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第三章 社会性别及其社会化

3第三章 社会性别及其社会化


罗 森 克 朗 兹
(三)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1、对两性的身心健康:野丫头、娘娘腔 2、对职业生涯的选择与发展 3、影响工作与两性关系 4、影响两性对成败的归因: 男性:成功——内因;失败——外因 女性:成功——外因;失败——内因
胡志海:《大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 内隐研究》

[美国]琼· 斯科特:《社会性别:一 W· 个历史分析中的有效范畴》

社会性别是区分权力关系的基本方式
二、社会性别的含义

社会性别指基于男女生理差别之上的社会 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 它形成一种性别的群体特征,表现在角色 、活动及责任等各方面。 社会性别是后天形成的。社会文化建构了 男女的性别特征和差异。



父母描述新生儿的形容词 态度 :粗暴、温和 活动和兴趣:游戏、玩具 亲子互动模式 : 衣着打扮 :
男孩vs女孩
3、性别启蒙影响孩子一生



◆性启蒙障碍 案例1:“假”戏“真”做导致“同性恋” 小宏(化名)的妈妈喜欢文静、俊俏、略带几分羞 怯的女孩,于是,她的儿子小宏从小就与脂粉、 裙子、辫子结了不解之缘。没想到,小宏长大后 却迟迟不进入恋爱状态,在父母的催促和介绍下, 他虽与许多女孩接触,却均以失败告终。他仅钟 情于同单位里的一个男性,对方打他骂他,他还 给人家买烟买酒。这下,做妈妈的急了,可小宏 却陷在同性恋的倾向里难以自拔。大人导演的是 “假”戏,孩子却是“真”做。久而久之,孩子 从外表到内心世界都融进异性角色。
=
高大、风度翩翩、强 壮、豪放、侠肝义胆、 独立、自主、勇敢、 冒险、进取和重事业
=
印象中的男性特质

大胆、勇敢、正义感 神经大条,不掉眼泪 思考不周到 赚钱养家 保护女孩子 穿裤子
印象中的女性特质





细腻、温柔、 体贴、 贤惠 重感情,易掉眼泪 思考周到 会持家,顾小孩 较节俭、勤劳 较柔弱 穿裙子
案例2:母爱无忌,导致性心理障碍
13岁的男孩小明(化名)上寄宿中学,学习尚好, 但常忧郁寡欢。1个月前,同学们谈论“黄色录 像”的情节,小明听后紧张、恐惧,无心学习, 总说有罪,不愿回家,多处诊治不见效。经了解, 男孩是家中的“明珠”,从未受过挫折,从幼时 至今在家每晚要与母亲同床睡,入睡前还必须摸 着妈妈的乳房。这就是症结。异常的母子关系导 致了男孩的性心理障碍,使其适应环境困难,特 别是当他走向社会,从同学间听到一些性信息, 便对自己以前的行为产生了厌恶和恐惧感,加上 对性知识没有正确了解,产生了“性罪恶感”。
女性的角色行为
男性的角色行为
男性的职业:

工程师、医生、工人、科学家……
女性的职业:

老师、护士、秘书、服务员

罗森克朗兹:60年代,大学生性别角色 定型观念和自我概念的研究


方法:要求男女学生尽量描述一般男性和 一般女性的形容词 结果: (1)男女两性对更多的男性特征如强烈 的攻击性、独立性、情绪稳定性、支配、 好动、竞争等给与正面评价; (2)男女两性特别是女性被试对多种女 性特质如喜好聊天、敏感、依赖等给予负 面评价。
第二节 性别角色与刻板印象
一、概念
•性别角色是指社会赋予女人或男人的不同的行 为期望与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与作为女性或作 为男性相联系的社会角色通过一整套系统和机 制,使得个人在其中习得“男”或“女”的性 别身份和性别特征,接受性别规训,表现出与 社会规范要求相一致的男女或女性的性别特征。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又称性别定型观念,是人们对 不同事物进行概括后形成的相 对固定的看法.当人们以性别为 基础,赋予男女两性以不同的特 征框架时,性别刻板印象就形成 了。
第三章 社会性别及其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性别 第二节 性别刻板印象 第三节 性别气质的生产


思考
1、用你可以想到的一、两个词语 来形容一下你心目中的男性和女 性。
2、请你分别说出二、三种男性从事的职 业和女性从事的职业。
一、社会性别(gender)
(一)社会性别的由来
M.米德:《三个原始部落的男女关系》
一个人富于攻击性,富于独立性、喜好数学和 科学、积极主动、爱好探险、决策果断……
另外一个人感情丰富、心思细密、擅长做家务、 温柔体贴……
[美]桑德拉.贝姆:性别角色量表(1974)

共60项目,20个中性的,20个传统认为 是男性化的项目,20个传统认为是女性化 的项目,每个项目被赋予1~7的不同程度 等级。按实际情况相加除以20得分。
2、男孩儿在学校评价体系中处于弱势
(1)过多的保护 (2)过多的女老师 (3)保守的社会文化
3、独生子女是导致孩子性别错位的特 殊原因

(1)异性扮演:子女双全 (2)鼓励女孩突破
不让他们串角色:家庭性别教育实例

1、不想女儿像我一样男性化 □燕子 35岁 公司职 员 父亲是军人,他不喜欢女孩子过于矫揉造作。印象 里高中毕业之前,我没留过长发,总是跟男孩子在 球场上踢球乱奔。中性化的我从没觉得自己这样有 何不妥。上了大学,感觉就不一样了,我发现周围 的女孩子们个个会打扮,懂得撒娇懂得发嗲,惟有 我粗粗笨笨的,完全不像女生。我身边男性朋友不 少,可他们从来都是把我当兄弟看待。女性的自我 认知突然被唤醒,我开始渴望像其他女生那样长发 飘飘,莲步摇曳。当中的转变大概经过了一两年时 间,这中间我特别痛苦,甚至有过邯郸学步的挫败 感。
二、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一)父母对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 (二)学校教育对两性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三)伙伴关系与性别角色的形成 (四)大众传媒对性别角色的影响
(一)父母对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



1、示范与模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其社会化的最重要的 场所之一,儿童早期活动时间最多的场所是在家庭,父 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榜样,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父母的性别角色意识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最早,而且 最大。 2、期望、对待方式的增强作用 父母除了对其不同性别的子女持有不同的期望之外,在 对待其子女的方式上也是男女有别的。
西蒙娜· 波伏娃:《第二性——女人》 德·
盖尔· 卢宾:《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经济学初探》 琼· 斯科特:《社会性别:一个有用的历史分析范畴》
[美]玛格丽特· 米德(M. Mead)在《萨摩亚人 的成年》 和《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气质》

批判了生物决定论,揭示了文化在塑造性别角色 与性别气质中的重要作用,挑战了传统的女性气 质和男性气质的神话。社会性别只是一种符号, 一种在不同社会、文化圈中,乃至不同场合变化 发展的符号:阿拉佩什部落的男人和女人的行为 就像人们想象中的女人们的行为;蒙杜马部落的 男人和女人们的行为就像人们想象中男人们的行 为;而德昌布利部落,男人们的行为就像现在人 们想象中的女人一样敏感、爱美、羞怯,而女人 们则像想象中的男人一样,勇敢、独立,对配偶 不盲目崇拜。
男孩女性化之原因:
1、男生生长发育与学校教育的适应不良 从一上学起,男孩在读写能力发育上就比女孩晚两年,然而人 们往往要求男孩和女孩在相同时间内以同样的方法学习同样 的知识。当一个男孩体内的每一根神经都催促他去跑去跳时, 他却必须坐得端端正正,一天听上近8小时的课。从生物学角 度来说,他一天大约需要4次课外活动,但事实上能得到一次 就算不错了,因为有些学校担心学生运动出事而被家长起诉, 所以禁止课外活动。有人认为这会形成一种对男孩越来越不 利的校园文化,使他们的行为产生异化。当男孩升到中学, 他们在学习成绩、课外活动和职务上不如女生的危险就更大, 甚至理科和数学也不再是他们的天下。当女孩忙着占领优秀 毕业生名册时,男孩却更多地在健身房里练肌肉块,玩游戏 机,或往MP3播放器里下载音乐。
案例3:“两小无猜”导致“贞洁” 焦虑

一位女大学生儿时曾被父母与邻居同龄男 孩的父母开玩笑而结了亲家。那时,两个 孩子常在一起玩,逐渐模仿大人接吻,并 有过彼此摸生殖器的经历。直到上小学, 把这种“性活动”视为一种耻辱,终止了 过多的来往。到了11岁后,她时常感到恐 惧,认为自己宝贵的童贞已不复存在。每 当她听到有关恋爱的谈论时,就产生了强 烈的内疚感。心理医生诊断,这是由于童 年期性游戏导致产生的“贞洁”焦虑。

主要观点
(1)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是造成男性和女性的 角色和行为差异的原因,两性差异不等于女性次 于男性。 (2) 人们现有的社会性别观念是社会化的产物。 (3) 社会对妇女角色和行为的预期往往是对妇女 生物角色的延伸。 (4) 社会结构优惠男性,女性是受压迫的群体。 (5) 个人的问题也是政治的问题。 (6) 社会性别的角色既然不是生物性别决定的, 是后天学习来的,那么他是可以改变的。 (7) 社会性别概念是对传统社会性别关系不平等 的不认可和挑战

最近,上海市少先队总辅导员沈功玲收到一封 35个 孩子的“联名上书”。这群三年级的学生告诉沈老 师,他们的班主任老师在中队长选举中,诱导他们 把票投给一个女孩子,而不是他们拥戴的一个男孩, 原因是班主任认为那个男孩上课喜欢提问,有时甚 至离开座位与老师争论,不守纪律,根本不能成为 学生们的表率。而在如今的中小学校园,无论是从 学习成绩到爱好特长,从待人接物到组织活动,女 孩明显都比男孩强上一截。针对这种现象,一些教 育学家们开始呼吁:“要关注男孩教育,细心发现 男孩独特的长处,给孩子留出成长空间!”
在实验前的预备测验中,被试者都不认同 如“男性比女性更聪明”、“男性在事业 上要明显强于女性”、“男性往往比女性 更出色”等描述,尤其是女性被试者对上 述描述更是强烈反对,表明被试者未意识 到或至少不承认自己存在职业性别刻板印 象。

从试验结果来看,被试整体体现出显著的 内隐刻板印象,他们更倾向于接受男性在 职业活动中的积极表现,而对女性同样的 积极表现给出了更多的归因解释。在做出 解释时,常将男性的积极表现与能力、性格、 专长等内在因素挂钩,将女性的积极表现更 多地与运气、关系、容貌等外在因素相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