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组织行为学中

在组织行为学中

第1题(1.0) 分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的倾向称为:B、社会惰化效应第2题 (1.0) 分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B、霍桑试验第3题 (1.0) 分面谈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B、调查法第4题 (1.0) 分行为测量的有效性,既反映某种行为特征的真实性和正确性,被称为测量的()。

C、效度第5题 (1.0) 分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的配合,或从事连锁性的工作,( )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A、同质群体第6题 (1.0) 分学习型组织的支持者们认为传统组织的问题是由其固有的特性引起的,这些固有特性主要有( )。

A、分工、竞争和反应性第7题 (1.0) 分明确目的,自觉支配行为的性格属于()C、意志型第8题 (1.0) 分提出认知的失调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菲斯廷格第9题 (1.0) 分弗洛依德认为个性中不受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的部分是()。

B、本我第10题 (1.0) 分具有高水平的专长,善于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引发灵感,活动成果突出而优异的人属于()。

D、人才第11题 (1.0) 分以下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C、保健因素通常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而激励因素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第12题 (1.0) 分不仅提出需要层次的"满足-上升"趋势,而且也指出"挫折-倒退"趋势的理论是()。

C、ERG理论第13题 (1.0) 分以期望理论为基础的波特-劳勒模型表明:职务工作中的实际成绩()C、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对所做工作的理解力(对目标、所要求的活动以及任务的其他要素的理解程度)第14题 (1.0) 分任务角色多而维护角色少的群体属于( )C、无序群体第15题 (1.0) 分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全过程的方法称为()。

D、案例研究法第16题 (2.0) 分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来自于:( )A、管理的两重性B、人的两重性 D、多学科性第17题 (2.0) 分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层次有:( )A、个体B、群体C、组织 E、环境第18题 (2.0) 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A、调查法 C、实验法 D、个案研究法 E、观察法第19题 (2.0) 分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有:( )A、个人主观内在因素 C、客观外在环境因素第20题 (2.0) 分人的行为特征有:( )A、自发的B、有原因的C、有目的的D、持久性的E、可改变的第21题 (2.0) 分希波克拉底划分的气质类型有:( )A、多血质B、粘液质C、胆汁质 E、抑郁质第22题 (2.0) 分气质差异主要应用于:( )A、人机关系B、人际关系C、思想教育第23题 (2.0) 分按何种心理机制占优势来划分,可把性格分为:( )A、理智型 C、情绪型 D、意志型 E、中间型第24题(4.0) 分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同他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这种关系经常受到各自的职务、心理特征的制约,并伴随一定的心理体验和反应。

这种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交往和联系的状态,称为人际关系。

第25题(4.0) 分群体内聚力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接纳,同时愿留在群体中的程度,也就是一个群体对于它的组成成员的内在吸引力。

第26题(4.0) 分公平理论公平理论:人们的工作动机,不公受其所得报酬的绝对值影响,而且要受到报酬的相对值的影响。

即每个人都把个人的报酬和贡献的比率同他人的比率作比较,如比率相等,则认为公平合理而感到满意,从而心情舒畅努力工作;否则就会感到不公平不合理而影响工作情绪。

这种比较过程还包括同本人的历史的贡献报酬比率作比较。

第27题(4.0) 分高绩效团队高绩效团队是由一群有能力的成员组成的。

他们具备实现理想目标所必需的技术和能力,而且相互之间有能够良好合作的个性品质,从而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第28题 (4.0) 分激励因素赫兹伯格根据调查资料,把这类因素概括为六点:工作上的成就感;工作上得到认可和奖赏;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工作职务上的责任感;工作有发展前途;在工作上有得到发展成长的机会。

他认为,如果这些因素不具有,虽然也会引起职工的不满,但影响不是很大,不会构成很大的不满意。

赫兹伯格把这类因素称为“激励因素”。

第29题(6.0) 分联系个体行为规律谈谈如何针对个体差异对个体行为进行管理。

人的行为受思想和心理支配,思想和心理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人的行为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征。

只有了解了人们的切身需要,才能预测人们的动机行为。

人的需要是各种各样的,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其需要也是不同的。

管理者要把说服教育和解决人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了解需要,分清正当的需要和不正当的需要;同时,还要看到人们的需要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因此,说服或解决方案不可能一劳永逸。

人们通过行为达到目标,需要得到满足,就会受到鼓舞,产生兴趣,激发情绪,增强信心,以至进一步扩大行为,迈向新的目标。

看来创造一个鼓励、健康的环境,使人们的行为时常处于被激励的状态是十分必要的。

鼓励、健康的环境能使正确的行为保持、发扬、强化、错误的行为收敛、改正、消除,压抑、低级的环境会使正确的行为受到打击,错误的行为泛滥。

行为是受种种因素影响的,行为是可以改造的。

因此,了解需要、预测行为、控制行为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

第30题(6.0) 分试论述学习型组织及其特点。

联系实际说明应怎样营造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可以概括成三个方面:1、学习型组织是全体成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

2、学习型组织是让成员体会到工作中生命意义的组织。

3、学习型组织是通过学习创造自我、扩大未来能量的组织。

由上可知,所谓学习型组织就是通过不断学习改革组织本身的组织。

学习型组织的特点是:1、精简是指学习理论上的精简。

2、扁平化。

3、有弹性就是适应能力。

4、不断自我创造。

5、善于学习。

6、自主管理。

营造学习型组织必须进行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

五项修炼告诉我们一个人怎样从一般的人变成学习型的人,一个企业如何从一般企业变成学习型企业。

(1)冯景禧是如何提高新鸿基证券有限公司凝聚力的?(2)你从该案例中得到什么启示?香港新鸿基证券有限公司采用了什么样的激励措施?(1)冯景禧是以民主的方式来管理企业的,使职工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他能做到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强调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能有一个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而骄傲;他能以身作则、宽严相济,注重团结,营造出一种使人奋发向上的组织氛围。

下是这些,使得新鸿基证券有限公司有很高的凝聚力。

(2)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一个组织的领导人的管理哲学和管理方式对一个组织的发展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哲学,注重发挥人的作用是一个组织成功之本。

采取的激励措施有:职工参与管理、培训激励、思想政治工作、工作设计等。

第32题 (2.0) 分一般认为,小群体执行一般任务最有效。

小群体更多地是指成员有直接的、个人间的、面对面的接触和联系不的规模较小的群体,这些群体的成员容易在感情上和心理上接近。

所以说小群体执行一般的任务最有效第33题 (2.0) 分组织文化是指在制度和法规之外用来调节组织与方方面面关系的规范的总和。

组织文化是文化节的一种表现形态,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并为组织成员普遍遵守和奉行的共同价值观念。

组织文化以观念的形态,从非计划、非理性的因素出发调控着组织成员的行为,补充和强化着组织管理,维系着组织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团结着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

第34题 (2.0) 分当知觉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印象后,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谓之首因效应。

当知觉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开成印象后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谓之晕轮效应第35题(2.0) 分在组织中实施激励主要就是贯彻奖励措施。

在组织中实施激励主要就体现在奖励与惩罚两个方面。

第36题(2.0) 分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工作对人的吸引力是最主要的保健因素。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工作对人的吸引力是激励因素。

第37题(5.0) 分内容型激励的几种理论各有什么特点?内容型激励的理论有: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按人类的需要按其重要性和产生次序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2、阿德佛需要理论,简称为ERG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三种:生存、相互关系、成长。

他的三种基本需要理论,简称为ERG理论。

即满足上升、挫折倒退的规律性。

3、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调动人和积极性主要是从内部,从工作本身来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

双因素理论开创了激励的新观点。

4、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将人的需要分成三种:成就需要、友情需要、和权力需要,并就成就需要理论做了大量的研究,还提出了一套试验、训练方法,为行为科学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

第38题(5.0) 分影响群体凝聚力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影响群体凝聚力的主要因素有:1、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2、加入群体的难度3、群体规模4、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5、外部威胁6、以前的成功经验7、有效情绪认同8、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9、群体的领导方式第39题(5.0) 分组织行为学有何特点?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是: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和渗透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其主要特征有:1、边缘性、综合性;2、两重性、3、实用性。

第40题(5.0) 分简述人际关系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人际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这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不公影响人们的心理状态,而且以社会群体的社会实践发生重大作用。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对于缓解紧张情绪,提高群体士气和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1、人际关系对群体的影响,人际关系是群体的基础。

人际关系是否协调反映出群体的好坏。

2、人际关系对工作效率的影响,人际关系好,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心情舒畅,群体土气就能提高,成员就能发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相反就会影响工作效率。

3、人际关系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