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模拟试题一及答案
电大《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模拟试题一
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4分,9选7,计28分):
1、“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日出。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
2、“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3、“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
4、“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
5、“郁郁涧底松,离离上山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
6、“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
7、“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
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两闲人如吾两人耳。
”
9、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二、翻译题(18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参考译文:我曾经整日地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的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
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很远的地方也能看见(招手的人);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快,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
借助外物罢了。
三、简答题(每小题12分,计24分):
1、简析《逍遥游》的论证方法和艺术特色。
《逍遥游》的论证方法主要有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作者为了说明顺应自然、忘却自我的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经过鲲鹏与蜩、鸴鸠、斥鴳、朝菌、蟪蛄、宋荣子、列子等一系列的比喻对比,说明人与万物皆有所待而不得逍遥的事实,并从齐物的角度自然证明了真正逍遥的境界。
(6分)《逍遥游的》集中体现了庄子散文浪漫主义的特点,其一表现在奇特的构思和及其丰富的想象上,如文中层层推进对比论证的使用和对鲲鹏变化的描述;其二表现在丰富词汇的熟练运用和对事物的自在描绘上。
(6分)
2、简析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一词。
辛弃疾的《摸鱼儿》主要经过传统的比兴手法,含蓄委婉地寄托了词人壮志难申的身世之感和深切的爱国热情,表现了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憎恨。
(9分)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全词能以婉媚的儿女情态曲折地
体现出“化为绕指柔”的英雄情怀。
(3分)
四、论述题(30分):试评析《李将军列传》(节选)中的李广形象。
李广武艺高超,但在战争中并不恃一夫之勇,而是冷静睿智、根据战场的实情灵活机动,故而能凭借其奇正不一的战争谋略扬威于匈奴;她英勇善战,行廉好义,待部下宽让友爱,故多得士兵之心,但仇杀霸陵尉则体现了她性格中刚愎狭隘的一面。
电大《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模拟试题二及答
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4分,9选7,计28分):
1、“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
2、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