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曹的诗风对比
曹操、曹丕、曹植三人并称“三曹”,他们是建安文学的领袖。
他们父子三人对于中国文学史的贡献是巨大的。
其中,曹操的《短歌行》开创了“拟乐府”诗歌创造的全盛局面,同时作为他诗歌代表的
另一首《观沧海》则是中国诗歌历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很高
美学价值的山水诗。
中国古语有言“虎父无犬子”,曹操的两个儿子
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也毫不逊于他。
其长子曹丕所作的《燕歌行》真正
的摆脱了楚歌形式的羁绊,使七言形式宣告独立。
《燕歌行》是中国
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曹操次子曹植在中国诗歌史上的评价
是三人中最高的。
曹植的诗歌标志着五言文人诗的彻底成熟。
而且文
学界对于曹植的评价整体都高于其父、其兄,无论是在诗人所具有的
品质方面还是在作品的风骨与内容中,曹植诗歌所体现的内涵都要更
多变,更丰富。
曾有人评价说:“曹操沉雄古朴、气势豪放,曹丕清丽明朗、细
腻委婉,而曹植意厚词瞻、气势雄浑,显示了明显的个性特色。
”这
句话很全面的概括了曹氏父子三人的诗歌特点,以下具体分析三人各
自的诗歌特点。
曹操的诗歌大体上体现出悲凉沉雄,自由通脱的特点。
以其《短歌行》一诗为例,整首诗的格调大体为昂扬向上,意境高远
阔大,有君临天下之气度,与坚若盘石的信心和意志,能激发起读者
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短歌行》的主题非常的明确,就是作者希望
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他在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
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经大力的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等一系列的政令
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而《短歌行》其实质就是一首“求贤诗”,例如
诗中所写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青青”两句原出自《诗经·郑风·子衿》中,本意为一个年轻姑娘在思念,
渴求着她的爱人,而在这首诗里曹操说自己在反复的低吟着它,曹操
把它直接比作成为了对贤才的渴望。
而后又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几句可以明确表现招揽贤才的诗句。
整首诗一层一层的或隐喻或明
示无疑都表达了招揽贤才这个共同的主题。
全诗具有浓郁的抒情气氛并且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以沉
雄的基调来表达积极的求贤目的,情感真挚自然。
曹丕在我的记忆里一直是以政治家身份出现的,在诗歌方面从没
有过多的关注过他。
他在诗歌领域的名气大大低于其父其弟。
我唯一
对他诗歌有理解的便是《燕歌行》,而《燕歌行》也恰恰是最能代表
他文学风格的,也是意义最大的一首诗。
曹丕在学习汉代乐府诗和楚
辞的基础上,在形式上勇于突破,勇于创新,使诗歌形式摆脱楚辞的
束缚,开启七言诗的先河。
《燕歌行》的主要内容并不新奇,表达的思想并不晦涩。
表现了
一个妇人在多情的秋季思念担忧着自己的丈夫并对年华易老,容颜不
再的慨叹。
诗起第一句点明了自己是在萧瑟的秋风中思念着在外客游
的丈夫。
第三句则是埋怨着丈夫为何不回家要在他乡停留。
第四、五
句则是着重表现自己独守空闺的寂寞和对丈夫的深刻思念,甚至于看
到了天各一方的牛郎织女星也要感叹自己的不幸感叹牛郎织女的不幸,控诉了银河的无情。
《燕歌行》句句押韵,格调凄婉哀怨,清丽宛转。
曹植在诗歌上无论是艺术成就还是诗人气质上都要优于其父其兄。
曹植的诗风分为前期和后期两部分。
前期他在政治上有自己的用武之
地可以施展自己的理想抱负,所以他的前期的诗歌风格大多是积极向上,有想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后期他因受到哥哥的迫害猜忌不得不
远离朝堂,一腔热血无处撒,所以后期的风格多夹杂着怀才不遇,怨
愤无奈的心情。
《白马篇》是他前期的代表作。
而且他以诗中的游侠儿自比。
整
首诗完整的体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悍不畏死、捐躯赴国
难的思想。
诗中开头就描写了一个英勇正直、无畏无惧、武功高强、
机智勇敢的少年游侠的英武形象,诗中间几句描写了边境告急,异族
入侵的危急情景,可以敌人的强大突出少年游侠的武艺高超和胆识过
人的特点,为最后两句的直抒胸臆作铺垫。
“捐躯赴国难,视死
忽如归”这种壮烈不仅仅是游侠的品质也是作者内心的理想的体现。
曹植后期作品多是写自己被弃之不用的愤懑不平。
后期的代表作
为《赠白马王彪》。
全诗包含着复杂的情感,既写出了自己被排除在
权利中心之外的愤慨、无奈和担心自己随时性命不保的恐惧,悲伤并
对曹丕迫害兄弟的控诉、愤恨。
曹植诗歌文采斐然且骨气奇横有一种富有气势的慷慨情调。
钟嵘在《诗品》中评价其诗曰:“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
曹植为我国诗歌从民歌向文人诗转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曹操的四言诗为板结的诗歌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曹丕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其父子三人在诗歌史上都是举足轻重的,不愧是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