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ht名词解释1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地域,跨语言,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有可能是填空)2文类学:是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民族文学形式的种类,类型以及文学风格进行的比较研究,属于文学批评的一支.3主题学:发轫于19世纪德国的民俗学研究,既属于影响研究,也属于平行研究.其强调的是不同语言,民族,时代的不同,作家对于同一主题(包括主题,题材,情境,人物,意象,套话)的不同处理.4母题: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诸如生,离,死,别,喜,怒,哀,乐,时间,空间,季节,海洋,山脉,黑夜等等5题材研究:通常指构成一个完整故事或情节的素材,比较文学中指研究不同语言,民族,时代的作家对于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如大洪水神话,人蛇恋.6情境研究:文学中常见的特定情境(三角恋,人鬼恋,不相识的父子之战)以及不同作家对于基本情境的不同处理研究(爱情与职责,道德,伦理等)7意象研究:指某一民族,国家中某种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学形式或文化形象.8译介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异质文学的翻译互动研究.(探寻翻译及其翻译以后)9形象学:是指在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诸如”晚清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以及”战后日本文学中的美国形象”.10社会集体想象物:全社会对于一个集体,一个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11比较诗学: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以文艺理论为核心内容的研究领域,着重于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进行比较研究的学问。
12历史类型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受到进化论的影响。
研究的时空不一,但在美学上有价值,诗学上有共通性文学现象的一门学科。
13文学流派: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具有相近或相同的文学观念,创作倾向,艺术追求和美学风格的作家群体。
14文学思潮: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流行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潮流。
填空1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地域)(跨语言)(跨学科)的文学研究.2比较文学的最终目标是(走向世界文学),不是走向大一统.而是世界各民族互相借鉴.3三股大潮是(理论大潮)(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文化研究热潮)4我国比较文学兴起是从(台港)开始的.5 1976年,(古添洪)(陈慧桦)主编的台湾第一本比较文学论文集(<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6率先开展中西文学比较研究的是旅居国外的一批华裔学者,如(刘若愚)(叶维廉)(叶嘉莹)等人.7 1979年(钱钟书)(<管锥篇>)出版,成为中国比较文学复兴开始的标志.8法国比较文学研究代表人物:(不吕那介)(戴克斯特)(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9(教堂山会议)是比较文学发展的转折点10俄苏比较文学复苏的代表人物(维谢洛夫斯基)(日尔蒙斯基)---历史类型学研究11流浪汉小说和十四行诗属于(平行研究)中的(文类学研究)12主题学发展的主要人物是美国的(哈瑞·列文),他是主题学研究的开创者13媒介包括(个人媒介)(团体与环境媒介)(文字材料媒介)14创造性叛逆这一说法是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艾斯卡皮)提出的15形象学的特点与功用是(投射性)(互动性)(跨学科性)16形象学对于对于异国形象描绘的作用:具有(乌托邦)或(意识形态色彩)17法国的(贝茨)是最早提出形象学任务的人,法国的(巴尔登斯贝格)提供了具体范例,作出重要贡献,认为比较文学应注重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互相诠释,并遵循这一原则写出《法国作家与德国幻想》的是(卡雷)18(莫哈)提出的文学形象学所研究的形象,都是三重意义上的形象。
它是(异国形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是由一个作家的特殊感受所制作出来的形象)19比较文学研究形象不仅有(异国异族形象)还可以是(具体的人物)也可是(器物)(观念)(言辞)20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可分为(史前史)和(学科史)21佛教传入中国的西晋时期,(格义)的研究方法是中国比较文学产生的渊源。
22(1931)年(傅东华)翻译的(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
23(1937)年(戴望舒)翻译了(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24 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标志着比较文学的时代已经正式开始了。
25 1895年(戴克斯特)完成了法国第一部科学的比较文学专著,也是第一篇比较文学学位论文(《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
(贝茨)也完成了博士论文(《海涅在法国》)26 20世纪下半期后世界局势之发展带来比较文学发展的新契机——西方一些具有远见b卓识的学者,敏锐地觉察到其局限及发展趋势——看到了东方文学的价值。
a率先开展中西比较研究的是旅居国外的一批华裔学者,如刘若愚、叶维廉、叶嘉莹等。
b法国艾田伯的《中国的欧洲》、美国孟尔康(也译为厄尔麦纳)《比较诗学——东方与西方》、加拿大米列娜·多列热诺娃《诗学——东方和西方》27海外第一部中西比较诗学的代表作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刘若愚1975年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的文学理论》——阐发研究(单向)。
28叶维廉1983.3由台湾东大图书有限公司出版的《比较诗学》是比较诗学的又一部里程碑的著作——“文化模子”理论。
29国外最早的中西比较诗学学者是俄国汉学家。
瓦·阿列克谢耶夫,他于1916年出版了《中国诗论·司图空〈诗品〉》一书。
40年代新译陆机《文赋》,并撰写了《罗马人贺拉斯和中国陆机论诗艺》等论文。
30梁启超——王国维(比较文学大师)1904年的《红楼梦评论》1908年《人间词话》融中西文论为一体,自成一家——鲁迅1908年长篇论文《摩罗诗力说》,二三十年代作为可以说已进入比较诗学的平行研究显示早期中国比较文学实绩的是朱光潜的《诗论》与钱钟书的《谈艺录》一门学科在中国出现1949-1977销声匿迹—— 1979年后钱钟书《管锥编》标志着复兴开始。
此外还有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季羡林的《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金克木《比较文化论文集》范存忠《英国文学论集》☐3180年代初——再呈新貌☐——1985年四川文艺出版社《中西比较美学文学论文集》集中体现了比较诗学的研究成果,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是祖国大陆第一本比较系统的中西比较诗学专著。
☐80-90年代——繁荣兴旺,收获甚丰时期☐①刘小枫《拯救与逍遥》☐②卢善庆《近代中西美学比较》☐③狄兆俊《中英比较诗学》☐④潘知常《中国美学精神》☐⑤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⑥周来祥、陈炎《中西比较美学大纲》☐⑦黄药眠、童庆炳《中西比较诗学体系》☐在中西戏剧理论方面,余秋雨、饶竼子、乔德文、张辰、李晓都有专著出版。
31 西方文论的两大转向:1非理性转向(人本主义)2语言论的转向(科学主义)32(戏剧)是(古罗马文学)中发展的比较早的,成就最大的文学形式。
33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悲剧起源于春季的“酒神颂歌”,戏剧起源于秋季的“狂欢游行”34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两极——意识形态和乌托邦。
35 美国比较文学的代表人物(雷纳·韦勒克哈瑞·列文雷马克德里奥里奇)简答1简述比较文学的三个阶段a 法国学派的正式形成约在20世纪20年代法国学派是在进化论和实证主义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并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早期的比较文学家布吕纳介(布吕纳季耶)是一位文学史家,他将达尔文的进化论引入文学史研究. 后继者戴克斯特(1865—1900,35岁)和贝兹(贝茨)(1861—1903,42岁)都是布吕纳介的学生。
戴克斯特出版有《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贝兹出版有《海涅在法国》《比较文学目录初稿》。
戴克斯特去世之后,法国比较文学史上一位重要人物是巴尔登斯贝格(1871—1956),他是戴克斯特的学生。
是法国学派的领袖人物。
基本观点可概括为如下四点:1、提倡影响研究方法(强调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2、崇尚实证,重视依据。
3、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和文学批评。
4、局限于文学范围内的研究,局限于欧洲各民族文学的研究。
2推动比较文学发展的三股大潮a 理论大潮b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c“文化研究”的热潮3简述中国文类学的发展中国:《诗经》的风雅颂《尚书》的典、谟、训、诰、誓、命钟嵘《诗品》(文体省静,殆无长语)曹丕《典论•论文》的四科八体,即“夫文本同而末异,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陆机《文赋》的十类挚虞《文章流别论》的11种类型刘勰《文心雕龙》中提及35种(不包括杂文、书记等小类)萧统的《昭明文选》相似于《文心雕龙》(明)吴讷《文章辩体序说》59种(明)徐师曾《文体明辩序说》达127种——中国比较文学复兴4形象学研究的方法;(简答)外部研究的步骤:(1)步骤:a、本国史实b、作家研究c、异国史实研究西方人自身需要构成西方人————————中国印象(2)外部研究借鉴的理论a、年鉴学b、人类学c、接受美学d、后殖民主义e、女性主义文本内部研究(1)内部研究的三个层面:a、词汇词汇归属国意义双层解读套话及其演变历史b、等级关系——话语权我——叙述者——本土文化他者——人物——被描述文化c、故事情节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层面,因为异国形象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故事模式及叙述者所运用的叙述方式都具有超于词汇及等级关系之外的象征意义。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论述)1、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1)文本外部研究:属于一种文学社会学的研究,具有跨学科性。
具体而言,比较文学形象学外部研究又可以区分为社会集体想像物、作家、作家想象的异国形象与客观的异国关系三个层面。
首先必须研究在作家创作的那个年代整个社会对异国的看法,也及时研究形象是如何社会化的。
这一研究基本上是在文本之外进行的,它要求研究者更多地去掌握与文学形象平行的,同时代的证据:报刊,副文学,图片,电影,漫画等,也就是说勾勒出一个“社会集体想象物”。
并以此为背景来分析和研究文学形象,它在大多程度上符合或背离了社会集体想象。
研究内容有:1 作家有关异国的信息来源,是亲自到过异国还是利用二手材料。
2 作家创作时的感情,想象和心理因素。
3 作家描写的异国与现实中的异国是什么关系?是真实的再现还是不同程度的美化或丑化。
(2)文本内部的研究主要在词汇、等级关系、故事情节三个层面展开。
☐词汇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异国文学作品中关于“他者”的词汇所做的基于统计学方法的分析与辨析。
☐套话研究在当代形象学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哲人王”、“约翰中国佬”、“异教徒中国佬”、“傅满洲”、“陈查理”、“功夫”☐等级关系——考察作家与被注视者之间的陈述与被陈述关系。
☐“我—叙述者—本土文化:现代的、工业的、支配的—文明、成熟☐他者——人物——他者文化:传统的、农业的、附属的—野蛮、幼稚☐情节研究——“在这一阶段,形象是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