡视,多观察固定留置针的局部皮肤,杜绝留置针压疮的发生。
时刻牢记“护理风险无处不在”,小儿静脉留置针使用过程中注意每一个环节都实施风险管理,能降低护理风险,减少了患儿和家长的痛苦,提高了他们的满意度,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琳琳.司联晶.白玉萍.不同液体渗透压及封管方法对浅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9):1759-1760.
[2]高月平.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的应用[J].现代护理杂志,2008,5(20):165-166.
[3]黄如珍.应用弹力绷带固定儿科静脉留置针的方法及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5,11(14):1110.
[4]林玲.不同部位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观察与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5):493-494
[5]周冠蓉.小儿外周浅静脉留置针2种不同固定方法的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