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代码:101012191。
2.课程中文名称:语言学概论。
3.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4.课程总学时数: 36 ,其中理论环节学时数: 28 ,实验实践环节学时数: 8 。
5.课程学分数: 2 。
6.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四年制本科。
7.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四年制本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讲授关于人类语言的本质、结构、发展、分类以及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论水平和语言分析能力,为今后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学习本课程应达到的目标:通过学习,初步树立科学的语言观,掌握普通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提高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
为此,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基本要求:1.在介绍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着重拓宽知识面,同时进一步论证、阐述基础理论,并加以延伸、扩展。
2.要多用实例传授现代语言的分析方法,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语言问题的能力。
阐述概念和理论时要避免抽象的演绎。
3.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学习中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紧密结合语言实际,多分析,多做思考练习题,以求透彻理解,掌握有关知识。
三、学时分配四、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章语言与语言学【本章教学目的、要求】:一、了解动物的“语言”与人类的语言的区别;二、正确认识语言的性质;三、了解语言的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本章教学重点、难点】:一、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及联系二、语言的性质(符号性、系统性)三、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本章节主要教学要点】:第一节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人类的语言和动物的“语言”的区别1.功能开放2.构造灵巧3.习得二、关于语言产生的假说第二节语言是符号系统一、语言与言语二、语言的符号性三、语言的系统性第三节语言的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第四节语言学的任务一、社会的需要推动语言学的发展二、语言的基础研究三、语言的应用研究和交叉研究【本章节实验、实习或思考题】:1.跟动物的“语言”相比,人类的语言有什么特点?2.语言与言语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区分它们的意义何在?3.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4.什么是组合关系?什么是聚合关系?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5.中国古代的“小学”指的是什么?【本章节阅读书目】:1.《普通语言学教程(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现代语言学流派概论》,封宗信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趣味实用语言学讲话》,岑运强著,北京师范大学1998年版。
第二章语言的构造与机制【本章教学目的、要求】:一、了解语言的构造,正确认识语言单位的切分与归并原理;二、正确认识语言单位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三、了解语言起作用过程中的七种机制;【本章教学重点、难点】:一、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及联系二、语言单位的切分和归并原理三、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本章节主要教学要点】:第一节语言的构造一、语言的构造二、语言单位的切分和归并三、语言单位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1.组合关系2.聚合关系3.两种关系的相互作用第二节语言的机制一、预设机制二、排除机制三、补偿机制四、多余机制五、类推机制六、对称机制七、经济机制【本章节实验、实习或思考题】:1.跟动物的“语言”相比,人类的语言有什么特点?2.语言与言语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区分它们的意义何在?3.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4.什么是组合关系?什么是聚合关系?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5.中国古代的“小学”指的是什么?【本章节阅读书目】:1.《普通语言学教程(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现代语言学流派概论》,封宗信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第三章语音【本章教学目的、要求】:一、了解语音的性质;二、熟练掌握语言的基本单位以及单位之间的关系;三、了解语流音变的各种类型。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一、语音的物理性质和生理基础二、音素和音素的类别三、主要的元音和辅音四、音位和音位变体五、音质音位和超音质音位六、六种语流音变类型【本章节主要教学要点】:第一节语音的性质和分类一、语音的物理性质(声音的四要素)1.音高2.音强3.音长4.音质二、语音的生理基础(发音器官图)三、音素和音标1.音素和它的分类2.国际音标四、元音(舌面元音图)五、辅音1.发音部位2.发音方法第二节音位一、什么是音位二、音位变体1.自由变体2.条件变体三、音位的区别性特征四、音质音位和超音质音位第三节音位的组合一、音节二、音位的组合第四节语流音变一、什么是语流音变二、语流音变的类型1.同化2.异化3.弱化4.加音5.脱落6.换位【本章节实验、实习或思考题】:1.声音的四要素指的是哪四个方面的内容?2.什么是音素、音节、音位?它们之间有何联系?3.元音和辅音主要可以从哪些方面加以区分?4.元音和元音之间主要靠什么来区分?5.怎样给辅音进行分类?6.什么是音位变体?音位变体有哪几种类型?7.什么是超音质音位?它有哪些表现形式?8.什么是语流音变?有哪些类型?【本章节阅读书目】:《语言学纲要》,叶蜚声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第四章语法【本章教学目的、要求】:一、了解语法的四级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等的构成;二、熟练掌握常见的语法手段和语法范畴以及词类划分的依据;三、掌握句子的结构分析法以及隐性结构和显性结构;四、掌握语言的形态和句法类型。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一、语素、词、短语、句子等的构成二、语法手段和语法范畴的类型三、句子的结构分析【本章节主要教学要点】:第一节语素和词一、语素和语素的变体1.什么是语素2.语素的类别二、词和词的构成1.什么是词2.词的结构类型第二节语法手段和语法范畴词类一、语法手段1.什么是语法手段2.10种常见的语法手段类型?二、语法范畴1.什么是语法范畴2.几种常见的语法范畴三、词的五种基本组合类型四、词类第三节句子一、句子和成句的条件二、句子的结构分析1.直接成分的分析2.分析直接成分要注意的问题三、显性结构和隐性结构1.什么是显性结构和隐性结构2.分析句子的显性结构和隐性结构第四节语法结构类型一、形态类型1.词根语2.粘着语3.屈折语4.编插语二、句法结构【本章节实验、实习或思考题】:1.什么是语素?什么是词?它们有什么关系?2.举例说明词的轻重音的作用。
3.什么是语法手段?什么是语法范畴?它们有什么关系?4.举例说明谓词属性的语法手段。
5.以汉语为例说明词的重叠的作用。
6.划分词类有哪些标准?7.举例说明显性结构和隐性结构的区别。
8.语言的形态类型有哪些?【本章节阅读书目】:《语言学纲要》,叶蜚声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第五章语义【本章教学目的、要求】:一、了解词义的构成和性质;二、熟练掌握义素分析的步骤,能运用义素分析法分析比较词汇的异同;三、了解句义的构成以及句子歧义的类型;四、了解预设的概念及其在句中的作用。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一、词义的构成和性质二、义素分析法的运用三、句子歧义的类型【本章节主要教学要点】:第一节词义一、词义的构成和性质二、词义的层次三、词义的概念内容和联想内容四、词义的关系五、义素分析1.什么是义素分析2.义素分析的步骤3.义素分析的作用和局限第二节句义一、句子和句义二、句子中词义的选择和限制三、歧义1.什么是歧义2.歧义的类型3.歧义的消除和利用【本章节实验、实习或思考题】:1.为什么说词义的模糊性是社会交际活动的需要?2.用义素分析法分析“爷爷、奶奶、伯伯、叔叔、姨妈、舅舅、姨夫”这组概念。
3.简述义素分析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4.举例说明歧义的类型。
【本章节阅读书目】:《语义学概论(修订版)》,李福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第六章语言的变异【本章教学目的、要求】:一、了解语言变异的一般情况;二、掌握地域变异及其成因;三、掌握语言社会变异的多个方面内容;四、了解语言的功能变异。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一、语言的地域变异二、语言的社会变异三、语言的功能变异【本章节主要教学要点】:第一节变异概说一、变异的类型:地域变异、社会变异、功能变异二、变异产生的一般原因第二节地域变异一、地域方言1.什么是地域方言2.方言变异的表现3.方言变异的成因二、次方言三、语言地理学第三节社会变异一、社会方言与地域方言的差异二、社会方言的类型1.阶层和行业变异2.性别和年龄变异3.种族和民族变异第四节功能变异一、什么叫语言的功能变异二、书面语体三、谈话语体【本章节实验、实习或思考题】:1.什么是语言的地域变异?它有哪些方面的表现?2.语言的社会变异和地域变异有异同?3.举例说明什么是语言的阶层变异?4.举例说明什么是语言的行业变异?5.举例说明什么是语言的性别变异?6.什么是语言的功能变异?【本章节阅读书目】:1.《社会语言学教程》,游汝杰、邹嘉彦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社会语言学》,赵蓉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第七章语言的使用【本章教学目的、要求】:一、了解言语行为的一般理论;二、会用言语理论知识分析具体例句的言语过程;三、了解“合作原则”,并能用合作原则的四项准则分析例句;四、了解语用推理;五、了解语境对语用使用的影响。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一、言语行为理论二、“合作原则”三、语用推理四、语境的诸多方面作用【本章节主要教学要点】:第一节言语行为一、言语行为的含义及言语行为的提出二、言语行为的理论的内容1.陈述句和施为句2.三种言语行为3.命题意义和施为意义4.间接言语行为和直接言语行为第二节言语过程一、什么是言语过程二、直接言语过程和间接言语过程第三节合作原则一、“合作原则”的含义二、关于四项原则三、语用推理1.语用推理与逻辑推理的区别2.语用推理的三个步骤第四节语境对语言使用的影响一、语境的各种因素1.主观因素2.客观因素: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二、语境的作用1.语境的限定作用2.语境的调节作用3.语境的生成作用4.语境的确定作用5.语境的补足作用【本章节实验、实习或思考题】:1.什么是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理论是谁提出来的?2.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这汤真淡”这句话。
3.什么是“合作原则”?用“合作原则”分析以下句子:(1)甲-约翰哪里去了?乙-我刚才看见一辆红色的轿车停在女生宿舍旁边。
(2)甲-我这篇小说写得怎么样?乙-我觉得字迹挺工整的。
4.用语用推理分析下面的句子:甲-我觉得小李和小张都表现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