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
七年级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答案填涂到答题卡上)
1.考古学家发现人类是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研究的重要证据是()
A.传说 B化石 C史书 D访谈
2.被誉为“彩云之南”的云南不仅有着优美的风景,怡人的气候,更有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着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原始居民
3.“人们一说起中国发现的远古人类化石,没有不首先提到北京人的。
”下列关于北京人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他们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B.他们依然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
C.他们已懂得用火烧烤食物
D.他们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4.下列考古发现,能够能反映黄河流域半坡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①打制石器②钻孔石斧③鱼纹彩陶盆④稻谷遗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为纪念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孙中山曾写下“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的诗句。
毛泽东也写了“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以纪念此人。
两位伟人共同纪念的人物是()
A.黄帝 B.炎帝 C.秦始皇 D.大禹
6.炎帝和()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A.尧 B.舜 C.禹 D.黄帝
7.《史记》中“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肯入。
”反映的是()
A.女娲造人B.大禹治水C.牧野之战D.涿鹿之战
8.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A.统治者缺乏治理国家的经验
B.诸侯内乱不听从中央领导
C.不注意与周边国家的联系
D.末代国君的统治昏庸残暴
9.《左传》中记载:在一个重要的仪式上,司空(官名)冉季代表周天子向周武王之弟康叔分赐疆土,司徒(官名)陶叔代表周天子向康叔分赐平民、奴隶。
这一仪式反映出西周实行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奴隶制 D.分封制
10.“构成中国的内聚性的又一重要因素是,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
”句中“商朝的书面语”具体指()
A.甲骨文 B.大篆 C.小篆 D.隶书
11.一位非洲友人来到中国,在一本杂志上看到右图所示文物,请你告诉他这件文物铸造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图11
12.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在“5·12”汶川大地震中,除鱼嘴部分有轻微损坏外,其余基本完好。
该工程建造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时期 D.西汉时期13.下列诸侯国中,不属于战国七雄的是()
A.晋 B.齐 C.楚 D.赵
14.老子的学说记录在下列哪部著作中。
()
A.《论语》 B.《道德经》 C.《春秋》 D.《诗经》15.下列中国古代的著名战役不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 )
A.马陵之战 B.桂陵之战 C.牧野之战 D.长平之战
16.根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奖励生产 B.加强刑罚 C.奖励军功 D.推行县制
17.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农耕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发展农业生产 B.限制商业活动
C.增强秦国实力 D.废除贵族特权
18.商鞅变法成功的最根本原因是()
A.代表了旧贵族的利益 B.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 D.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19.下面是几位同学关于孔子的讨论,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甲说: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B.乙说:他提出了“仁”的学说
C.丙说:他对古代教育贡献很大
D.丁说:他主张“兼爱”“非攻
20.学了“百家争鸣”知识后,同学们在讨论本班任课教师的管理风格。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语文赵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颇有儒家真谛
②数学钱老师深入了解学生,知己知彼,颇有道家风范
③科学孙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典型墨家风格
④社会李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法家影响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21.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官职不包括()
A.丞相 B.郡守 C.太尉 D.御史大夫
22.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A.临洮—辽东 B.临洮—咸阳
C.陇西—辽东 D.临洮—函谷关
23.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连年灾荒,百姓无法生活
B.民族矛盾尖锐
C.秦统治者的暴政
D.戍边的路上遇上了大雨,道路被冲坏,误了期限,按秦律当斩
24.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
A.国人暴动
B.牧野之战中商军阵前倒戈
C.陈胜、吴广起义
D.项羽、刘邦起义
25.最后推翻秦朝的是()
A.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军
B.项羽领导的起义军
C.刘邦领导的起义军
D.刘邦、项羽领导的起义军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26小题12分,27小题13分,共25分。
)
26.(12分)百家争鸣是指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现象的原因是什么?(2分)
(2)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孟子、庄子和韩非各自的观点是什么?(7分)
(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什么影响?(3分)
27.(13分)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唐李白
材料二: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
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
—唐胡曾
(1)材料一中的秦王指谁?(1分)“扫六合”指的是什么?(1分)
(2)材料一中的秦王在地方上实行什么制度?(2分)
(3)材料一中的秦王为巩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分别统一了什么?(6分)
(4)材料二中的“胡”指哪个少数民族?(1分)为了抗击这个少数民族,秦王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