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地区2021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C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1. (2分)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 公路被护栏剖成两条河,车辆在各自的河道上奔驰疾驶,川流不息。
B . 很少有人知道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
C . 勤奋与天才息息相关,没有先验论的天才,但是有勤学苦练、以汗水灌溉出来的天才。
D . 本次冬奥会,某国派了不少运动员参加比赛,可结果呢,别说金牌,连前六名都未捞到一个,简直是滥竽充数。
2. (2分)依次填入下列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懦夫视生活为________,勇士视生活为________;懒惰的人视生活为________,勤劳的人视生活为________。
①汹涌的大海②耕耘的田园③恐怖的荒原④小憩的沙发A . ①②③④B . ③①④②C . ④①③②D . ①④②③3. (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1.5亿。
;。
;。
正因如此,老年人跌倒控制干预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①愿不愿意向跌倒的老人伸出援手,是道德问题②见危不救,可能导致老人伤残或死亡③为了保障老人的生命和健康,二者都需要肯定的回答④知不知道怎样向跌倒的老人正确施救,则是技术问题⑤按通常30%的发生率估算,每年有4000多万老人至少发生1次跌倒⑥救助不当,也可能帮了倒忙,加重老人病情伤情,甚至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A . ⑤⑥①③④②B . ②⑤⑥①④③C . ②⑤⑥③①④D . ⑤②⑥①④③4. (2分)下列文学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 . 《诗经》,又称《诗》《诗三百》,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从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B . 亚摩斯海滨的那场船难是《大卫•科波菲尔》全书的高潮。
一艘从外国归来的船在暴风雨中即将沉没,青年渔民海姆奋不顾身地下海救人,当他认出在船上挣扎求生的人正是诱骗他未婚妻的史蒂尔福斯时,但他仍尽力想把他救上来。
(《大卫•科波菲尔》)C . 巴金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创作,代表作有爱情三部曲《家》《春》《秋》和激流三部曲《雾》《雨》《电》。
D . 卡西莫多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弗洛罗收养的弃子,一向对克洛德惟命是从,在看清了他的真实面目后竟然把克洛德从钟楼上推下去摔死,自己则来到刑场,抱住爱斯梅拉达的尸体遁入了墓地。
(《巴黎圣母院》)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8分)5. (9分) (2016高一上·沁县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马首人身》罗丹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
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
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
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
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A .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
B . 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在饱受旧社会、旧制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C . 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3000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
D . 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入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在悲剧冲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总是以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即悲剧主体,而其对立面则是悲剧客体。
B . 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征,马身和马足则是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剧。
C . 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
D . 悲剧主体的死亡意味着肉体力量的失败,却并不意味精神力量的失败,所以说悲剧在表现伟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人的无法摧毁的伟大和崇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
他所说的“净化”,不是指受众在生理上的发泄,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
B . 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此。
C . 在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过程中,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激愤的观众殴打的事件,说明人们的实际道德评价是不可能把现实的悲剧作为审美对象的。
D . 悲剧在表现冲突与毁灭的同时,也表现抗争与拼搏,因此双方力量越是悬殊,主体的抗争越是艰难,所体现的精神就越强大,悲剧的审美价值也越高。
6. (15分) (2016高一下·合肥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教父赵冬我是在北方那座俄罗斯式的城市里长大的。
那时候,教堂顶的白雪,尖楼上的钟响,紧裹黑衣的修女……无不诱惑着我对神秘殿堂产生不着边际的遐想。
外公是天主教徒,对耶稣十分虔诚。
他不仅自己信教,每周还要领儿孙们去教堂礼拜和做弥撒。
他与教堂的老神父交情甚密,神父待人谦恭、和善,小孩们都喜欢围着他蹦呀跳呀,或听他讲圣经故事。
神父是外公的挚友,也是两个舅舅的教父。
闲暇时常来家里与外公聊天,对饮,一瓶酒,四碟菜,多至深夜。
谈得投机便与外公同榻而眠,情同手足。
两个舅舅才十八、九岁,对教父更是顶礼膜拜,言听计从。
外公的兴趣很广泛,爬山、钓鱼、打猎、打拳、下棋、舞文弄墨……没有他不好的。
有一次去雪山打猎,一熬就是半个月,结果还真打死一头黑熊,一个人把熊用爬犁拉了回来。
他在人前最得意炫耀的是那件火狐狸皮大衣,据说是件宝物。
外公说穿上它就是在雪地里睡上三天三夜也冻不死。
这件大衣是用好几百只红狐狸皮缝制的,我猜,皮大衣一定是很值钱的。
秋去冬来,北方的大地又覆盖了一层白皑皑的冰雪。
天气冷得能冻掉行人的下巴颌,松花江被冰雪封了顶。
外公是个不甘寂寞的老人,他不听家人劝阻,拿着鱼具到江面上戳出一个冰窟窿,下网捞起鱼来。
从清晨到黄昏,家人见这么久未归,便去人寻找。
江面的冰上摆着鱼具,却不见了老人。
全家人慌慌张张地奔到江边,望着冰窟窿里蒸腾出的寒气哭号不停。
人们都说,一定是老头子捞鱼不慎跌进冰窟窿里了。
由于未捞到尸首,外公的丧事也只好草草举行。
尽管这样,还是赶来了许多人,都是他各界的朋友,人们大都受过外公的恩惠,希望能为老人做点什么……忙前忙后,里外张罗得最欢的要属老神父了。
分家的时候,他把我大舅拉到一旁,对他说:“告诉你,我昨晚做了个梦,梦见你爹在那边呢……”他用手指了指天空:“他蹲在雪地里,一丝也不挂呀!我看见他身体直打颤,好可怜呢!”第二天,教父伏在二舅耳朵上,神秘地说:“孩啊,昨夜你爹又托梦给我,他说那边天冷,他快被冻死了……”两个舅舅像两只傻鹅,呆呆地望着教父,不知如何是好。
翌日,教父又来到我家,告诉舅舅说外公梦中委托他把那件狐皮大衣给捎过去。
舅舅不敢怠慢,急忙取来大衣,让教父拿走了。
做礼拜的时候,教父满脸慈祥地拍了拍大舅的肩,眨着眼睛说:“你爹接到大衣穿上了,还夸你是个大孝子呢……”几句话说得大舅轻飘飘的。
可是,没过几天,外公突然活着回来了。
四邻震惊不小,家人欢天喜地。
原来,那日外公在江面网鱼,几网下去,不见半个鱼星,来了脾气。
旁边正好有位老渔翁经过,便赌气扔下鱼具,随老渔翁到江下游用大网捞鱼去了……从此,教父再也没到家里来过。
外公到教堂几次,教父均以病相避。
一连好几年,外公怕教父难为情,也就换了一个教堂做礼拜。
记得外公临终前,还念念不忘这件事。
他躺在床上,用微弱的声音对大家说:“……唉,真没想到,一件破大衣,竟伤了一位……老朋友。
罪过呀!……”(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 . 开篇描写了北方城市里的教堂、钟楼和修女,营造了浓浓的宗教氛围,属于小说自然环境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