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环境描写类题型答题思路与模式班级:姓名:得分:学习目标:1.掌握小说阅读题中环境描写类的设题类型。
2.在做题的基础上总结出环境描写类题型的答题角度和答题思路,形成答题模板。
一、导入:小说定义!二、授新:(一)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这三个要素都是为主题服务!(二)环境描写分类。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三)设问方式:描写了怎样的环境?这样描写起了怎样的作用?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四)思考: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一般作用有哪些?回忆初高中所学的小说,通过下面的例子,自己总结一下吧!(1)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
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总结:(2)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
总结:(3)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总结:(4)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
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
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
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
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总结:(5)别里科夫眼我同住在一所房子里。
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
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
房里又热又闷,风推着关紧的门,炉子里嗡嗡地叫,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
他通宵做恶梦,到早晨我们一块儿到学校去的时候,他没精打采,脸色苍白。
他所去的那个挤满了人的学校,分明使得他满心害怕和憎恶;跟我并排走路,对他那么一个性情孤僻的人来说,显然也是苦事。
总结:(6)三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
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能成为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
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
四还是两年前的事。
五月端阳,渡船头祖父找人作了代替,便带了黄狗同翠翠进城,过大河边去看划船。
河边站满了人,四只朱色长船在潭中滑着,龙船水刚刚涨过,河中水皆豆绿,天气又那么明朗,鼓声蓬蓬响着,翠翠抿着嘴一句话不说,心中充满了不可言说的快乐。
五翠翠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上年一个端午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去看了半天船,一切玩得正好时,忽然落了行雨,无人衣衫不被雨湿透。
六远处鼓声又蓬蓬的响起来了,黄狗张着两个耳朵听着。
翠翠问祖父,听不听到什么声音。
祖父一注意,知道是什么声音了,便说:“翠翠,端午又来了。
你记不记得去年天保大老送你那只肥鸭子。
早上大老同一群人上川东去,过渡时还问你。
你一定忘记那次落的行雨。
我们这次若去,又得打火把回家;你记不记得我们两人用火把照路回家?”总结:(7)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
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总结:归纳一下吧!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有: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或背景,暗示社会环境;2.渲染气氛,营造氛围;3.刻画人物形象(身份、个性、心理、命运等);4.推动情节发展;5.深化、升华或突出主题。
三、课堂检测——牛刀小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木笛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考试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
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进行。
“木笛。
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
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
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
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
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濛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
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它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
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
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
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
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朱丹披着雪花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
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
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
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自发聚集起来的。
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
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
雪片密集而又急促,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
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
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
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
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
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
”朱丹问:“为什么?”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
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渲染了一种肃穆、悲壮的气氛。
②推动情节的发展。
为刻画人物(少年儿童、朱丹)作铺垫,打基础。
③表现人物性格。
烘托主人公朱丹纯洁高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瑕。
(从渲染氛围、推动情节、烘托人物三方面分析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飞行员的抉择(美国)亨特·米勒冒险在大海上降落是对的吗?在两百尺高的地方,救援机从暴风雨中颠簸地逃出,然后在汹涌的海面上平稳下来。
布莱第瞥了一眼他同伴忧虑的脸,然后想:他又要拿其他机员的命冒险了,就像以往一样。
救援小组还要过一百里以上才能到达出事地点。
两个小时前,一架往檀香山的班机坠机了。
只要风向一转变,只要救援过程出了问题,回到他们在阿第拉的基地的风险就愈高。
前面,白色的浪头不停地翻涌。
一里外,另一阵暴风雨正在云端伺机而动。
五分钟后,水淹上挡风板,雨也打在机翼和机身上。
飞机冲出暴风圈,冲向距海面不到三百尺的地方。
布莱第听到通讯员大叫:“收发器坏了,我们没办法联络基地。
”“最好把它修好,我们会用到。
”在他们后方,布莱第知道暴风雨正移向基地阿第拉。
海浪开始冲击那环形小岛边缘的暗礁了。
布莱第转向他的伙伴泰勒。
“你想,我们走了多远了?”布莱第问。
“大约在北边五十里。
我想。
”位置只是个猜测。
现在猜错五十里,到他们到达出事地点,可能已经差了一百里。
而且他还要考虑机上其他人员的生命。
有一分钟的时间,他迟疑不决,但前面的海面似乎较平缓。
“我们最好重新订一个方向到出事区域。
”他说。
一小时后,他们到达出事地点。
……他向下飞到五十尺的地方,感觉到下面凶猛的浪正往上拍打着。
飞机飞过救生艇再折回来,直到机舱里的人看到它为止。
有个男人坐在艇上虚弱地向盘旋的飞机挥手,另一个男人脸向下躺着,动也不动。
布莱第本来准备下令丢下补给品和另一个救生艇,却突然停了下来,补给品和救生艇作用不大。
布莱第再飞低了些,到十五尺的地方。
海浪拍打着飞机的外壳,他感觉到其他人员都在等他下令。
只剩下他的决定,他的责任了。
任何活着的人都不会怪他丢下补给品然后飞回基地,他只需要报告救生艇的位置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