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考试第二套开卷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考试第二套开卷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考试(第二套)(开卷)一、绘制概念图(本题20分)材料1为你提供的是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中关于新陈代谢的一段阐述,试以“新陈代谢”为命题,用本材料中涉及的概念绘制一个概念图。

制作要求: 1、突出本部分教学的主要内容,图中使用的概念不得少于10 个。

2、各概念间层级逻辑关系清楚,无科学性错误。

3、符合绘制规范的基本要求。

4、制作的概念图布局较为合理、美观。

二、设计实作评价检核表(本题20分)材料2为人教社7年级(上)教材“练习使用显微镜”的操作步骤,若完成该实验的满分为10分,请结合你的教学实践,参考我们讨论过的案例3的格式和评分等级,为本实验设计一份实作评价检核表。

三、教材分析(本题20分)材料3为高中生物现行教材《基因的分离定律》部分的内容,试分析:1、本部分内容教学的重要性。

2、根据生物新课标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结合教材关于教学目标表述的要求,分析本部分应达到的教学目的。

3、本部分教学的重点、难点。

四、教学评价(本题40分)就你所上的一节最成功的生物课或你本次学习观摩的生物教学示范课,举例说明:1、你(或上示范课的教师)的哪些教学设计最能体现新课标的某一课程理念,怎么体现的?2、结合教材中十大基本教学技能的学习,你认为在这节课中,哪一种教学技能使用得最好?简析你的看法。

3、简述教育心理学上两大体系学习理论之中任一理论的实质含义,说明其在本节课中的应用。

4、一节好的生物课应该突出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这一特点,试析自然科学四个维度理论在本节课中的体现。

材料1新陈代谢的概念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它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方面。

物质代谢是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的交换和生物体内物质的转变过程。

能量代谢是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能量的交换和生物体内能量的转变过程。

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既有同化作用,又有异化作用。

同化作用(又叫做合成代谢)是指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变化过程。

异化作用(又叫做分解代谢)是指生物体能够把自身的一部分组成物质加以分解,释放其中的能量,并且把分解的终产物排出体外的变化过程。

新陈代谢中的同化作用、异化作用、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表解来概括: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同化作用的组成物质储存能量物质代谢新陈代谢分解自身的一部分组成物质,把分解的终产物能量代谢排出体外异化作用释放能量材料2练习使用显微镜目的要求1.练习使用显微镜,学会规范的操作方法。

2.能够独立操作显微镜。

3.能够将标本移动到视野中央,并看到清晰的图像。

材料用具显微镜,写有“上”字的玻片,动、植物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

方法步骤一、取镜和安放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距边沿7厘米左右处,略偏左。

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二、对光3、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距离)。

4、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一只眼注视目镜内,另一只眼睁开。

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

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三、观察5、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6、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

7、一只眼向目镜内部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8、练习将所观察的标本移到视野中央,先移动一下标本,看物像朝那个方向移动。

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注意事项实验完毕,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

如需擦拭目镜和物镜,请用擦镜纸。

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

最后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里,送回原处。

说明:本套题的教学用书为刘恩山等主编的《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考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绘制概念图(本题20分)1、选用了突出本部分教学内容的10 个或10个以上的重要概念(如:细胞、新陈代谢、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同化作用、异化作用、能量交换、能量转变、终产物、营养物质、自身组成物质等)。

(5分)2、各概念间层级逻辑关系清楚(5分),无科学性错误(5分)。

3、符合绘制规范的基本要求。

(即一个概念在图中只出现一次、两概念及连接此二概念的词必须能表一个完整的观点、向上或向两侧的连线需加箭头等)(3分)。

4、绘制的概念图布局较为合理、美观。

(2分)二、设计实作评价检核表(本题20分)本题参考答案:检核项目操作行为要点检核标准A(1分)B(0.5)C(0分)一、取镜和安放1、见材料2中方法步骤一(1)符合操作要点。

仅一只手握住镜臂,未托镜座。

2、见材料2中方法步骤一(2)符合操作要点。

仅一项操作正确。

显微镜安放未按要求。

二、对光3、见材料2中方法步骤二(3)符合操作要点。

仅一项操作正确。

高、低倍物镜混淆,物镜前端与载物台距离或近或远。

4、见材料2中方法步骤二(4)符合操作要点。

仅一只眼睁开。

视野光线过亮、过暗或不均匀。

仅一只眼睁开。

未找到圆形视野。

三、观察5、见材料2中方法步骤三(5)符合操作要点未用压片夹压住玻片标本,标本也未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6、见材料2中方法步骤三(6)符合操作要点。

进行了有关操作,但镜筒的位置过低或过高。

眼睛未看物镜,物镜压坏玻片标本。

7、见材料2中方法步骤三(7)的前一项操作。

符合操作要点。

在对焦过程中,眼睛常离开目镜,粗准焦螺旋使用不当,但获得物像。

眼睛常离开目镜,粗准焦螺旋使用不当,未获得物像。

8、见材料2中方法步骤三(7)符合操作要点。

细准焦螺旋使用不当,但终获清晰物像。

使用粗、细准焦螺旋次序错乱,未能获得物像。

9、见材料2中方法步骤三(8)符合操作要点,并作反复多次练习。

按操作要求作了,但练习不够。

未完成此项操作。

四、整理10、见材料2中注意事项符合操作要点。

某个操作不当。

未擦拭显微镜,操作顺序混乱。

本题答题要求及评分标准:1、各考核步骤的确定比较合理(5分)。

2、各考核步骤间得分值的确定基本准确(5分)。

3、各项检核标准的层级清楚,可操作性较强(5分)。

4、语言表达精炼,能突出实验的基本要求(5分)。

三、教材分析(本题20分)⑴《基因的分离定律》教学的重要性:(6分,每点2分)①基因的分离定律是学习后两个遗传定律的基础。

②本部分教材涉及许多有关遗传实验和理论解释等方面的重要概念,是学习后两个遗传定律及变异的很重要的知识基础。

③通过了解孟德尔经典实验及测交实验的设计及其过程,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很有意义。

⑵《基因的分离定律》教学目标:知识教育方面(6分):①描述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②解释本部分涉及的有关概念。

③解释分离现象和验证实验,得出分离定律的实质。

举例说明分离定律在实践上的应用。

能力培养方面(3分):学生的分析、综合方面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他们能学到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

态度观念方面(2分):学生能体验到对待科学应有的正确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⑶《基因的分离定律》教学的重点、难点(3分):教学重点:即教学目的中的第②、③点(2分)。

教学难点:即教学重点(1分)。

四、教学评价(本题40分,每小题10分)1、理解新课标某一课程理念,所举教学实例比较典型(5分),能较为充分地体现这一课程理念(5分)。

2、所举教学实例有说服力(5分),能令人信服地说明由于某一教学技能的使用对完成教学任务确实起到作用(5分)。

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实质含义:重视学习的外部条件,重视环境对学习的影响,重视人的外在行为反应,认为学习的产生是外控或外铄的、被动的。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实质含义: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对事物进行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学习的发生是内发的、主动的、整体性的。

对上述两大学习理论的精神实质的理解正确(5分),举例恰当(5分)。

4、自然科学的四个维度包括: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科学是一系列的思维方式,科学是套探究的方法,科学要与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中学生物学教学应该适当均衡这四个维度,而不应该只强调知识这一维度(5分)。

所举教学实例能较充分地体现任课教师在这方面所作的教学改革(5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