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复习重点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复习重点

《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绪论(了解)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结合传播学)、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第一章1. 用新闻活动的发展历程分析“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

”2. 新闻活动的渠道:亲身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各自优缺点)第二章1. 新闻的基本特点(真实、新鲜),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要求2. 两种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最新的新闻定义——新闻是公众应知预知而未知的事实。

)3. 新闻本源:变动产生新闻,变动是新闻之母。

新闻来源的途径4. 新闻五要素,明确新闻五要素对新闻工作的作用5. 新闻类别(硬新闻和软新闻是重点)第三章(重点)1. 信息的定义、特点、对新闻工作的要求(观念上、业务上)2. 宣传的定义、宣传与新闻的区别和联系、决定宣传效益的因素3. 舆论的定义、特点、社会功能、新闻媒介与舆论的关系第四章1. 整个古代社会新闻活动的共同点2. 论述: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3. 报纸、广播、电视的概念,怎样产生(了解)第五章论述: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详细内容见各节内容)1.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私营、公营、国营;社会主义、资本主义)2.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原因)3.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报纸、广播、电视的特点)4.受众的多元需要促使媒体多样化(电台、电视台、报纸)5.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决定新闻体裁的多样化(新闻文体)6.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事业而产生、发展第六章1. 新闻媒介的共性、特性(了解)、个性2. 简答: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给新闻媒介带来的积极变化)3. 新闻媒介产品的商品性(发行、广告收入)(认识商品性对新闻工作者的意义)4.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以报纸为例,阶级性怎样表现在一张报纸上?)5. 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第七章1. 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2. 新闻媒介的正效应与负效应3. 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了解)4. 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结合传播学理解)5. 我国新闻事业的作用和任务第八章1. 大众传媒与社会系统(1)媒介生态环境对媒介发展的意义(2)媒介系统在社会系统中的作用2. 大众传媒与政治(1)政府的政治活动如何利用大众媒介?(2)在现代民主政治中新闻媒介的作用3. 大众传媒与经济(1)现代经济对大众传媒的决定性影响(2)大众传媒对经济的促进作用4. 大众传媒与文化(1)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最佳载体(2)大众传媒对于文化的消极影响5. 大众传媒与国际关系:新闻媒介对国际关系的力量所在第九章1. 新闻自由的含义(P165)2. 本章其它内容作为了解内容,只需掌握“新闻自由”的含义。

第十章1. 世界新闻媒介的三大运行体制(1)以美国为代表的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完全商业化运行体制(2)以西欧各国为代表的公私并举的双轨制运行体制(3)以中国为代表的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运作体制(中美商业运作的不同)2. 媒介集团化(理解中外媒介集团化的进程),新闻媒介集团化在经营方面的好处(P204)3. 论述:广播电视频道专业化4. 本章其余内容了解即可第十一章1.受众是谁?(这节内容以理解为主)2.受众的含义,受众对于新闻媒介的决定性影响3.受众的特点(新闻媒介受众的特征、当代中国受众的群体信息需求变化)4.受众的细分(了解)5.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核心受众定位要考虑的要素)6.受众的权利(知情权、表达权、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注:《新闻学》中“受众的权利”要与《传播学》中“受众的权利”区分开来,《传播学》中“受众的权利”是:传播权、知晓权、传媒接近权。

第十二章(重点:新闻舆论监督)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1.新闻真实性(含义、要求、重要性、新闻失实的最突出表现、两种新闻失实、炒新闻)2.新闻指导性(含义、具体表现、要建立在新闻特点之上、纠正指导性的不恰当做法:图解政策;公报式、命令式;片面性、简单化;在典型报道中强调革命精神而忽视科学态度)3.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含义、“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含义)4.新闻事业的战斗性(具体表现;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舆论监督的特点;开展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即新闻批评应该坚持的原则)5.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坚持党性原则的重要性;党性原则的具体体现;贯彻党性原则需处理好的四个方面关系;坚持党性原则和发挥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是一致的原因)第十三章1.新闻选择的标准2.新闻价值(含义、五要素,“接近性”、“显著性”考过)3.宣传价值(含义、“五性”)4.“新闻价值”和“新闻的价值”区别开来第十四章1.新闻专业理念(含义、最大干扰)2.新闻职业道德3.中国新闻事业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4.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第十五章本章内容了解即可,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可记忆一些知识点。

第十六章本章内容是近些年常考的重点章,但这本书上无太多识记内容,最好能找一些网络新闻学的书籍,扩充一下关于“网络新闻”这块的内容。

《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第一章1.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双向互动性”、“符号化和符号解读”重点复习)2.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3.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了解“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4. 马恩的精神交往理论和西方尤其是美国的行为主义传播学之间的本质区别5.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即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识记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概念)第二章1.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各阶段的优点和局限性)2. 信息社会的含义和特点3. 哈特对传播媒介的分类,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第三章1. 信息、符号、意义三者的关系2. 符号的定义、分类(信号和象征符、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的类型)、符号的基本功能(重点)3. 意义的定义、分类、传播过程中的意义“意义并不仅仅存在于符号本身,但是符号和意义又是一个有机整体,意义不能脱离符号。

”4.如何理解这句话?(答案见P50-51)5. 象征行为、象征符、象征性社会互动、共通的意义空间、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第四章1.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2. (重点)几种主要的传播模式:(各自的优缺点)直线模式——拉斯韦尔“五W”模式、香农-韦弗模式(直线模式的缺陷)循环和互动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编码、译码)、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3. 传播过程的特点4. (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影响和制约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因素)、田中义久的系统模式5. 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了解)第五章1. 人内传播(1)人内传播的定义、主要环节或要素、特点(P77)(2)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米德的“内省式思考”2. 人际传播(1)人际传播的定义、动机、特点、社会功能(2)库利的“镜中我”理论(3)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了解)第六章1. 群体传播(1)群体的概念、社会功能和意义(2)群体传播、群体意识、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信息压力、趋同心理(3)集合行为、群体暗示、群体感染、匿名性、流言2. 组织传播(1)组织的概念与结构特点(2)组织传播及其功能(3)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下行传播、上行传播、横向传播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特点、作用)(4)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了解)第七章(重点)1. 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2.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重点)(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2)赖特的“四功能说”(3)施拉姆的概括(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3. 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了解)4.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了解)(1)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P121)(2)信息环境、拟态环境第八章1.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重点)(1)国家和政府对媒介的政治控制(2)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对媒介的经济控制(3)广大受众对媒介的社会监督控制2. 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理解)(1)极权主义理论(2)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3)社会责任理论(4)民主参与理论(5)我国社会主义传播制度和规范(6)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第九章(重点)1. 传播媒介的含义(P147)2.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即信息、媒介: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此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3. 电视人、容器人、媒介依存症4. 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社会意义5. 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了解)6. 把关人理论(把关人的概念——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的个人和组织,他们可以扣压信息、构成信息、扩展信息和重复信息。

)“把关”过程的实质第十章(重点)1.受众的含义,几种主要的受众观2.(理解)拉扎斯菲尔德“伊里调查”、IPP指数、政治既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3. “受众即市场”观点的利弊4. 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享有的基本权利(传播权、知晓权、传媒接近权)5. “使用与满足”理论(内容、评价)第十一章(重点)1.传播效果的双重含义、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2.(30年代)“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30-60年代)“有限效果论”、“说服性传播”→(70年代后)宏观效果理论(见第十二章)3.传播流(P195)、意见领袖(P209)、两级传播(P196)4.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性”、警钟效果5.意见领袖的作用(意见领袖的概念——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念、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第十二章(重点,全章的内容都要看)1. 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2. 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3. 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4. 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第十三章(了解)国内传播、国际传播、全球传播、全球信息化、文化帝国主义第十四章(了解)传播学两大流派:批判学派、经验学派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施拉姆第十五章(不考)补充:1.“培养理论”的主要观点(1)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在此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同的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实现协调。

(2)大众传媒在形成“共识”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电视。

(3)由于倾向性等因素,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存在距离,而受众往往无法分辨。

(4)大众传媒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通过“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等形式传达给受众,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