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试题及答案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1、《诗经》中诗歌的创作年代是从至春秋中叶,共有篇作品。

2、“鲲鹏展翅”的典故出于庄子《__________》一文。

3、屈原在民间歌谣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因为作品都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所以汉代人把这种文体称为楚辞,后世又称。

屈原的代表作是《离骚》,这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诗。

4、《史记》中为避免重复,让人物传记相互配合的方法称作。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两句诗见于陶渊明的《》其五。

6、“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见于谢灵运《》一诗。

7、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是晋代干宝的《》,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南朝宋刘义庆的《》8、唐传奇《霍小玉传》的作者是。

9、《段太尉逸事状》中的段太尉名,字成公。

10、杜甫《春望》抒发国忧家愁的名句是:“,家书抵万金。

”11、白居易《长恨歌》中描写爱情的名句是:“在天愿作比翼鸟,”。

12、欧阳修是北宋运动的领袖人物。

13、“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出自岳飞的词《__________》(怒发冲冠)。

14、《窦娥冤》中窦娥临死前发下的三桩誓愿并皆实现的情节,是作者化用了的故事。

15、代表清代剧坛最高成就的是洪升的《》和孔尚任的《》。

16、吴伟业名句“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红颜”指的是。

二、单项选择(请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填于题干后的括号内。

每Array小题1分,共20分)。

1、《氓》:“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淇,指淇水,在今()A、河南省B、河北省C、山西省D、山东省2、善于用构思奇特的比喻和寓言来说理的先秦思想家是()A、孔子B、墨子C、庄子D、老子3、《齐晋鞌之战》中两军将帅分别是()A、齐侯与郤克B、邴夏与解张 C 、郑丘缓与逢丑父 D 、邴夏与郤克4、为孟尝君市义并营建三窟以留退路的是()A、邹忌B、邵公C、冯谖D、烛之武5、《古诗十九首》是指《文选》中选编在一起的十九首()A、原始歌谣B、先秦古诗C、汉代文人五言诗D、汉乐府民歌6、《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最早见于()A、《乐府诗集》B、《玉台新咏》C、《文选》D、《古诗源》7、《庄子》五十二篇,现在一般认为是庄周自己所作的是()A、《内篇》和《外篇》B、《内篇》和《杂篇》C、《外篇》和《杂篇》D、《内篇》8、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贯串全诗的中心景物是()A、江B、月C、花D、夜9、王维《山居秋暝》:“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所用典故出自()A、《诗经》B、《楚辞》C、《论语》D、《庄子》10、下列出自高适《燕歌行》中的诗句中,反映军中苦乐不均的两句是()A、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B、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C、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D、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11、《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岱宗”指()A、华山B、嵩山C、泰山D、恒山12、下面属于李商隐《锦瑟》中的诗句是()A、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B、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C、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D、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13、李清照《永遇乐》“落日融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这首词写于()。

A、春节B、元宵节C、中秋节D、重阳节14、姜夔《扬州慢》“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中的“杜郎”是指()。

A、杜甫B、杜牧C、杜荀鹤D、杜审言15、元杂剧作家中被王国维推为“元人第一”的大戏剧家是()A、王实甫B、马致远C、郑光祖D、关汉卿16、汤显祖《牡丹亭》的男主人公是()A、张君瑞B、柳梦梅C、蔡伯喈D、侯方域17、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的一位明代作家是()A、宋濂B、高启C、刘基D、归有光18、《满井游记》的作者是()A、张岱B、张溥C、袁宏道D、宗臣19、《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男主人公是()A、叶生B、孙富C、柳监生D、李甲20、《苔》一诗的作者是()A、赵翼 B、王士祯 C、查慎行 D、袁枚三、直译下列句子(每小题4分,共12分) 1、“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秦风·蒹葭》)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3、“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西厢记》)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为什么说《山居秋暝》体现了王维山水诗“诗中有画”的特色?2、略述苏轼《前赤壁赋》的思想内容。

3、略述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的语言特点。

五、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举例说明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记》中是如何塑造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的?2、举例说明汤显祖在《牡丹亭·惊梦》中,是如何刻画杜丽娘复杂心理活动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试题参考答案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1、西周初年、3052、《逍遥游》3、“骚体”、政治抒情诗(抒情诗)4、互见法5、《饮酒》6、《登池上楼》7、《搜神记》、《世说新语》8、蒋防 9、秀实 10、烽火连三月 11、在地愿为连理枝12、诗文革新 13、《满江红》 14、汉代东海孝妇(东海孝妇) 15、《长生殿》、《桃花扇》 16、陈圆圆二、单项选择(请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填于题干后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20分)。

1、A2、C3、A4、C5、C6、B7、D 8、B 9、B 10、C 11、C 12、A13、B 14、B 15、D 16、B 17、A 18、C19、D20、D三、直译下列句子(每小题4分,共12分)1、芦苇茂盛,露水还没有停。

所说的那个人,站在河岸上。

2、至于太阳出来而林中的雾气散开,云烟聚拢而山洞变得昏暗,这种明暗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晚。

3、在四周山间景色的包围中,在一抹夕阳的余辉里,好象整个人世间的烦恼怨恨都填塞到自己的胸中,估计这些小小的车儿又怎能载得动?说明:考生每翻译对一句给1分。

考生所言,不强求和本答案完全一样,只要意思答对了即可。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山居秋暝》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景色,表现了作者乐于归隐的生活意趣。

中间两联,诗人捕捉松间明月、石上清泉、翠竹、碧荷、浣女、渔舟等富有特征的景物,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既给人留下了鲜明的视觉印象,又传达了融于画面的音响,并赋予画面以动态,创造出清新静谧的意境,典型地体现了王维山水诗“诗中有画”的特色。

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当时他行动不自由,生活较困苦,内心很苦闷。

他在文中借游黄州赤壁,驰骋想象,抒发了在谪居生活中,对人生的见解,表达了复杂矛盾的心情。

3、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

这本来很容易造成生硬艰涩的毛病,但是以辛弃疾的才力,却大多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

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

说明:本答案仅供参考。

考生所言,不强求和本答案完全一致。

只要言之有理,就应酌情给分;有创见者要给高分。

五、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1、项羽是秦末历史的核心人物之一。

灭秦前,他是反秦斗争所造就的起义领袖;灭秦后,由于他有大勇而无大略,善打硬仗而不善计谋的弱点,逐渐陷于孤立,最后失败自杀,成了悲剧人物。

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调动多种艺术手法,以饱醮感情之笔从多个侧面写出了项羽的盖世英雄形象,把这一历史人物写得栩栩如生。

在传记的开头,先写了项羽的两件逸事。

一是他小时不屑于学书学剑,要学“万人敌”,但又不认真完成学业,预示着他的悲剧结局。

二是他在观看秦始皇巡游时说出“彼可取而代也”,表现出项羽具有雄心大志和无所顾忌、敢作敢为的气概。

这两件逸事为后面逐层展开项羽的英雄性格定下了基调。

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突围及乌江自杀是项羽一生的主要事迹,基本上可显示项羽事业的盛衰过程和项羽的完整形象。

钜鹿之战是项羽与秦军主力的决战,奠定了项羽在反秦联军中的地位和威望,充分显示了项羽的盖世英雄本色。

除了通过诛杀宋义、破釜沉舟等果敢行为正面写出他的英雄气概外,还通过与宋义的对比,诸侯众将观战和拜见时的情态,从侧面烘托他的英雄形象。

鸿门宴是项羽兵临咸阳时与刘邦的初次较量,暴露了他缺乏远见的弱点,同时,也显示了他作为大英雄不屑于暗算人的磊落胸怀。

在这次事件中项羽的言行很少,主要是通过人物之间的相互映衬,来凸现项羽形象。

垓下突围及乌江自杀是项羽事业的终结,写出了他的执迷不悟和至死不失英雄本色。

通过项羽别姬时的慷慨悲歌、屡次强调“天亡我”和毫无意义的大肆冲杀,写出了他心已死而意难平、认输而不服气的心情。

最后写他的死法也非同常人,仍然是英雄本色。

2、《游园·惊梦》是《牡丹亭》中塑造杜丽娘形象的关键情节。

是游园惊梦唤起了杜丽娘青春的觉醒,表现了她热爱自然、珍惜青春、热烈追求美好爱情的性格特点。

游园惊梦细致地刻画了杜丽娘在美好的自然春光启迪下的复杂心理活动。

这一部分由六支曲子组成。

前三支曲子着重写她热爱自然和青春,却因初出绣房而娇羞的复杂心态;后三支曲子将她面对春景的惊喜和由此感发的对青春流失的无奈和不甘,展现得十分委婉动人。

杜丽娘的心中情和眼前景巧妙、完全地结合,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充分揭示了杜丽娘复杂微妙的心理波动。

说明:本答案仅供参考。

考生所言,不强求和本答案完全一致。

只要言之有理,就应酌情给分;有创见者要给高分。

本大题需举例分析、说明,若考生只答要点,则每小题最高只能给8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