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市文化资源调查报告摘要:武夷山拥有“碧水丹山”、“奇秀甲天下”的自然风景区和世界同一纬度不可多得的自然保护区。
还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中原文化入闽的走廊,素有“道南理窟”、“理学名邦”等雅称。
1999年,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批准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字:武夷山文化遗迹宗教历史名人民俗饮食一、历史遗迹与人文景观武夷山是一处被保存了12个多世纪的景观,其境内文化遗产众多,地下地上的不可移动文物有一千多处,新石器时代和商周青铜时代的城址、居址、墓葬、窑址等都很有典型代表性,地面遗存的各类古建筑也是自具特色。
其文化遗产主要如下:(一)古越闽文化与其遗迹闽越是族称,系我国古代南方百越族群的一支;闽越也是国名,通常指西汉初年中央王朝在秦闽中故地对先秦延续下来的闽越政权正式册封的异姓诸侯国,历92年(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10年)。
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逐步形成了国内外绝无仅有的偏居中国一隅的"古闽族"文化和其后的"闽越族"文化,绵延2000多年之久,留下众多的文化遗存。
反映这一时期文化特征的主要有"架壑船棺"、"虹桥板"以及占地48万m2的汉代闽越王城遗址。
1."架壑船棺"、"虹桥板"在武夷山东部绝壁岩洞中的架壑船棺、虹桥板是古先民丧葬遗存,距今3000多年。
棺中的棉布残片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棉纺织品实物。
武夷架壑船棺是现今国内发现年代最久远、形制最古朴的悬棺。
因而,武夷山被考古学家认为是悬棺葬俗的发祥地,其实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和已消逝的古闽族文化的极为珍贵资料。
2.汉代闽越王城遗址汉代闽越王城遗址占地48万m2,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研究价值。
它是中国长江以南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汉代古城址,在创建选址、建筑手法和风格上独具一格,是中国古代南方城市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中国和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现已发掘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有许多位居全国同类文物的前列,如全国最大的花纹空心砖,全国最长的铁矛头,有全国最重的铁犁,有全国最重的铁门臼、户枢,有全国最早的铁鱼叉、顺形陶水管道、宫中豪华浴池;同时期仅见的铁五齿耙,它们分别代表当时先进的生产力,体现了中国文明的最高水平,为研究汉代闽越族盛衰及江南经济文化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二)博大精深的山摩崖石刻武夷山的摩崖石刻分布广泛,遍布于九曲溪两岸和山北的悬崖峭壁之上,据不完全统计多达460余方,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欣赏价值。
武夷山的摩崖石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它们不仅富含历代人政客留下的人生哲理、格言警句、山川赞词、游记文赋、楹联诗刻、以及护山卫水和惠民惩奸的官府文告刻词等,更是武夷山璀璨的理学文化、道学文化、佛学文化及其独特的茶文化的具体体现。
摩崖石刻不仅是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许多摩崖石刻为政治或文化名人所题,书法精美,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
同时,这些不同年代、不同民族文字的摩崖石刻,或富于天然之意趣,或体量巨大、气势恢弘,或为名家手笔,为秀美的自然风景增加了深厚的人文内涵。
(三)茶文化与其遗迹名山产名茶,名茶耀名山。
武夷山作为天下名山,所产之茶源远流长,以滋味醇厚,香气浓郁而驰名天下,深得世人喜爱。
早在南北朝时,武夷岩茶就以“晚甘候”之祖而闻名。
明万历年间,荷兰东印度公司以澳门收购武夷岩茶,运往西欧,此后欧洲人称中国茶为“武夷”。
武夷岩茶具有“岩骨花香”之令人神往的岩韵。
武夷岩茶品种繁多,如大红袍、肉桂茶、铁罗汉、素心兰、白鸡冠、雀舌等珍贵岩茶皆各具风韵其中以“大红袍”最为名贵,乃岩茶之王,堪称“国宝”。
武夷山优越的自然条件,加上独一无二的精湛制作工艺,令武夷岩茶赢得世人钟爱。
北宋范仲淹有歌曰: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
武夷山茶文化现存以下遗迹1.御茶园:御茶园位于武夷山九曲溪的四曲溪畔,是元、明两代官府督制贡茶的地方。
武夷茶的入贡,给武夷山的茶农带来深重的灾难。
封建统治者对茶农进行残酷的敲诈勒索最终使茶农不堪其苦,被迫逃亡,造成茶园荒芜,茶树枯萎。
到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官府不得不停办茶场。
此后,这个有着二百五十多年历史的御茶园被废弃了。
只留下一口水味清甜的通仙井。
御茶园在中国乌龙茶制作工艺变革中,做出了卓越贡献。
如今遗址尚在,并树有一碑,正面书“御茶园遗址”,以示纪念。
2.摩崖石刻极具特色的摩崖石刻中生动记录了武夷茶文化,丰富主要有:“茶洞”、“晚甘侯”、“大红袍”、“不可思议”、“不见天”、“应接不暇”、“严禁买茶短价告示”、“茶灶”、“庞公吃茶处”等。
3.宋代遇林亭窑址:遇林亭窑址,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古窑址之一。
位于武夷山景区北侧偏西,分布面积近6万平方米。
宋代古窑所制的,正是"建窑"系列的以黑釉瓷茶具为主的产品,其作为“贡御”的贡品,也成了全天下都珍视的宝物。
据出土的文物显示,当时的茶碗、茶盏产品即有不少是"兔毫"类的"上品",甚至还发现了被誉为"举世奇珍"的金银彩瓷碗的残片。
1999年12月武夷山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遇林亭窑址”就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可以说“遇林亭窑址”已是世界级的古窑址了。
4.水帘洞茶馆在水帘洞的崖壁上有“活源”两字,源于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茶馆在水帘洞之后,滴水不沾。
茶馆早先为“三贤词”(朱熹等三贤)、“三敬堂”(孔子儒教、老子道教、释迦牟尼佛教)旧址。
现为清初所建,全部木质结构,不用钉子、不施片瓦,却风雨不侵。
用一根粗大的麻绳,从崖顶端泉中饮水注入门前石池,供沏茶用。
二、宗教文化(一)道教文化武夷山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并且在武夷山三教中占主导地位。
先秦时期,原始的道家信仰和神仙传说已在武夷山盛行,如“武夷君”“十三仙”等。
随着道家信仰和神仙传说的盛行, 自秦起,历代前往武夷山修道的人士连连不断,宫观、道士活动等繁多,并荣列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武夷君”也是历代朝廷祭祀的神灵之一。
北宋时期,崇道的帝王们与神灵联系的重要枢纽,武夷君等神灵则成了帝王们求福祉吉祥、祈国泰民安的偶像。
从此,武夷山道教保持较长时期的繁盛。
清中叶,道教开始衰退,至民国间几近消失。
20世纪80年代后,道教活动有所恢复。
道教文化在武夷山的主要遗迹如下1.武夷宫武夷宫又名冲佑观,位于九曲溪一曲溪北,大王峰下。
始建于唐朝,称“天宝殿”,用以祭祀武夷君,自唐宋以来,历代朝廷、士宦赐赠的田产累计共有11000余亩,并多次被当朝帝王赐以匾额等。
武夷宫在北宋被列为当时全国的九大名观之一。
2.桃源洞桃源洞位于武夷山六曲畔内,因其环境极像陶渊明所描述“世外桃源”而得名。
洞内道观创建于唐朝,是时武夷山仙灵之说吸引大批高士来此隐居修炼。
此后桃源洞道观几经扩建,并因其特有环境,来此修炼的隐士络绎不绝。
至明朝,桃源道观已远近闻名,是中国主要道观之一。
道观经过「文革」破坏,只剩下中间一座殿堂空壳。
桃源洞道观重修面积占地约为六千多平方米,其内所建道观十分完善齐全,有道教徒开展道务和修真之殿房,也有培养道教人才和宣传道教文化之场所。
1995年桃源道观建起了世界目前最大老君岩雕。
(二)佛教文化1.天心永乐禅寺始建于唐代贞元(公元790年)年间,古称“山心庵”,是武夷山最大的佛教寺院,佛教“华胄八名山”之一。
禅寺周边古木深崖,移步见奇,涉目成趣。
天心永乐禅寺不但坐拥“千叶莲心”、“五象朝圣”之美景,而且高僧倍出,名流荟萃,屡被朝封,佛教文化积淀悠远绵长,还精制出国宝级的名茶“大红袍”,是武夷山茶文化的造就者。
名山、名寺、名僧、名流、名茶交相辉映,共同成就了这座千年古刹、华胄名山。
2.天心寺与扣冰古佛扣冰和尚,又称“辟支扣冰古佛”,唐武宗时期武夷山人,是我国古代参悟到禅学真谛的大师之一,曾被宋朝皇帝封为“灵感法威慈济普照大师”。
相传874年(唐乾符元年)藻光和尚受辟支古佛显化指点到山心庵挂单修行,这年中秋之夜,月圆天心,藻光望月而豁然启悟,感叹道:“欲会千江明月,只在天心一轮光处,何用捕形捉影于千岩万壑?以踏破芒履为耶?”这就是“天心明月”典故的由来。
后人为纪念扣冰古佛便把山心庵改名为天心寺。
3.朱熹和大慧禅师的天心问禅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熹拜访时居天心寺的道谦禅师,恰逢大慧宗杲禅师应道谦之请到天心寺说禅,适然省悟,并以诗《天心问禅》记之,盛赞大慧禅师的禅学境界和天心庵得天独厚的禅境。
”“天心问禅”使朱熹一朝启悟,为他日后创立融儒、释、道之大成的朱子学体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他所耽迷的禅宗的禅悟、华严宗的思辩,后来都被他加以儒家思想的改造,融化在自己的理学体系之中。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主流哲学和思想,朱子理学具有丰富的佛学精髓。
武夷山佛教通过朱熹的理学,进而对中国文化的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4.明成祖敕封“大红袍”和“天心永乐禅寺”明永乐年间,明成祖以寻访张三丰为名派大将胡潆踏遍名山大川寻找建文帝的踪迹。
时张三丰正归隐武夷,胡潆抵达武夷山却无果而终,却将天心寺的禅茶“大红袍”带回进贡皇上使龙颜大悦,天心禅寺禅茶遂被赐封为“大红袍”,同时敕封天心寺为“天心永乐禅寺”,扩充构体,极一方盛概。
现两块圣旨碑和两尊石龙犹保留在禅寺旧楼内,而天心禅茶“大红袍”也渐渐成为武夷岩茶的代名词,名扬天下。
(三)理学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700余年间被钦定为正统思想的理学思想在武夷山孕育、形成、发展。
朱子理学融儒、释、道之大成于一体,代表具有普遍意义的传统民族精神,影响远及东亚和欧美诸国,成为东亚文明的体现。
至今,国外还保留着日本朱子学、朝鲜朱子学等,吸引着世界上几十个国家的专家、学者致力于理学思想的研究。
三、历史名人(一)朱熹及其理学思想对闽北的影响朱熹是继孔子之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形成儒学思想文化的杰出代表------朱子理学。
武夷山与朱子理学有首不可分割的联系。
朱熹从14岁到武夷山,直到71岁去逝,在武夷山从学、著述、授徒、生活50余年。
朱子理学在这里萌芽、成熟、传播。
朱熹在武夷山创办的武夷精舍等书院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书院,培养了许多著名著名理学家,形成有影响的理学学派。
在朱熹的影响下,历代理学家纷纷以传道为已任,仅宋元间在武夷山创立书院的著名学者就有43位,使武夷山成为理学名山。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教授赞誉:"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朱熹及其门人、后人在武夷山的活动,为武夷山留下极其珍贵的文化文化遗存,如书院遗址武夷精舍、有朱熹等理学家富有哲理的题刻,“逝者发斯”、“修身为本”、“智动仁静”等、有现存朱熹撰并书字数最多的“武夷神道碑”、还有朱熹创办的社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