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品牌调查报告4篇

品牌调查报告4篇

报告名称:北京市民品牌认知程度调查报告调查地点:北京调查方法:入户访问调查时间:年被访者:北京市民样本量: 731 调查机构:北京b 企业顾问公司报告:中国商务在线报告内容:一份来自独立调查公司的报告显示,北京人认为海尔和微软这两家公司是他们心目中最为著名的品牌,这两个品牌在北京人所提名的300多个中外品牌中得分大大领先于其他品牌。

“尽管这个结果并不让人感到过于意外,但是,我们还是要恭喜这两家公司”,负责这项调查的北京b 企业顾问公司的首席分析员严洁说,“我们在做这项调查时没有给受访者任何提示,可微软公司还是得到了三分之一北京人的认同,而海尔公司的得分率更是超过了四成。

”这项调查同时显示,善于在媒体出新闻的公司获得了公众的追捧,每10个被调查者中有5人是依赖新闻和企业专题报道而知晓一家公司或企业的。

这一结果极具参考价值:善用新闻公关,对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的树立是最为重要的手段。

图一:国内著名企业排名从左至右分别为:海尔联想长虹首钢方正四通上海大众康佳 c 一汽图二:国际著名企业排名从左至右分别为:微软松下可口可乐摩托罗拉通用 b 丰田奔驰麦当劳索尼“”和“美国”——品牌时尚概念 b 公司的这项对北京市民生活状况的调查是于三月份完成的。

这项调查经过严格的样本选择,可代表北京城八区的市民。

在有效回收的731份问卷中,有308位(42.1%)受访人把海尔当成他们心中最知名的三个国内品牌之一,另有224(30.6%)人认定微软是国外品牌中的三巨头之一。

在调查结果中,b 公司的分析人员发现,北京人对高科技企业特别是企业更为偏爱。

在国内品牌的前十名中,中关村著名的“四(通)方(正)联(想)”同时入选,联想更是紧随海尔成为国内品牌的第二;家电行业的品牌成为知名品牌中最大的一个方阵,同时有海尔、长虹(第三)、康佳(第八)、 c 王牌(第九)4家公司入选;另外三个名额留给了北京最大的企业首钢(第四)和中国两个最大的汽车企业上海大众(第七)和一汽(第十)。

在国际品牌方面情况有所类似,业品牌最受关注,入选企业包括微软、摩托罗拉(第四)、 b (第六);电器行业入选的有松下(第二)、索尼(第十);汽车成为国外品牌中另一个大阵营,同时有通用汽车(第五)、丰田汽车(第七)和奔驰汽车(第八)入选,这与目前流行的消费潮流紧密相关;而十佳中的另外两个入选名额则留给了可口可乐(第三)和麦当劳(第九)。

调查结果显示,北京人对本地品牌较为偏爱,北京本地的品牌有四个(详见图一)。

对国外品牌,北京人明显偏爱美国品牌,其中一半品牌是美国货(见图二),这与十年前对日本品牌的偏爱形成强烈反差。

年轻人——品牌之希望 b 公司这项对北京人心目中知名品牌的调查提供了一组对企业形象运作极为有用的数据,品牌知名度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的影响力不同,并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企业形象的前景。

“毫无疑问,微软和联想等行业的巨头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了其他企业”,b 公司的首席分析员严洁说,“类似于首钢这样的企业,明显地呈现出随着年龄的降低而品牌认知度也降低的趋势。

我们不得不说,他们很可能正在被人遗忘。

”观察国内品牌的前三名会发现,他们在50岁以下的三个年龄组中的影响力都高于各自平均值,海尔和联想在年轻人中的影响更是高出平均值6到8个百分点。

而首钢的情况刚好相反,它的影响力只是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高于平均值,其他三个年龄组的认知情况都低于平均值。

另一个让人感到有些悲哀的企业是四通,它在年轻人群中的影响低于平均值,而只有30到50岁的人更多地记得它,相信这与它身为改革先锋,但却在近年的商战中逐渐落伍有关。

在国内、国际二十个品牌中,分别有7个和6个品牌在18到29岁年龄组中得到了最多人的拥戴(见表一、表二),而且,微软和联想分别成为超出平均比例的最大赢家。

分析员认为这与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有着密切关系。

调查同时显示,通用汽车、丰田汽车和奔驰汽车品牌的影响力主要集中于30到50岁的两个年龄组中,这显然是由汽车这种消费品的消费特点所决定的。

“我们相信年轻人将最终决定企业的未来,特别是品牌形象的未来”,严洁说,“我们对那些在年轻人中有着巨大影响的品牌寄予了更大的希望。

”调查数据同时指出,无论国内品牌还是国际品牌,其认知度与受教育程度高低呈现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品牌的认知越多。

另外,总体来说,男性比女性更有品牌认知的意识,特别在业和汽车业的品牌中,这种倾向更为明显。

树品牌——新闻更有力令分析人员颇感惊讶的是,此次调查显示,北京人更多地是从新闻报道中建立了对公司和品牌的信任和喜好。

从某种意义上说,越出新闻的公司,其品牌认知度越高。

北京人对国内品牌认知的手段基本上是新闻报道(57%)、看公司的广告(46%)、感受和口传(28%),而了解国外品牌的此三种手段的比例分别为47%,43%,24%。

这种情况人们也许都有感性的体会,过去的几年中,海尔、微软、联想等公司频频在新闻报道中亮相。

最有说服力的案例是美国通用汽车。

这家跨国公司五年前在中国几乎没有销售产品,但由于其在上海最新的别克项目投资额巨大及在中美两国贸易关系中的地位异常重要,而在&b ;中国国内取得了巨大的新闻效应,从而迅速成为北京人心目中的重要品牌。

国内的例子当推方正。

作为国内电脑整机制造商,它的市场占有率情况落后于电脑第二大制造商金长城,但这家公司却爆出了很多重要新闻,无论是在证券市场上收购上海延中实业,还是率先在行业内引入香港c ,都引起了公众的关心,特别是这家公司去年内部高层人事变动与联想公司的“柳(传志)倪(光南)之争”并称国内业最重大的新闻。

b 公司对调查数据所做的交叉分析还表明,在通过广告手段建立自己对国内品牌的认知的人群中,有七成还要再通过新闻报道加以印证;而当人们通过新闻或公司专题报道了解一家公司和它的品牌后,则有近44%的人对公司所做的广告不再看重。

这个数据进一步表明,新闻和相关的报道对公众的影响力要远高于广告。

赵力表一不同年龄段北京人对国内最著名品牌认同比例企业名称 18-29岁 30-39岁 40-49岁 50-65岁海尔 48.4% 42.5% 49.8% 32.6%联想 38.5% 34.1% 32.9% 24.0%长虹 20.9%17.9% 17.8% 14.9%首钢 7.7% 11.2% 11.9% 15.7%方正 13.2% 7.3% 9.6%10.7%四通 7.7% 11.7% 10.0% 8.7%上海汽车 6.6% 5.6% 6.4% 2.1%康佳 11.0% 5.6% 3.2% 2.5% c 6.6% 5.0% 4.6% 1.7%一汽 4.4% 5.6% 2.3%2.5%表二不同年龄段北京人对国外最著名品牌认同比例企业名称 18-29岁30-39岁 40-49岁 50-65岁微软 49.5% 33.0% 32.9% 19.8%松下 19.8% 8.4%11.9% 10.3%可口可乐 14.3% 11.2% 11.9% 9.1%摩托罗拉 15.4% 13.4%11.0% 7.4%通用汽车 8.8% 10.1% 9.1% 9.1% b 18.7% 8.4% 9.1% 4.1%丰田 4.4% 6.1% 10.0% 9.1%奔驰 2.2% 10.1% 7.8% 6.2%麦当劳 7.7% 4.5%6.8% 7.9%索尼 12.1% 6.1% 6.8% 5.0%[1]品牌意识流——品牌调查报告品牌文化到底距离新农村有多少距离,这是一个似乎让人感到甚为可笑和牵强附会的话题----但同时,一方面品牌愈发下行走向民众;另一方面,精致的意识会让更多人对品牌----有一个很精确的形容词来描述当下的态势----趋之若鹜,故我们将充满信心的预见:二者的距离将会愈靠愈近,直至一个涵盖所有人群的理性精致和谐的消费观念最终形成。

如下,个人将以意识流的方式把寒假期间的品牌思索一一倾泻----另外,“实践”视乎在暗示我们要尽可能多的通过动手动脚来描述事实和勾画愿景,故该篇“实践”不妨细化一下,称为“思践”报告,描述似乎并不显而易见的文化图像。

寒假里有一次我在选购运动鞋的时候,照例会借之逛遍四处遍布的各个品牌专卖店----当然你或许知道它们本是从晋江陈埭或堂埭周边席卷般地开散全国,这其中有 a a,361, 等等,最后选择的是金莱克----回去我躺在床上不无嫉妒又掺杂更多欣喜的想,这些年轻的曾经品牌崛起的速度果真是太快太快了,快睡着的时候竟没有什么所谓的过度担忧----我们且把视野先放到全球范围,梳理一下运动品牌的叙事策略----运动这个词所呈现出的景象无非也是大把大把的故事,无论是绿茵场上千回百转荡气回肠的一次进退和攻防,还是篮球场上缺乏足够美感和迫不及待的频繁投篮(这种说法或许不少人不屑,但是它们无一例外在进行不同风格和结构的叙事!)----经过(实际上是)一个世纪以来甚至更久的市场洗礼,全球叙事风格迥异的两派业已形成,美国品牌和欧洲品牌阿迪达斯(也许您在窃笑我哪儿那么多路人皆知的废话),需要说明,这两个品牌的年龄均未过百,前者甚至1972年才诞生,但是同各行业的品牌文化承袭类似,不管有意无意,它们难免是幸运的踩在前任“巨人”的肩膀上茁壮起来的,阿迪达斯的叙事策略从品牌形象上即可约莫看出----长短不一的间条构成稳固坚韧的三角状,另外其形象识别系统还包含另外的一个似乎同样稍显复杂的“莲花状”图形,总而言之,阿迪品牌的精髓不仅在于运动本身,其背后更是倚靠了强大的欧罗巴古典元素----庞大且华丽繁复的上层气息浓郁却鬼斧神工般的过滤掉了运动本身拖拽过来的粗暴野蛮等负面讯息----接下来我大概还会传达类似的信息,那就是:鬼斧神工----也即是说,设计者当初可能并不通晓高效率的传媒格式(何况,早期甚至还没有比较专业的设计作坊和系统的概念),但是客观的软消费环境几十年间却“不知不觉”的促成了品牌的最终成功,话又说回来,仅仅想依靠一个漂亮的品牌空壳来完成企业的壮大当然不现实,就像你不能仅仅依靠容貌来判别一个人一样,但是我们把话再说回来,姣好的容貌却几乎是扯住路人视线的最高效率武器,所以漂亮的品牌也会起到相当的作用,以至于大部分的作用----顺便插一句,这对于仅仅醉心于内部架构的创业工程师来说似乎并不是好消息,但是遍地开花的设计公司却提供了补救的可能----是为古典主义风格。

我们再把目光转向美洲大陆的,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可爱透明的品牌,年轻又有些许霸道的性格----其钩子状的标志不知勾引住多少年轻人的芳心,它代表了力量速度甚至蛮横和轻浮,但这恰恰迎合了欧美处在解放大潮之中的年轻心态,因此在其它外围条件同质的前提下,的迅速崛起也就顺理成章了----正如你所知道的,已经是全球最大的运动服饰品牌,而且是全球----特别是中国模仿得最多最滥----注意,不是最烂----的品牌,滥在某种意义上是深层次的赞许,如果模仿者能够很好的抓住被模仿者的精神内核的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