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前沿问题第六讲报告
——旅游人类学
主讲人:孙九霞教授一、文献综述——旅游人类学理论
旅游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孙九霞老师从人类学与旅游的关系切入,旅游作为人类的一种在时代经济背景下产生的普遍行为,引起的学者的注意。
非西方世界旅游人类学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相对较晚,在我国,虽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注意到旅游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人类学研究,却迟至20世纪90年代末才出现。
虽然在目前的旅游人类学研究当中,涌现出较多的应用性研究,但在作者来看,应用性研究其实只是旅游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而不应该也不可能看作是全部内容。
迄今为止的旅游人类学的众多研究中,虽然研究的题材、范围、和对象极为广泛,但就其理论的渊源关系而论,则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以及由根纳普、特纳等人创立的人类学仪式理论以及马康耐的“舞台真实”理论。
二、讲座内容回顾
1.关于人类学
1)概述
孙九霞在讲座的开始先概况的介绍了人类学这一门学科,人类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人类的本质的学科。
人类学(anthropology )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
人类学是以人作为直接研究对象,并以其为基础和综合理解为目的的学科。
如果把人作为动物的人和文化人来区分的话,那就不可能全面地去理解人。
人类学是以综合研究人体和文化(生活状态),阐明人体和文化的关联为目的的。
综上所述人类学大致可区分为:主要研究形态、遗传、生理等人体的人体人类学,亦称自然人类学;以风俗、文化史、语言等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文化人类学,以及专门研究史前时期的人体和文化的史前人类学。
2)内部分野
如上所述,人类学是一个很广泛的学科,广义的人类学由四个组成部分:体质人类学(生物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以及文化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生物人类学):在考古学家与体质人类学家合作下展开对灵长
类的长期田野观察,希望以此方式解答史前考古学无法研究人类先祖行为的遗憾,而这类研究其中又意外启发对灵长类语言沟通系统的研究
考古人类学:考古人类学与体质人类学有交叉,除了对人类体质的考古调查之外,还包括对整个人类的精神文明及社会发展的相关内容作出阐释。
从时间的跨度上阐述了人类学的一片领域。
语言人类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的交叉学科。
它从语义出发研究语言的社会文化功能,以内在的认识体系和外在的使用方法为基本课题。
关于语言的结构究竟是由其共生的文化形式与内容所决定,还是前者决定后者的问题并未解决。
文化人类学:人类学体系庞杂,各学门又随时间发展出多样的的理论,故总体而言十分庞杂。
但基本上人类学最主要的特点:一是反映在体质人类学和考古学上的演化论;二是反映在文化人类学上的文化观点。
下列透过对各主要分支的理论描述,厘清各学派与理论个人主张与关联
3)人类学中的文化概念
文化是人类学家所运用的一个基本概念。
它常在两种涵义下使用。
首先,文化是指人类某一特定群体的生活方式。
它包括人类某一群体所思、所言、所行与所为的一切。
文化是习得的它可以代代相传。
人类学家所说的一个民族的文化, 包括诸如技术研究、婚姻习俗、军事行动和宗教信仰等彼此迥异的大量主题。
其次, 如果本文将文化一词引申, 它则指人类的某一特定群体。
倘使“文化”这个词用于复数, 则指人类的各种群体。
人类学家不难将“文化”的涵义由一种用法转向另一种用法事实上, 他们常常论及某一文化民族群体的文化。
4)人类学在各国的发展
人类学在西方世界发展的比较早,但在各个国家都有不同的说法,因为人类本身的复杂性,研究的领域也因地不同。
在英国和法国,人类学涉及的主要是社会文化人类学,美国研则称为文化人类学,而德国、俄罗斯等则称之为民族学。
就连在中国,也因南北差异而被分为民族学(北)和人类学(南)两个大派。
5)学科特点
人类学的学科特点主要有以下:
●比较观
比较观主要是指在人类学的研究中,时常用到一种比较的思维,包括共时性、历时性的比较。
即同一研究对象在同一时期,不同地域或其他差别作用一下的对比,以及同一研究对应在事物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演变。
这是人类学研究方法中最主要最核心的观念。
●整体观
整体观是指看待人类学问题的时候要以人类或其他小范围的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作为个人的行为。
是一种整理归纳,是一种泛泛的质的描述,和量的刻画。
●文化相对观
要能够基本的认识到各种文化差异的存在,理解接受并尊重各种不同的文化差异。
这是人类学者最基本的观念。
只有在尊重各种文化的基础上,才能走进社区,得到真实的、客观的信息,要在研究过程中避开主观的先入为主。
●参与与观察
人类学是一门走出书本,走向社区,走向人群的综合学科。
其研究没有许多的高科技支持,主要就是依靠双眼观察,切身走进研究对象的区域,通过访谈甚至不是严格的访谈,就是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言语行为等,获得大量的信息。
当然,此后大量信息的整理和归纳也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主位与客位研究
正如前面所说,人类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我们需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多方位思考社区内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思考方式,才能真正做到从整体的角度去看问题。
2.关于旅游人类学——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方法:
●整体性的参与观察
●参与式社会调查
●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
●文献资料收集
●“过程——事件”分析法
应用:
●旅游规划的决策参与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
●文化旅游策划与旅游咨询
●参与式发展理论及其在社区旅游中的应用
3.社区旅游
孙九霞老师的主要研究是关于社区参与旅游的研究。
社区有以下特点:有一个按地域组织起来的人口;这些人口程度不同的深深扎根在他们所生息的那块土地上;社区中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种相互依赖的关
系中。
社区就是地域性的社会,换言之就是人们凭感官就能感觉到的具体化了的文化。
4.利益相关者
社区开发旅游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
●投资者
●政府相关部门
●游客
●旅行社
●其他社区居民
三、讲座感想与收获
1.旅游人类学的视角
非常喜欢孙九霞老师,大一接触到这位人生阅历丰富、知识面广的女教授,首次接触到了旅游人类学这一概念。
首先,我非常赞赏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研究旅游这一视野,毕竟旅游是一个多方参与的产业,“以人为本”的核心告示着对人类行为分析对于旅游业的必要性。
在此之前,我们接触的最多的旅游与地理学根深蒂固的关系。
正如饶勇老师笑谈,目前的旅游研究分为四个方向:飞天派(指那些学习历史文化的学派)、落地派(以地理学为背景的研究门派,是目前的主流,比较完整系统)、洋务派(以外语作为第一专业的学者)以及迷踪派(其他研究背景)。
在以地理学为背景的研究已经日益完善的时候,旅游人类学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迈出了第一步。
我想这是一门很广阔的学科,研究对象是人,由于人本身的复杂性,研究就不得不带上了困难,难以量化研究中的很多指标,也难以用精确地语言来描述所有发生的现象。
2.旅游者消费行为分析
这是孙九霞老师开的另外一门基于人类学的课程,这门课主要从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消费行为分析的角度,介绍了主要的几种调研分析方法,详细的介绍了在访谈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这是一个与人接触的过程,非常的灵活,个性化。
人类学从人的动机需求出发,探讨了旅游者的行为动机,并以人类学特征,将旅游者进行了分类,这对于我们之后的学习有很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于我们的调研问卷设计中的划分有了很大的提升。
3.社区旅游问题
曾经读过一本孙九霞教授写的《旅游人类学的社区旅游与社区参与》一书,
保继刚教授在序言中写道:本书是从西方社区旅游的理论出发,立足国内案例,总结了中西方社区旅游的差异,提出来的系列新观点,是中国社区参与与旅游研究开创性的著作。
孙老师的博士生目标就是从人类学的角度研究社区参与旅游的问题,在之后的研究中,提出了“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这与其良好的人类学背景有关,这是一项和旅游地社区居民亲密打交道的过程,我个人很喜欢这种不含有任何利益关系的人与人的交流,仅仅是学术的氛围让他们聚在一起。
孙九霞教授在社区旅游的研究问题上,构建了以“政府主导+社区主体+企业经营+第三方力量介入+法制法规”为基本结构的旅游开发模式。
对于旅游人类学,我觉得在研究旅游中,无论如何都会涉及的领域,只是我们自己没有意识到,因为旅游本身就是人的行为,想要了解旅游行为的特征就必须与人接触,这其中或多或少的涉及了旅游人类学。
研究对象是人,由于人本身的复杂性,研究就不得不带上了困难,难以量化研究中的很多指标,也难以用精确地语言来描述所有发生的现象。
目前这个新兴的学科还在发展中,还需要学者更多的深入田野进行调查,期待看到这个不断壮大的学科今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奥特贝思.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概念.比较文化分析.
[2]孙九霞.旅游人类学的社区旅游与社区参与
[3]彭兆荣.旅游人类学视野中的“旅游文化”.旅游学刊,2004,6.
[4]夏赞才.旅游人类学近1/4实际研究的最新成果——《主客关系新探:21世纪旅游问题》述评.旅游学刊.2005,3
[5]纳尔逊.格拉本; 彭兆荣; 赵红梅;旅游人类学家谈中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旅游学刊,2006,1
[6]陈能幸.旅游人类学视野中的民族社区文化——以云南省丽江古城为例.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