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卫生名词解释

环境卫生名词解释

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体内天然激素的生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效应造成严重的影响的环境化学物质。

3.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4.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5.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是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6.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受人为活动影响而形成的环境。

7.环境应答基因:在人类基因组中,某些基因对环境因素的作用会产生特定的反应,称为环境应答基因。

8.环境基因组计划(EGP):指拟系统的寻找在美国人口中与癌症、呼吸系统疾病等七大类疾病有关的十类候选基因的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计划。

该计划将推进有重要功能意义的环境应答基因的多态性研究,确定它们引起环境暴露致病危险性的差异,推进基因—环境相互作用对疾病发生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

9.人类基因组计划(HGP): 23对染色体,60亿个核苷酸排列顺序的测定,3万个与疾病有关的基因。

10.环境介质:media环境的物质构成或构成分类。

指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态而客观存在的实体,包括大气、水体、土壤(岩石)及在其内的一切生物体。

11.环境因素factor:被环境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12.健康危险度评价:HRA健康危险度评价是按一定的准则,对有害环境因素作用与特定人群的有害健康效应进行综合定性、定量评价的过程。

13.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在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迁移的过程中,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14.逆温:大气温度随着距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15.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γ):在标准大气条件下,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高度每增加100米气温下降的度数通常为0.65度。

16.污染物的迁移:指污染物发生空间位移动及其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不发生性质改变。

17.污染物的转化:物理、化学、光化学和生物学转化作用。

转变成另一种物质。

浓度降低,毒性下降。

但有时毒性增强。

18.水体污染(water pollution):污染物进入水体,超过水体自净能力,使水及水体底质的理化性质和生物特性、组成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19.自净作用:指受污染的水体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学的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水质恢复到污染前的状况。

20.氯化消毒副产物:指在氯化消毒过程中氯与水中的有机物反应所产生过的卤化氢类化合物。

21.余氯(residual chlorine):为保证消毒效果,加氯量必须超过水的需氯量,使在氧化水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后还能剩余一些有效氯,称为余氯。

22.有效氯:含氯化合物中氯的化合价大于-1,且具有杀菌能力的有效成分。

23.需氯量:用氯消毒时,杀灭细菌、氧化水中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及某些氯化反应所消耗的氯量。

24.消毒(disinfection):是指杀灭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25.土壤的孔隙度(soil porosity):在自然状态下,单位容积土壤中孔隙容积所占的百分率。

影响土壤的容水量(孔隙越小,容水量越大)、渗水性(孔隙越大,渗水越快)、毛细管作用(孔隙越小毛细管作用越大)。

26.土壤背景值(background level):是指该地区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天然土壤中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

27.土壤环境容量(soil environmental capacity):又称土壤负载容量,是一定土壤环境单元在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保证农产品的生物学产量与质量,在不使环境系统高系统污染的前提下,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8.腐殖质(humus):即进入土壤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死亡残体经分解转化形成的物质,是土壤特有的有机物质,约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85%—90%。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指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并可借助大气、水、生物体等环境介质进行远距离迁移,通过食物链富集,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

具有持久性、
蓄积性、迁移性和高毒性的特征。

29.固体废物(solid waste):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30.土壤污染概念: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排出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中,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畜健康的现象。

31.半减期:污染物浓度减少50%所需的时间。

32.残留期:污染物浓度减少75%—100%所需的时间。

33.危险废物: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征的废物,即具有急性毒性、腐蚀性、反应性、易燃性、浸出毒性等一种及一种以上危害特征的废物。

34.Hunter-Russel综合征:水俣病患者所表现出的末梢神经感觉减退、向心性视野缩小、共济运动失调、听力障碍和语言障碍等典型症状。

35.痛痛病(ital-ital disease):是发生在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部分镉污染地区的一种严重的环境污染性疾病,由于镉在体内大量蓄积而引起慢性中毒,以全身剧烈疼痛为主要症状而得名。

36.居室进深:指开设窗户的外墙内表面至对面墙壁内表面的距离。

与室内日照、采光和换气有关。

37.室深系数:居室进深与地板至窗上缘高度之比称室深系数。

38.投射角:是指室内工作点与采光口上缘的连线和水平线所成的夹角。

投射角不应小于27度。

39.开角:是室内工作点与对侧室外遮光物上端的连线和工作点与采光口上缘连线之间的夹角。

不应小于4度。

40.采光系数(daylight factor):是指室内工作水平面上(或距窗1m处)散射光照度与室外相同时间的空旷无遮光物地方接受整个天空散射光(全阴天,见不到太阳,但不是雾天)的水平面上照度的百分比(%)。

41.有效温度(ET):指在不同温度、湿度和风速的综合作用下,人体产生的冷热感觉指标。

有效温度是根据受试者计入各种不同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的室内环境后立即产生的温热感而制定的。

42.校正有效温度(CET):在有效温度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热辐射对机体的影响,将气温(干球温度)改用黑球温度所得的有效温度。

43.城乡规划:指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村庄和集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村庄和集镇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乡土地,协调城乡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44.人居环境:包括城市、集镇和村庄,是人类聚居、生活的环境,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居环境建设的目标:充分运用规划手段,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宜人的居住环境,达到生态环境的满足和人文环境的满足。

45.环境质量:是以人为中心的各种环境要素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

是以健康为准绳的环境各要素的优劣程度。

既是环境的总体质量,也是体现在各环境要素中的质量。

46.环境质量评价:是从环境卫生学角度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客观的定性和定量调查分析、描述、评价和预测。

47.环境影响评价(EIA):是环境质量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并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48.环境健康影响评价(EHIA):是预测、分析和评估由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质量变化而带来的人群健康影响及其安全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