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闻和宣传的异同(1)相同点:A.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传播行为,可以相互渗透,而且有交叉的地方。
B.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的目的是宣传的一种形式,即使是最客观的新闻报道,也可以夹杂宣传的成分、C.我们现在的媒体是从当的宣传媒体转轨而来的。
(2)不同点:A.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B.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C.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D.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E.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F.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2、新闻的特性(1)新闻报告的是现实事物。
为受众提供外部世界新近发生、变动是的事实,是新闻媒介的基本职责。
(2)具有强烈的时效要求。
(3)新闻是能够公开传播的一类信息。
公开传播,传播面越广,受众越多,价值就越大。
(4)现代新闻业造就了公众对新闻的持续关注。
3、新闻价值理念得以产生的前提(1)传受双方的共同认可(2)接受者的“不知”A、不知道的刚发生的事实B.不知道的最新的变动C.不知道的最新发现D.不知道的最新发表的观点E.不知道的最新知识(3)接受者的兴趣、关心和需要4、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即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特殊素质的总和。
素质的级数越高,价值就越大。
5、新闻价值十个要素(1)事实发生的概率越小,越有新闻价值。
(2)事实或状态的不确定性越大,减少不确定性的事实或信息,越具有新闻价值。
(3)事实的发生与受众的利益越相关,越具有新闻价值。
(4)事实的影响力越大,影响面越广,越能立即产生影响力,这三个条件同时满足,越具有新闻价值。
(5)事实与接受者的心理距离越近,越具有新闻价值。
(6)越是著名人物,其身上发生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越是著名地点,那里发生的是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
(7)凡是含有冲突的事实,多少都具有新闻价值;内含的冲突越大,越具有新闻价值。
(8)越能表现人的情感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
(9)越具有心理替代性的故事性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
(10)事实在比较中带有的反差越大,越具有新闻价值。
6、传媒选择事实时的实际运作标准(1)传媒运转的时间周期。
如果事实的发生正好与传媒的新闻编排时间吻合,就有可能被选中。
(2)事实的强度和重要性。
规模大。
突然产生显著意义的事实容易被选中。
(3)事实的清晰度。
不受怀疑、清晰度高的事实容易被选中。
(4)文化接近或利益接近相关的事实,容易被选中。
(5)与先入为主的观念相符的事实,容易被选中。
(6)符合报道连续性的事实容易被选中。
(7)版面或节目组合中,从整体均衡出发,有对比特色的事实容易被选中。
7、新闻的具体真实(1)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要完全真实(2)新闻中引用的各种材料要真实可靠(3)能表现整体上本质上的真实(4)对人、单位、事件的评价要客观全面(5)不能脱离新闻来源随意发挥(6)新闻报道的语言必须准确(7)努力做到从整体上、本质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8、新闻真实受到的自然制约(1)新闻只能选取很少的事实加以报道,因而媒体呈现的世界的真实程度是有限的。
(2)新闻工作面临的基本矛盾:具体事件的纷繁复杂与新闻报道不可避免的简约,因而,具体的新闻的真实,只能表现为一个认识过程。
(3)新闻是否真实还取决于接受者的认可。
(4)选择事实时的文化背景、现实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使得真实性难以被完全确认。
(5)传播符号表达意思的有限,使得新闻接受者对真实的理解也会发生差异。
9、造成新闻不真实的具体原因(1)文学想象造成具体的新闻失实(2)体制性失实,即由政治、经济价值观引发的失实。
(3)新闻采访、写作与编辑过程中造成的失实(4)新闻策划造成“传媒假事件”泛滥(5)故意制造、传播虚假事实或虚张声势地夸大事实。
(6)套话、套路写作造成的不真实(7)一种看不见的不真实----有意不报道公认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公开发生的事实。
10、客观性作为一种职业理念的具体内涵(1)诚实。
报道事实之前,没有故意隐瞒什么和突出什么的念头,不能随意添加个人好恶在其中。
(2)超脱、平衡。
公正地对待事物。
(3)无党派色彩,不抱成见或持偏见、不固执己见。
(4)不牵扯个人利益(5)只相信事实,怀疑处于价值观的别人的判断,努力将二者分开。
11、客观性作为一种报道方式的要求和操作方法(1)将事实与意见分开(2)以超脱情感的中立观点表述事实(3)努力做到公正和平衡,为事实涉及的各方提供应答机会。
12、新闻法的“四权”理念知晓权、隐私权、隐匿权、更正与答辩权(1)公众对权利组织的知晓权(2)维护公民的隐私权(3)为新闻来源保密的隐匿权(4)更正与答辩权新闻内容出现差错,当事人有权提出要求更正或答辩。
13、公众原则(1)报道要准确(2)报道应给重新参与者留有余地(3)尊重个人隐私权(4)慎重使用照片和镜头(5)不对未加审讯的人妄加断语(6)公布人名时须谨慎小心14、自律原则(1)维护新闻自由,具有独立精神(2)现身正义、人道,为公众利益服务(3)恪守新闻报道的事实、客观、公正、平衡等工作标准(4)为新闻来源保密(5)不诽谤、侮辱他人(6)不侵犯普通公民的隐私(7)拒绝收取馈赠和贿赂,以及其他各种影响客观报道的酬谢(8)不参与商业和广告活动15、造成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1)体制转型(2)商业利益(3)行业内混岗(4)记者岗位聘任违规和人员流动率过高16、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动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
首先,宣传是一个广义概念,它包括各种符号----有声的符号和无声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达到的目的,一是引导人们的态度,二是控制人们的行为。
最后,它是一种社会传播活动。
17、宣传的特点(1)宣传的本质是劝服。
(2)宣传形式上总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向特定的多数人传播观点,以单向传播为主,双向交流在宣传中是辅助性的,因而宣传者始终处于主动者的地位。
(3)宣传的对象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同道者和为被卷入宣传的人群。
对于同道者,宣传目的在于巩固已有的信念,并通过同道者进一步扩大宣传从宣传策略上考虑,宣传重点应在于为被卷入的人群。
(5)宣传者素养直接影响宣传的效果。
18、舆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
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
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
19、舆论八要素(1)舆论的主体:公众(2)舆论的客体: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现象、问题。
(3)舆论自身: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4)舆论的数量:一致性程度(5)舆论的强烈程度---赞同或反对(6)舆论的持续性---存在时间(7)舆论的功能表现:影响舆论客体(8)舆论的质量:理智与非理智20、舆论的一般形成过程(1)社会发生较大的社会变动,或者积累了一些问题,大家对周围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议论纷纷。
(2)多样化的个人意见在社会群体的互动中趋同(3)权力组织及其领导人、大众传媒促成所希望的舆论21、舆论形成条件---舆论场效应(1)一定空间人们的相邻密度和交往频率相邻密度越大、交往频率越高,形成舆论的可能性越大。
(2)空间的开放程度开放程度越大,控制力越小,形成舆论可能性越大(3)空间的感染力度或诱惑程度22、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传媒在哪些方面引导舆论?(1)把对财富的贪欲冲动、单纯的牟利动机,转变为一种社会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感。
(2)把投机风气和追求虚幻的泡沫经济意识,转变为一种实业精神。
(3)把你死我活、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经济交往观念,转变为互惠互利的经济交往观念。
(4)把对财富的挥霍和单纯的享乐意识,转变为对文明生活价值和生活意义的追求(5)把对自然资源的单纯占用和消耗,转变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意识。
23、舆论监督是社会公众和新闻传媒运用新闻传播手段就当和政府的某些政策、决策和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就某一社会问题或某一社会现象发表看法和意见。
24、舆论监督的形式(1)社会上已经出现的短语某个事件问题的舆论的报道(2)通过报道和评论引起公众的讨论和参与25、舆论监督的作用和意义(1)是一种软性监督,它的力量在于舆论的影响力,影响力不在于它拥有的有形的权利,而在于舆论造成的一种精神方面的道德压力(2)作为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冲突的中介因素,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4)有利于激发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热情,提高群众参政、议政的能力(5)有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有效进行人民内部的自我教育。
(6)有利于防止腐败,克服官僚主义,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
(7)有利于弘扬正气,倡导先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