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五课第二节预防犯罪教学设计
活动二:加强自我防范探究与分享
《预防犯罪》
本框是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做守法的公民》的第二框,也是全书的重点章节。

教材从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入手,帮助学生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预防犯罪,远离不良行为,对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刑法与刑罚,认清犯罪特征;
2、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3、能够判断犯罪行为,明辨是非,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填表分析法等把握知识内涵,培养学生树立法律意识,防患于未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自觉遵纪守法。

【教学重点】
犯罪的特征。

【教学难点】
加强自我防范。

1、教师准备:收集相关图片、故事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搜集刑罚的有关资料。

一、导入新课
(展示教材P52“运用你的经验”)
思考:我国刑法对四百多种犯罪行为分别规定了刑罚。

查阅刑法,分析图片中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教师讲述:
1、砸破汽车玻璃偷盗车内物品属于盗窃罪。

材料链接:
《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添加非法食品添加剂,属于犯罪行为。

材料链接:《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致人死亡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特别严重危害的,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处罚。

3、为了逼对方还债而绑架他人属于犯罪行为。

材料链接:
《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
并处没收财产。

教师总结、过渡:这三则事例说明当事人的行为不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而是触犯了刑法,构成了犯罪。

什么是犯罪、犯罪应受什么处罚、如何预防犯罪,是我们本课即将学习的内容。

引出课题《预防犯罪》。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了解罪与罚
(一)刑法与犯罪的含义
活动一:自主学习——了解刑法与犯罪
阅读教材P52—53内容,回答:(展示问题)
1、什么是刑法?
2、什么是犯罪?
学生自主学习,回答问题。

教师讲解:1.刑法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2.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二)犯罪特征
活动二:认清犯罪特征
(展示下列材料)
殴打他人,未对他人造成重伤→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殴打他人而导致他人重伤甚至死亡→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
思考:试对比分析上述行为。

教师总结: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不同之处在于:(1)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程度较轻,犯罪对社会危害严重。

(2)违反的法律不同:一般违法行为触犯的是刑法以外的法律,犯罪行为触犯的是刑法。

(3)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行政制裁或者民事责任,犯罪要接受刑罚处罚。

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三)刑罚含义及种类
活动三:了解刑罚
(阅读教材P54“探究与分享”)
讨论:王某有哪些违法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教师讲述:本案中的犯罪分子犯了故意伤害罪和抢劫罪。

我国刑法第234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我国刑法第263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
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阅读教材P54“相关链接”)了解刑罚的具体内容。

目标导学二:加强自我防范
(四)预防犯罪、远离犯罪
活动四:预防犯罪
(学生阅读教材P55“探究与分享”)
思考与讨论:
1、有人说:陈某是个特例,年龄小的人一般不会犯罪,即使犯了罪也不会受到刑罚处罚。

你认为这个观点对吗?
2、绘制出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路线图,并分析他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

3、说说陈某的经历给你的启示。

教师讲述:1.阅读教材P55“相关链接”可知,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刑罚处罚的想法是错误的。

2、交损友→旷课→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偷窃财物等→拦路抢劫→被判刑。

他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在于他自己道德水平低;法治观念淡薄;自制力差;不能明辨是非;不能抵制诱惑等。

3、陈某的经历告诉我们:(1)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2)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活动五:杜绝不良行为
(展示表格)
填表并回答: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提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第十四条和第三十四条的规定。

教师讲述:
教师总结: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我们要明辨是非,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活动六:防患于未然
(学生阅读教材P56“阅读感悟”)
思考:读了父亲给儿子的信,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教师总结: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是犯罪,犯罪的特征,明白了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明辨是非,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我们应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四、板书设计
预防犯罪⎩⎪⎨⎪⎧了解罪与罚⎩⎪⎨⎪
⎧什么是犯罪犯罪的特征
刑罚的含义及其种类
加强自我防范⎩⎪⎨⎪
⎧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杜绝不良行为从小事做起,防患于未然
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