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3课明清思想家谢扶沟高中谢献华
第3课明清思想家谢扶沟高中谢献华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D。明末清初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思想界出现了黄宗羲等为代表的鼓吹早期 民主,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家,给后世 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2011年全国新课标文综)黄宗羲在《明夷待访 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 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 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 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 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6.(原创)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中国思想界, “以复古开新的模式完成了集古代思想之大成”。 所谓“复古开新”,主要体现在( )
①先秦民本观念复兴 ②工商皆本思想提出
③君主专制受到批判 ④经世致用思潮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朱熹的思想强调尊重人的自然欲求,主张男女平 等,体现了民本的思想,体现复古思想,①正确,③则体 现了一种开新的思想。②④则在强调古代思想精华的同时, 强调新的思想,属于“复古开新”。所以①②③④均符合 “复古开新”的思想,故选D。
主要思想
社会根源
(1)政治上:反对 君主专制独裁,提倡 (2)资本主义萌 “人民为主”。 芽产生并缓慢发 (2)经济上:重视 展 手工业和商业,强调 (3)理学走向极 “经世致用”。 端,王阳明心学 (3)思想上:批判 体系 继承传统儒学,构筑 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 想体系。
(1)君主专制空 前强化
李贽的思想主张: (1)认为“理”存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2)指出儒家经典不是万世至论,反对以 孔子的是非标准作为判断是非的依据。 (3)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学说,反对礼 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 (4)诗文:主张“真心”,反对摹古之风。 (5)批判封建礼教,提出男女平等的思想:
(6)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7)大胆提出“天之立君,本以为民”的民本 思想主张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解析】C。A项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与题意不符; B、D两项体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但这 种看法是为更好地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缺乏民主意识;天 下为公体现了一定的民主色彩,故选C项。
4.(2011·金华模拟)王夫之是清朝的一位思想 巨人,他猛烈抨击“孤秦”、“陋宋”。这一 思想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
考纲
课标
明清之际的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 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 儒学思想 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黄宗羲梨洲先生 顾炎武亭林先生王夫之船山先生
温陵居士、百泉居士
近几年高考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明清之 际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从命题角度上看,重点考查明清之际儒 学发展的背景条件、时代特征及其影响;从 题型上看,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涉及。 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把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 的思想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相 联系,把握他们思想所反映的时代变迁;将 明清之际的儒家与欧洲启蒙运动进行比较, 分析差异及其原因。
顾炎武(1613—1682年)著名思想家、史学家、 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 大儒。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 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俑,汉族, 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明季诸生, 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 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 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 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 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 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A.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B.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
C.抨击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私产的做法
D.提出了为君之道和治国之道 【解析】王夫之猛烈抨击“孤秦”、“陋宋” 就是抨击秦宋以及其他封建统治者以天下为私 产的做法,选择C项。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 为君也”一句肯定了国家安宁需要靠皇帝的统治, 属于儒家思想对统治者的愿望要求,“为天下之 大害者,君而已矣”认为皇帝统治的不正确对天 下造成了危害,因此要辩证的看待其思想的实质 是希望君主的开明统治。明清时期中西方之间的 交流较少,材料中没有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A项 排除;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但是没有成为主流 思想,没有达到反封建的地步,B项排除;材料中 主要针对的是君主的统治,没有勾画出社会其他 方面,因此D项不全面。
黄宗羲
(1)思想主张: ①最精彩之处——批判君主专制: a: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b:呼吁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 c:臣民平等(实质:反君主专制) ② 具体制度——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 的最高机构,而非君主。 ③ 经济思想——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 (反映:清初工商业繁荣的情况) (2)影响:①是明朝末年传统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 的具体反映;②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 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解析】本题考查李贽的思想主张,意在考查考生准 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材料看,儒学 一直是少数士大夫垄断,而李贽则认为普通百姓占据 了人口的大多数,一种思想学说要为大多数人服务, 被大多数人所拥有,这既是对儒学被少数人垄断的批 判,也是对儒学的发扬光大。
(2011年北京文综)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 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主要原因是该书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4.(2011年中山测试)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思想的阐述,有误的是 ( )
A.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我国的早期儒学 【解析】D。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明 B.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开始定于一尊 末清初的思想家仍然属于地主阶级,他们只是因 C.两宋时期产生的理学实现了儒学的更新 为所处的时代,当时政治上封建制度已经渐趋衰 D.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们是中国传统思想文 落,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当时的中国士大夫们发 化的背叛者 出了限制君权的最强音,但他们的思想并没有形 成一股社会潮流,也没有引发激烈的社会变革, 所以他们并不是封建社会的背叛者,对于他们提 出的民主思想主张,也没有为当时的统治者所用, 仅为一家之言,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
考点3
顾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张
材料一: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 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 亡国:改朝换代,统治者 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 政权的变更。 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 亡天下:民族、文化的沦 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 亡,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命运。 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焉耳矣。
黄宗羲(1610—1695年)明末清初经学 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 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 长子。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 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 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 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 先生。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 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 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 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 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 “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 启蒙之父”之誉。
考点1、对儒家正统思想的批判
李贽
李贽(1527~1602)明代官员、思想家、禅师、文学家, 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 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 一年举人,不应会试。历共城知县、国子监博士,万历中 为姚安知府。旋弃官,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杂 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死。李 贽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 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 自居,对封建的男尊女 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 “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文学方面李贽提出“童心 说”,主张创作要“绝假还真”抒发己见。李贽旗帜鲜明 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诗文写作主张“真 心”,反对当时风行的“摹古”文风,对晚明文学产生了 重要影响。
下列观点,体现了明末清初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的有 A.“天下为主,君为客” 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解析】A。A 项“天下为主,君为客”是明末清初思想
家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的主张;B项“心外无物,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心外无理”是明代心学思想集大成者王守仁的主张;C项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是南宋心学开创者陆九 渊的主张;D项是北宋理学开创者二程兄弟的思想主张。 本题体现儒家思想新发展的是A项黄宗羲的“天下为主, 君为客”,大意是,天下百姓是主人,君主为客人(后面 一句是“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君王一生 所努力做的事,都应该是为了天下百姓),反映黄宗羲对 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 之大害(对儒家思想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结合时代特色)。
——顾炎武《日知录》卷一三《正始》
结合材料,如何理解亡国与亡 天下?
顾炎武—亭林先生
顾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张:
①批判君主专制、官僚士大夫的腐败。 ② 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原始的主权在民思想) ③表达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④ 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三人中最注重实学):
“以天下之权,寄 天下之人。”
抨击“孤 秦”“陋宋” (三个方面)
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明夷待访录》 《日知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 《船山遗书》
清初经世致用之学的推动者
评价
是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反映,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
2011·天津卷)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 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 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 说”。这说明李贽( )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