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单元复习重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单元复习重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单元复习重点《中国石拱桥》作者:茅以升,我国著名桥梁专家、教育家。

1、说明对象:中国石拱桥2、说明顺序:逻辑顺序3、文章结构:总分总4、本文的中心思想:通过说明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表达作者对石拱桥的喜爱,对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力的赞美。

5、(册)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6、(册) 赵州桥的特点、卢沟桥的特点:P 337、石拱桥总的特征是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文中引用《水经注》提到的“旅人桥”为的是说明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

8、《中国石拱桥》是一篇事物说明文,文章通过对赵州桥和卢沟桥两座桥的体而生动的说明,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9、介绍我国石拱桥时,是按照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介绍桥梁结构的顺序是从整体到局部;介绍石拱桥的有关历史发展情况则是以时间为顺序。

10、从整体结构上看,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主要区别在于一个是独拱石桥,一个是联拱石桥。

2-5段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比较早”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

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2、创造性体现在:节约了石料。

减轻了桥身的重量。

在河水暴涨的时候,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

拱上加拱,桥身更加美观。

3、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当时”起到了时间的限定作用,指在赵州桥建造之时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而不是在现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主要”指事物中关系最大,起决定作用的才是主要。

主要表明桥的设计者不止李春一个人,李春只是很多设计者中起决定作用的一个,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引用张嘉贞的话是为了体现赵州桥的构造特点和艺术价值,增强说服力。

引用张鷟的话是为了说明赵州桥的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

6、第5段中心句: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7、“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一句中的“肩”能否换成“边”“面”“头”?去掉“各”行不行?为什么?不能换。

因为“肩”准确地说明了小拱在大拱上的位置。

“各”表示“各自”“分别”,说明大拱每个肩上都有两个小拱,去掉则说明大拱上共有两个小拱,与原意不符。

8、第二段中写“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形式”和“结构”的先后次序:不能调换。

形式优美是承接上段而写的。

结构坚固,是下文要说的,两者的关系是递进的。

9、第三小节提到《水经注》里“旅人桥”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10、“《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大约”“可能”表示不确定,是作者的推测,如果去掉与现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

“几乎”既强调了我国石拱桥分布的广泛,又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性。

11、第二段文字说明了我国石拱桥的三个特点。

这三个特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①有悠久的历史。

②几乎到处都有。

③大小不一,形式多样。

12、作者举赵州桥为例是为了说明什么?是为了说明我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其中有不少是惊人的杰作。

13、文中用“最著名”修饰赵州桥和卢沟桥,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赵州桥、卢沟桥在中国及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

14、第三段"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一句中“几乎”,“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很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周密和合理。

15、文段说明赵州桥的具体特点,先写桥的外形,次写桥的结构,再写施工特征,最后写桥的设计者。

16、第5段表达了作者的赞美和自豪之情6-8段1、文中将卢沟桥和与之有关的两岸河堤作比较:鲜明突出地说明了卢沟桥坚固的特点。

2、“几乎与河面平行”,“几乎”一词用得准确:“几乎”指桥面平坦的程度,把几乎去掉意思改变,与现实不符,语言表达不够准确。

3、这段文字的最后一句对卢沟桥上的石刻狮子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这一句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和摹状貌的说明方法,这样描写使读者对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点有具体的感受,使文章富有色彩。

4、引用了马可·波罗评价卢沟桥的话,目的在于说明卢沟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的特点。

5、“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引文中的一连串数字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客观的写出了卢沟桥的雄伟,暗示了它的坚固与美观。

6、对卢沟桥上的石刻狮子的描写,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

这样描写不但能使读者对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点有具体的感受,而且使文章富有色彩。

9、10段1、文中引出三个原因的词语依次是首先、其次、再其次。

这三点内容的顺序是按照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排列的。

2、文中加点词“极其”“各种”用得准确简要说明这两个词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极其”准确地说明了我国劳动人民石料制作工艺的精湛。

3、从整体结构上看,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主要区别在于一个是独拱石桥,一个是联拱石桥。

4、赵州桥和卢沟桥都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作者为什么不选一个而选两个?作者在介绍这两座桥时各有侧重,写一座桥不能反映中国石拱桥的全部特点,可以相互对照、互相补充,从总体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苏州园林》1、作者:叶圣陶,原名绍钧,现代作家、著名教育家、编辑家,江苏苏州人。

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2、全文:逻辑顺序(全文由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总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一个词:富于图画美总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3、本文介绍苏州园林为什么采用逻辑顺序,而不是采用空间顺序?本文介绍的不是具体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整个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因此它不能像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细微处分项叙述,所以要用逻辑的说明顺序。

第1、2段: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据说”表示没有经过自己亲自调查考证,不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第二段结构‘总分总3、“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这句话的作用?这一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征,是全文的总说。

“图画”这两个字贯穿全篇,是全文的线索。

语言表达准确、严密。

“务必”“无论”“总是”表明设计者坚定的追求,用极其肯定的语气,起强调突出作用,强调共同点。

突出苏州园林的特征。

4、“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远景近景的层次”这句话的作用?这四个排比的句子的次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作者在这里连用四个“讲究”,构成排比,说明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达到图画美的目的是如何设计园林的。

3、4、5、6段的内容分别与四个“讲究”相对应,对这四个“讲究”进行具体说明。

不能调换,四个“讲究”是由主到次的关系。

四个“讲究”是总写,和下文的四个段落一一对应。

如果调换次序,就会使文章条理不清。

5、“败笔”一词在文中的含义?园林中有损于“构成完美的图画”的设计、布局。

/园林设计上的欠缺6、“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

表明苏州园林继承了古代园林的艺术传统,浓缩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具有典范性。

7、(2)段中“务必使浏览者……完美的图画”,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四个讲究”构成排比,从全文看,与下面说明的内容有什么联系?概括了苏州园林总的特点。

给人以整体印象,是全文说明的中心。

“四个讲究”概括下文分说的四点内容,和下文一一照应。

8、游览者“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的原因是什么?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第(3)段: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绝大部分”是从范围上作出限制。

表明用语准确,严密。

第4段:1、说明对象:假山池沼2、以池沼为主3、结构:总分4、“假山”和“池沼”能不能互换?不能换。

第一句是本段的中心句,它规定了下文展开的先后顺序,是总说,下文先写假山后写池沼,是分说。

前后呼应,所以不能换。

5、①找出池沼布置特点的句子?②池沼的布置有什么特点?③文章从哪些角度进行说明的?①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②池沼的布置追求自然美。

③从以下角度: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水面上的桥梁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装饰用的花草、石块,追求画意,池沼里养着的金鱼或各色鲤鱼,使园林富有生机。

6、“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句中“大多”能否删掉?为什么?不能。

“大多”表明池沼并不全部使用活水,如果删掉,则表示全部引用活水,与事实不符,表达不准确,因此不能删掉。

7、“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2.“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可以大量复制。

这句话强调了假山的堆叠,在体现人的技术的同时更多的体现人精神的创造和审美情趣。

8、“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往往”表示大多数是这样但又不全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9、苏州园林在假山堆叠和池沼配合上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活10、为什么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石技术”?这里首先强调的是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突出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同时又不否认这是一项技术。

这句话既突出了苏州园林假山堆叠的特点,又赞颂了园林工人高超的技术水平。

11、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大多”在范围上限制,概括一般现象,不排除个别池沼没有引用活水的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第五段:1、结构:总分2、说明顺序:由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

3、苏州园林栽种树木、修剪树木怎样能达到“画意”的效果呢?高树与低树,落叶树与常绿树,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都相间栽种。

修剪树木不追求齐整,而追求自然。

4、“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采用的表达方式是:议论,作用是:突出苏州园林里栽种树木的效果。

5、第5段“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句好不好?好,用拟人修辞。

将园林中落叶树与常绿树,花时不同的花树相互映衬的景致写活了,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裁种树木着眼于画意的特色,也暗示游客在不同时节游览苏州园林都不会感到单调。

6、为什么写“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作比较,突出苏州园林修剪树木,没有明显加工的痕迹,也着眼在画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