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费城信息管理学基础课件1.引言

马费城信息管理学基础课件1.引言


1.2.3 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与以前的社会形态相比,发生了一系 列突出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信息、知识和智能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经济成为科技、经 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 (3)信息劳动者、知识阶层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4)由于信息技术在资料生产、科研教育、医疗保 健、企业和政府管理以及家庭中的广泛应用,从而对 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从根本上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1.3.1信息管理的概念及对象

信息管理的概念
信息管理(狭义)就是对信息本身的管理,即采用各种技术方
法和手段(如分类、主题、代码、计算机处理等等)对信息进行组
织、控制、存贮、检索和规划等,并将其引向预定目标; 信息管理(广义)不单单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
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
1.1.4 信息链中的 数据、信息与知识

数据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照一定规则排列组合 的物理符号。它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
声音或计算机代码。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只能通过对数
据背景和规则的解读。背景是接收者针对特定数据的 信息准备。 信息是数据载荷的内容,对于同一信息,其数据 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数据 + 背景 = 信息
1.2.1 信息与物质和能量
表1-1 物质、能量、信息在社会生产中的关系

能量 信息 能源的生产、加工和 物质产品的生产、加 信息的产生、加工收集、 - 工和分配领域 存贮和分配领域 分配领域 · 机器制造 · 市场信息 · 电能 · 化工产品 · 计划信息 · 热能 · 电子产品 · 金融信息 · 光能 · 建筑 · 原材料信息 · 核能 · 农业生产 · 科学技术信息 · 其他能 ︰ ︰ ︰ 物质产品的生产、收 能源的生产、收集、 信息的产生、收集、加 集、存贮、加工和分配 加工、存贮和分配 工、存贮和分配 运输系统 能源系统 信息系统、通信系统
1.1 关于信息

1.1.1 信息的概念 早期对信息字面上的理解 通信领域:有序程度的度量和负熵,用以减少不确定性 生命科学领域:生命体中的信号 科技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部门发展成果、 行业研究报告、中外专利、标准等资源 经济领域:企业、商品(价格)、顾客、市场等方面的 信息 哲学领域:事物的一种普遍属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1.4 信息链中的 数据、信息与知识

知识是信息接收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 正确结论,是人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 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组 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从信息到知识的转化可表示为:
信息 + 经验 = 知识
知识的传输一般遵循如下模式:
1.1.2 信息的特征

信息存在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信息产生的广延性和无限性
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递性
信息对物质载体的独立性 信息对认识主体的相对性
信息对利用者的共享性
信息的不可变换性和不可组合性 信息产生和利用的时效性
1.1.3 信息的分类

按信息描述的对象划分,可分为自然信息、生物信息、 机器信息和社会信息。 按信息的性质划分,可分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 用信息。 从利用者观察的角度和过程划分,可分为实在信息、 先验信息和实得信息。 按信息的传递方向划分,可分为纵向信息、横向信息 和网状信息。 按信息的内容划分,可分为经济信息、科技信息、政 治信息、文化信息、政策法规信息、娱乐信息等等。
高等学校信息管理类专业核心课教程
前言
信息管理学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专业基 础课。 信息管理的实践虽然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 代,但作为一门学科的信息管理则是现代计算机和通 信技术广泛应用于人类信息活动各环节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新兴学科领域,这个领域年轻同时又极具活力。
前言
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 要求。
1.3.1信息管理的概念及对象

信息管理的对象 社会信息现象是普遍存在着的, 人类信息管理活动的范 围也是十分广泛的。并且, 随着信息管理活动的发展, 信息管理的规模不断扩大, 信息管理的对象也愈益复杂,
信息管理的对象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信息资源和信息活
1.2.2 信息化

我国信息化的进程
1993年底,我国经济信息化建设的协调和决策机构“国民 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在北京正式成立,确定“三金”工 程是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工程。 2001年通过的十五计划纲要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三网融 合”。2008年以后,三网融合进程加速。2010年1月,国务 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 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2010年至2012年重 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探索形成保障三网 融合规范有序开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2013年至2015 年,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
物质
1.2.2 信息化

“信息化”的概念来源于日本。1963年,梅棹忠夫在 其所著的《信息产业论》一书中首先向人们描绘了 “信息革命”和“信息化社会”的前景。1967年,日 本政府的一个科学、技术、经济研究小组依照“工业 化”概念,正式提出了“信息化”概念—— 信息化是向信息产业高度发达且在产业结构占优势地 位的社会(即信息社会)前进的动态过程,它反映了 由可触摸的物质产品起主导作用向难以捉摸的信息产 品起主导作用的根本性转变。
(2)信息管理的任务----微观层次上的具体任务

(1)调查和了解组织或机构内部各类人员信息需求,
制定一个满足不同需求的折中方案 (2)搞清组织或机构内外信息来源和信息获取渠道 (3)选择适用信息技术,建设组织或机构内部信息系 统和网络,确定信息加工处理、存贮、检索和传递方
法,建立组织或机构内部的高效信息保障体系。
动两大方面。
1.3.2信息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1)信息管理的目标----总目标 信息管理的总目标为:保证社会信息流在不同渠
道中有序流动,信息的开发和利用在有领导、有组织
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下,协调一致、有条不紊地进行, 使各类信息以更高的效率、效能,更低的成本在国家 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中 充分发挥作用。
1.1.1 信息的概念

(2)认识论层次的信息 在认识论层次上,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 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 在认识论层次上,没有主体就没有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 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 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 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第三,人具有 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 的效用价值。
1.2 信息化与信息社会

1.2.1 信息与物质和能量 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 要素,并称当代社会的三大支柱性资源。物质提供材料, 能量提供动力,信息提供知识。如果没有物质,什么也
不存在;如果没有能量,什么也不会发生;如果没有信
息,任何事物都没有意义。同时,它们有着完全相似的 生产、流通和分配过程。
课程内容简介 本书从人类社会信息过程出发考察信息管理活动,重 点介绍和讨论了信息和信息管理的内容及特征,信息 的交流传递,信息分布,信息获取,信息组织,信息 检索,信息系统,信息服务,信息机构及其管理,信 息政策与信息法律等方面的内容;同时结合网络及数 字环境,讨论了信息管理具体领域在网络环境中的应 用,以及所出现的新发展和新动向。
1.3 信息管理概述
1.3.1信息管理的概念及对象
图1-3 人类社会信息过程
1.3.1信息管理的概念及对象

信息流 考察人类社会信息过程,当信息生产出来(产生) 之后,便要流向特定的利用者,于是在信息生产者和 利用者之间形成了源源不断的“流’,即信息流。 信息流一般经由两条渠道从生产者流向利用者,一 条渠道是信息由信息生产者直接流向信息利用者,另 一条渠道是信息在信息系统的控制下流向信息利用者。 前者称为信息传递的非正规渠道,后者称为信息传递 的正规渠道。
传输者的知识→数据→信息→接收者的知识
1.1.4 信息链中的 数据、信息与知识

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包含关系及相互转化关系可以用 图1-1和图1-2表示。 数据 信息 知识
图1-1 数据、信息和知识的范围
1.1.4 信息链中的 数据、信息与知识

K
表达(组合、排列)
I
D
图1-2 数据、信息和知识的相互转化

(2)信息管理的任务----宏观层次上的具体任务 (1)制定信息开发战略、策略、规划、方针和政策 (2)制定信息管理的法律、规章和条例,建立信息管理 的监督和保障体系 (3)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协调各部门、各地 区和各企业之间的关系,明确各级信息开发利用机构的责、 权、利界限 (4)加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
1.3.2信息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2)信息管理的任务----宏观层次上 宏观层次的信息管理主要是宏观层次上通过国家 有关政策、法规、管理条例等来组织、协调信息的生 产和开发利用活动,使信息按照国家宏观调控的目
标,在不影响国家信息主权和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得到
最合理的开发和最有效的利用。
1.3.2信息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1.3.2信息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2)信息管理的任务----微观层次上 微观层次的信息管理是在最基层的组织一级上对 信息的管理活动,一般由各级政府部门、信息机构和 企业等基层组织负责实施。其主要任务是认清组织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