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2013届高三历史周考试题四新人教版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2013届高三历史周考试题四新人教版

李林中学高三历史周考试题(四)命题人(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1.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讲究,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在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范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按照由尊至卑的顺序排列,依次应该是A.项王、项伯、亚父、沛公、张良 A.亚父、项王、项伯、沛公、张良C.项王、项伯、沛公、亚父、张良 D.项王、项伯、沛公、张良、亚父2.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一直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她的精神文明了不起!”汤因比所说的“精神文明”应该是A.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B.秦始皇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C.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对人伦道德的重视D.“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现象的思想根源3.汉武帝规定:“敢私铸铁器鬻盐者,钛左趾(在左脚趾上挂铁钳),没收其器物。

”这一规定的实施A.开创了古代中国的工官制度 B.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C.强化了政府对工商业的垄断 D.违背了儒家大一统思想4、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孟、仲、季分别指代第一、第二、第三,那么仲夏指的是阴历A.五月 B.六月 C.七月 D.八月5、Nepman “耐泼曼”是20世纪初期出现在俄罗斯的一个新名词,它指“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的农民和新商人。

”那么这一名词的出现由于A.国家工业化的推行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 D.农业集体化政策的推行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一大强国,被人不安地看作是一个令人畏惧的好斗的国家,而不是一个被授以贪婪的目光、即将被瓜分的弱国。

”这里的“改变”指①“推行一种统一的、全能的结构,并将它扩大到每个城市、每个村庄和每个家庭”②“削弱陈旧的家庭体制、结束妇女的低下地位”③“短短几年内实现农业集体化并大大地加速工业化”④ “将统治权交给人民,保障个人权利,恢复自由市场秩序”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7、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8.皮科在其《关于人的尊严的演讲》中反复强调,上帝不仅创造了人和宇宙,而且还让人处于一个中央的位置,使人容易观察到世界的一切;同时,上帝在用其法则去限制其他一切生灵的本性时,却赋予人自由意志,让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自由地发展和塑造自己”。

据此判断,皮科应是A.古代希腊的哲学家 B.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C.宗教改革的领导人 D.启蒙运动时代的思想家9英国学者迪金森在《美国革命对英国的影响》中指出:“正是美国的爱国者感染了英国的激进分子提出了更为民主的选举权口号,激励他们为提高英国普通被统治者的政治影响而奋斗。

他们还为英国的改革分子展示了组织政治运动的方式以及如何在不引起太多内乱的前提下达到改革的目标。

”受“美国的爱国者”的影响,英国出现了①辉格党与托利党轮流执政②“光荣革命”结束君主专制③要求普选权的宪章运动④英国议会的选举制度改革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10.1984年冬天,南非的图图主教在纽约的一次演讲时说:“白人传教士刚到非洲时,他们手里有《圣经》,我们(黑人)手里有土地。

传教士说:‘让我们祈祷吧!’于是我们闭目祈祷。

可是到我们睁开眼时,发现情况颠倒过来了:我们手里有了《圣经》,他们手里有了土地。

”这主要表明A.种族观念是种族问题产生的根源B.共同的地域是民族存在与发展的基础C.宗教曾充当殖民扩张的工具D.共同的心理素质是区别民族的显著标志11学者们评论某一时期的欧洲,使用了“欧洲的末日审判”、“欧洲的政治崩溃”、“欧洲时代的消失”、“别了,欧洲历史”等标题。

据此判断,欧洲的这一时期开始于A.20世纪30年代初 B.20世纪40年代中期C.20世纪70年代初 D.20世纪80年代末12.法国著名文学家司汤达说:“历史学家的第一先决条件就是没有发明能力。

”在此他强调的是A.历史研究中所作的推论应是对历史的发现而非发明B.历史研究过程中不能有自己的观点C.研究的历史素材都应该是真实可信的D.研究历史不可以借助假设推论二.非选择题13.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5分)材料一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

汉武帝时,董仲舒上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

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长安设太学。

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建议办太学的目的是什么?(4分)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4分)材料二到一八七五年左右,教会学校总数约增加到八百所,学生约二万人,这个阶段的教会学校仍以小学为主,但已有少量教会中学出现,女学校也有增加。

到一八九九年止,教会学校总数增加到约两千所左右,学生增为约四万名以上,开始出现大学.(2)依据材料二,分析教会学校的建立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6分)材料三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l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共开办经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设十三学门,一个近代意义的综合性大学初具规模。

(3)京师大学堂分科办学后的教学内容与古代太学相比有何相同之处?(2分)又有何新的时代特点?(4分)材料四 1912年1月蔡元培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制定“壬紫癸丑学制”,实行小学男女同校、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

另据大众网报道,从2005年秋季开始,济南市有50多所小学开始全面推广儿童经典古文诵读,从浅显易懂的《三字经》到晦涩难懂的《孟子》、《论语》等,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加入到“读经”行列。

(4)当年蔡元培主张废除读经的目的是什么?(2分)你是否赞成当今小学生读经?为什么?(3分)14.(3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甲午战争后,康有为指出:西洋各国,皆以教主纪年,乃中国者,历朝数十、阅帝数百、年号几千,记述既艰,考据不便,惟有仿效西洋善法,改以孔子纪年。

者,乃相率欲用新纪元法;或以唐尧纪、或以夏禹纪、或以孔子纪,然揆之民族主义,皆无大纪念、无大关系,唯有改采黄帝纪年,始能合于民族主义之精神。

”——材料二、三摘编自沈松侨《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材料四在讨论新国家的纪年法时,黄帝纪年遭到异议。

《论黄帝纪元》一文指出:“自革命以来,各省民军皆用黄帝年号,此为一时权宜计,固足以唤起国民之种族思想。

然为永久计,若欲以此为民主国之纪元,则与新民国之民主主义大相刺谬。

”因为“我国所谓黄帝,无论其功德如何,要为专制政体之皇帝”,共和政府“方排斥之不暇,宁有崇拜之理”!更因黄帝“年远代湮”,无确定生年,用作纪年,无可征信。

这种看法为当时一般党人的共识,所以便有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的改元决定。

——摘自郑师渠《中国文化通史·晚清卷》(1)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纪年法的特点。

(6分)(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提出“孔子纪年”的时代背景和真实意图。

(9分)(3)在对待“孔子纪年”的问题上,材料三中苏舆和宋教仁的观点有何不同?指出材料四确立的纪年法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12分)(4)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采用公元纪年,但近年来有学者以提高民族自信心为由,倡议改用“黄帝纪年”。

你是否赞同这一倡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10分)历史学科答案:1、A 2 、B3、C 4、A 5A 6、A7B 8、B9、D10、C 11、B 12、A13 (1)目的:培养儒家人才,传播儒家思想;提高儒家政治地位,贯彻儒家政治理念。

(实行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推行仁政,限制君权。

)(4分)影响:通过思想上的统一,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4分)新特点: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或政治制度。

重视农、工、商等经济类科目的教学。

(4分)(4)目的:通过反对封建统治思想,达到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推行民主共和理念,巩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的。

(2分)同意。

经学中有大量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读经可以达到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效果。

(3分)不同意。

经学代表的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经学的研读不利于国家的进步和现代化建设。

(3分)14.(1)特点:以帝王为中心(或带有专制主义色彩);长期使用年号纪年;改元频繁。

(6分。

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

)意图:借助孔子权威,宣扬维新变法。

(3分)(3)不同:苏舆认为孔子纪年与平等、民权都是“谬说”,主张维持旧有的纪年方式;宋教仁认为孔子纪年比帝王称号纪年进步,主张采用更符合民族主义精神的黄帝纪年法。

(6分) 纪年法:国号(或民国)纪年法。

(2分)意义:反映了君主专制时代的终结(或结束了以帝王为中心的纪年方式);体现了民主共和的精神;成为中华民国建立的标志之一。

(4分。

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

)(4)评分说明:本问采用分层次评分。

仅回答“赞同”或“不赞同”,未说明理由的不给分。

第一层次:表明观点2分。

仅从黄帝纪年或公元纪年的角度分析,且言之有理,每个要点给2分,最多不超过4分。

第二层次:表明观点2分。

能从黄帝纪年、公元纪年两个角度分析,且言之有理。

每个要点给2分,最多不超过8分。

答案示例:答案一:赞同。

(2分)理由:黄帝纪年能够体现中国悠久的历史;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公元纪年带有明显的西方色彩,缺乏中国特色;与中国传统文化难以有机融合。

(8分)答案二:不赞同。

(2分)理由:黄帝纪年带有专制色彩(或与民主精神相违背);黄帝生卒年份难以考证,不宜作为纪年;民族自信心的增强应基于综合国力的提高,而不在于纪年法的改变。

公元纪年为世界各国所通用(或约定俗成);采用公元纪年,有利于对外开放与交流。

(或融入全球化潮流)(8分)(1)本小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中国古代”为其时空范围,“特点”为其求答内容,“材料一、二”则是其结构环节——古代史籍中的纪年方式与康有为提出的纪年方式,“据材料”“概括”等则规定了作答的具体要求。

还要发掘题目中的隐性信息——要求回答的是中国古代“以帝王为中心”的纪年方式的“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