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川县山洪灾害防御预案1.总则1.1编制目的为有效防御山洪灾害,切实落实防御山洪灾害的防灾、预警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避免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提高救灾工作应急反应能力,切实做到有备无患,充分发挥灾害管理部门救灾资源合力作用,建立救灾运行机制,提高救灾工作整体水平,确保山洪、泥石流易发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是各级政府及防汛指挥部门实施指挥决策和防洪调度、抢险救灾的依据,是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防、抢、救”等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
山洪灾害和其他自然灾害一样,既具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由于山洪成灾速度快,受灾区大多数为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人口分散,交通、通讯不便,预报、保护和救护难度大。
山洪灾害防御方案侧重于监测、预防、预警、人员撤离、财产转移、抢险救灾和善后工作等。
1.2编制依据1.2.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甘肃省河道管理条例》等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和甘肃省人民政府颁布的有关地方性法规、条例及规定;1.2.2根据国家防总及甘肃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有关文件精神;1.2.3有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1.3编制原则1.3.1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1.3.2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的原则;1.3.3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管理责任制、分部门责任制、技术人员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1.3.4因地制宜,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1.3.5根据山洪灾害的致灾原因和致灾特点,对山洪灾害主要采取预警、防御和躲、避措施;1.3.6广泛发动群众,尽可能调动全社会的积极因素参加防御行动。
2.基本情况2.1.自然地理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下文均作“张川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东北部。
东接陕西省陇县,南邻清水县,西连秦安县,北与平凉市庄浪、华亭县接壤。
地理位置为东经105°54ˊ至106°35ˊ,北纬34°44ˊ至35°10ˊ。
全县东西长62km,南北宽48km,总面积1311.8k㎡,辖3镇12乡,共15个乡(镇),255个村委会,1294个村民小组。
总户数66085户,总人口32.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7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数93.2%,其中回族22.85万人,占总人口的69.3%,农业劳动力14.77万人,人口密度251人∕k㎡,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9‰。
张川县地处六盘地槽与陇西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属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平均海拔2011.1m,最高2659m(秦家塬石庙梁),最低1486m(龙山镇马河村),相对高差1173m。
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自然地貌主要有黄土梁峁沟壑山地、河谷阶地和峡谷。
全县总土地面积1311.8k ㎡,有农耕地45587h㎡,其中:梯田26787h㎡,川旱地3578h ㎡,坡耕地15222h㎡(坡耕地中其中宜修坡耕地10780h㎡),林地14985h㎡,草地13412h㎡,其他用地57186h㎡,农、林、草及其他用地分别占总面积的34.8%、11.4%、10.2%和43.6%。
现有耕地面积45587h㎡,人均耕地0.15h㎡,人均基本农田面积0.1h㎡。
土壤主要有绵土,黑垆土,红土,淀土,黑土等,土壤养分氮含量不足,钾有余,磷奇缺,肥力较差。
光热资源较为充分,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99.3mm,林草覆盖率为21.6%,水资源比较短缺,地表水全为自产。
2.2地形地貌、土壤植被2.2.1.地形地貌张川县属黄河中游黄土梁峁丘陵沟壑区,位于六盘山南沿地段、陇山(关山)之西麓,平均海拔2011.4m,整个地形东北高、西南低,呈倾斜状,海拔最高2659m,最低1486m,相对高差1173m。
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陇山横亘东北,是全县诸山之总枢,河流之发源地。
从东北向西南分布有草川梁、麻山梁、古土梁、李山梁、连五梁、梁山梁六道梁。
六道梁相夹马鹿河、汤峪河、樊河、后川河、清水河五条流域。
地貌可分为四个类型①关山土石质中山。
分布在东北部陇山林缘的关山山地在5条河流的上游,大部分属中度切割的土石质中山,山坡轿缓,山根土层堆积较厚,山顶土层薄,阴坡多为森林覆盖,阳坡为天然草地,为农牧交错地带。
②红土或红砂岩粘土相间山地。
分布于马鹿河、汤峪河、樊河中上游,属中度切割红土、红砂岩粘土相间中山,第三纪红层和第四纪车城离石,黄土裸露,主要地貌类型有红土梁、红土峁、红土咀、红土浅山湾、三角坡、冲沟、滑坡等。
③黄土梁峁沟壑山地。
分布在后川河、清水河中下游,属中度切割的黄土梁状中山。
④河谷地与峡谷。
分布在五条流域两岸河谷,地势较平,土层较厚,是全县最好的农业区。
东部石质山区地下水位分层储存且很深;中西部黄土沟壑区多为粘土、渗透系数小,补给条件差,含水层薄;河谷黄土底部的泉水量小;河谷川区渗透强,地下水位浅,含水丰富,主要靠河水补给;木河、龙山、恭门等地探明有承压水。
2.2.2.土壤植被受地形条件的影响,气候植被、土壤等因垂直差异性较大,土壤类型较为复杂,土壤有绵土、黑垆土、红土、淀土、潮土、褐色土、灰褐色土、草甸土、沼泽土等11个类型。
按地域绵土类、黑垆土类分布在中西部;红土、黑土分布在中东部浅山低海拔向高海拔过渡段;潮土、褐色土、灰褐色土、草甸土、草原土,分布在陇山林缘草原及林带;淀土、沼泽土分布在河谷及地下水位较高的河边。
植被分布不均,由东向西逐渐减少。
东部关山地带为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有杨、桦、榆、椴、柳、蔷薇、山茱萸、华山松、崖桑、楸挂子、山核桃等乔木树种及箭竹等灌木树种;中部梁峁沟壑种有杨、桦、油松、华山松、侧柏、榆树、山杏、灌木有酸刺,柠条、枸杞、刺槐、梨、苹果、桃、核桃、花椒等,西部梁峁沟壑植被乔木树种有:杨、柳、榆、臭椿、苹果、梨、刺槐等,灌木有枸杞、柠条、紫穗槐、花椒等,草木为蔷类豆科,禾本科杂草。
2.2.3水文气象张川县境内有大小河流7条,总长度234.48km,总流域面积1311.8k㎡,自东北部至西南部,可分为千河、长沟河(马鹿河)、牛头河和葫芦河四大水系,均属渭河北岸支流。
其中又以马鹿河、汤峪河、樊河、后川河、清水河5条河流为主,马鹿河直接流入渭河,清水河流入葫芦河,其余3条流入牛头河。
年平均径流量 4.23m3∕s,年平均径流量13372.5万m3,径流量由东向西逐渐减少,年际变化9月份为最大。
洪水多发生在6~9月,通过洪水调查,清水河1974年最大洪峰流量234m3∕s,后川河最大洪峰流量166m3∕s。
全县水资源量为2.1亿m3,地表水资源较为丰富,为1.7m3亿,但总径流量不均,形成西部缺水,东部富水的状况。
地下水为雨水补给和河水入渗。
境内河溪沟岔泉水分部比较广泛,散布着大小泉池500多眼,几乎每个村庄和山沟都有泉水露头,水质比较好,年泉出露总量为150万m3,是群众生活、生产用水的主要来源。
中西部泥沙依据东峡、石峡两水库淤积推算,后川河、清水河年均输沙量分别为19.38万m3∕a 和76.82m3∕a,泥沙大部分集中在汛期,占年含沙量的80%~90%,东部径流量较大,但植被较好,泥沙含量较少。
张川县深具内陆腹地,地处东南、西南季风交互影响的边缘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由于地形的复杂多样性,形成了明显的地域型立体小气候环境,中西部为温和半干旱区、温凉半干旱区和温寒半干旱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但雨量较少;东北部为温寒半湿润区和温寒湿润区,气候偏冷,光照较差,无霜期较短,雨量充沛,全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带。
全县气候差异较大,根据张川县气象站1957~2010年实测气象资料统计,其干燥度在0.62~1.01之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99.3mm,最大826.4mm(2003年),最小409.4mm(1972年),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全年总水量的59.3%。
且多以大雨。
暴雨出现,历时长,强度大,对农业生产有较大影响。
其特点是夏秋多雨,春冬干旱少雨。
20年一遇24h最大降水量为108.2mm,3—6h最大降水量为72.3mm。
多年平均气温为7.2℃,最高31.7℃,最低-20.6℃,蒸发量1409.5mm,无霜期163天。
多年平均风速为2.9m∕s,最大2h∕s,且多西北风,冬春季较频繁。
2.3经济社会基本情况2010年全县生产总量达到15.6亿元,同比增长2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1亿元,同比增长30%;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亿元,同比增长12.7%;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027亿元,同比增长25%;财政支出完成11.2亿元,同比增长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85元,同比增长15.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480元,同比增长12.4%。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0789hm2,粮食作物面积32762hm2,总产88588t。
其中夏收作物播种面积15815hm2,单产2000kg∕hm2,总产31630t;秋粮作物面积19611hm2(包括复种),单产2904kg∕hm2,总产56958t,人均有粮305kg。
2.4历史山洪灾害情况防御现状2.4.1历史山洪灾害情况根据张川县水务局提供的调查资料统计,本次防治的9个小流域累计发生山洪灾害共118次,累计死亡人数697人,直接经济损失达9.76亿元。
建国以来,全县重大山洪灾害情况如下:1968年6月11—16日连降大雨,6天降雨147.2mm,马关乡上豆沟一带降雨189.3mm,使该区域河流水位猛涨,在14日洪水冲走了3头牛,12只羊和3个人。
本次暴雨马关、梁山两乡倒塌房屋共172间,受伤12人,死伤家畜约120多头,冲毁农田489亩,道路36km,受灾人口达2700多人。
1976年7月13日,在县西部经历一次罕见的暴雨,8h内降雨量达89.3mm,使樊河、汤峪河水位猛涨,恭门、闫家两乡受损严重,本次暴雨共死42人,受伤178人,家畜死伤无数,冲毁民房1781间,桥梁6座,农田3117亩,公路36km,受灾群众达13110人,直接经济损失约6000万元以上。
1987年8月13日,因连降大雨,使胡川乡宁马村发生滑坡,滑坡面积1700多亩,6户群众被淹没,死亡26人,大家畜67头,2个自然村277人受灾。
1992年7月14—22日,连降大雨,全县一半以上的区域受灾,受灾最严重的乡镇有马关、大阳、张川镇、胡川等,本次灾害6处滑坡,死亡137人,倒塌房屋3770间,冲毁农田12170亩,812km道路受损,冲毁河堤5.6km,冲毁水利设施118处,直接经济损失达2.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