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爱玲小说语言探讨

张爱玲小说语言探讨

张爱玲小说语言探讨——以《半生缘》为例
程友东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天津300072)
摘要:张爱玲作为20世纪最具传奇色彩的作家饱受关注。

本文即以《半生缘》为例,从比喻手法的运用、颜色词语的精选和标点符号的妙用三个方面探讨了张爱玲小说语言的独特之处。

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张爱玲的语言风格。

关键词:张爱玲比喻颜色标点符号
张爱玲成名于20世纪20年代,在同世纪40年代便大红大紫。

然而,在学术界,学者们对于这位才女的真正重视却是自旅居海外的夏志清开始,而后港台旅美作家更是将张爱玲摆上了与鲁迅、巴金、矛盾等现代名家“等高”的位置上。

[1]目前学术界在张爱玲的语言和文字方向研究的较为深入,有人统计,仅在中国期刊网上,采用“摘要张爱玲,摘要语言”的方法就可以检索出80篇张爱玲语言学分析文章,60篇语言学和文学相结合文章。

[2]而在这些语言文字相关的文章中,探讨最多的还是张爱玲年轻时发表的小说结集《传奇》,而对于其后作品的关注度较小。

笔者认为,同属张爱玲经典之作的《半生缘》也同样彰显着张爱玲的文字语言特色。

对于张爱玲后期语言文字的研究对于彻底了解张爱玲人生思想,体会张爱玲的其他作品都有着重大意义。

本文将从《半生缘》中的比喻手法、颜色词语和标点符号来进一步论证张氏小说的魅力。

1、奇特运用比喻
张爱玲小说中的比喻运用的非常精妙,学术界有人专门探讨其小说中比喻中的隐喻,[2]有人专门研究其所用比喻的喻体选择,[3]也有人对于张氏小说中的比喻的现代性特征做过分析。

[4]在《半生缘》中,张爱玲运用的比喻不及她在《传奇》集中作品里运用的多,但是从运用的效果来看,丝毫不逊于其他作品。

《半生缘》中比喻非常奇特,而且在文章中有着丰富人物形象,展现人物内心的作用。

现举例如下:
(1)她(曼桢)在户内也围着一条红蓝格子的小围巾,衬着深蓝色罩袍─蓝布罩袍已经洗得绒兜兜地泛了灰白,那颜色倒有一种温雅的感觉,像一种线装书的暗蓝色的封面。

将曼桢的蓝布罩袍比喻成线装书的暗蓝色的封面,可以说比喻的十分奇特。

但是考虑到这是从沈世钧的角度来看待曼桢,见到自己有感觉的女孩子自然是想到了所钟爱的书。

作为一个中国传统家庭成长下的年轻知识分子,沈世钧的这种想法是非常符合其身份的。

而从曼桢的角度看,穿着温雅,既表现了她的温柔可爱,又暗示着其家庭的拮据。

此处就很含蓄地表现了世钧对于曼桢的暗恋之情。

(2)火油炉子烧的久了,火焰渐渐变成美丽的蓝色,蓝汪汪的火,蓝的像水一样。

本句将火比作水——这两者本质上完全不同且对立的事物,让人初读会觉得很诧异。

但是,联系到小说上下文,世钧和曼桢现在正处在爱恋之中,爱恋如火,柔情似水。

正是这瑰丽的
比喻,精妙的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快乐感和幸福感。

(3)曼桢两只手揿在窗台上,只觉得那窗台一阵阵波动着,也不知道那坚固的木头怎么会变成像波浪似的,捏都捏不住。

将窗台木头比作波浪,固定的与起伏的,现实的与虚幻的,深刻地揭示了曼桢内心的挣扎与震惊。

她没有料到苦等了那么多年的世钧竟然与别人结婚了。

从能把握的木头到无法自主的波浪,这也展示了曼桢对于人生命运把握不定的感受。

从这三个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张爱玲在《半生缘》中所用的比喻非常奇特,但是却是非常符合人物身份,能及时揭露人物内心,表现人物对于爱情,对于未来,对于生命的切身感受。

一个个精美的比喻句像一颗颗美丽的珍珠,散落在文中,更是增加了文章的语言文字魅力。

2、精选颜色词语
人生有多少情怀与困惑,留下来的却是那片段的记忆与色彩。

然而“要个没有回忆的颜色,回忆总有点悲哀”。

【5】张爱玲笔下的世界是华美的,她善于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将生活的颜色尽情的描绘在自己的小说中。

张爱玲的颜色选取的十分精巧,能在不露声色中表现人物性格,渲染环境气氛,暗示人物命运。

现举例如下:
(1)(翠芝)穿着件翠兰竹布袍子,袍叉里微微露出里面的杏黄银华旗袍。

她穿着这样一件蓝布罩袍来赴宴,大家看在眼里都觉得有些诧异。

这是《半生缘》中翠芝的第一次亮相。

穿着旗袍,表现了翠芝作为大家闺秀的端庄典雅;颜色是杏黄银华,展现了少女的青春与活力。

而在这样一件高贵的旗袍外面,翠芝却是穿了一件稍显不正式的蓝布罩袍,表现了翠芝大家闺秀的羞涩与矜持,她内心中不喜欢沈世钧,故而不愿意盛装出席为撮合她和世钧的晚宴。

这出人意料的蓝色,暗示着翠芝有着很强的逆反心理,为后文的翠芝悔婚和离家出走情节埋下了伏笔。

(2)她(曼璐)穿着一件黑色的长旗袍,袍叉里露出水钻镶边的黑绸长裤,踏在那藕灰丝绒大地毯上面,悄无声息地走过来。

曼璐的衣服全是黑色,虽然是长旗袍和黑绸长裤,但是不但没有显得高贵典雅,反而显得阴沉冷酷。

曼璐在此时已经完全表现出了毫无人性,已经沦为一个为了追求私欲和报复心理的快感、置姐妹亲情于不顾的姐姐形象。

而在此处,黑色不仅是曼璐的衣着颜色,也象征着曼璐将曼桢和世钧的爱情送向终结。

巧妙的人物服饰的描写,既是时代背景下的身份印证,又是命运纠结中的悲剧意象。

[6]而附着在服饰上的颜色更是处处彰显着张爱玲的才情。

3.妙用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是书面上用于标明句读和语气的符号。

在《半生缘》中,破折号“——”和省略号“……”的运用十分巧妙,既能够言无尽之意,又方便说不便之言,而且在表现人物的惊叹、恐惧、惊喜等多种复杂情感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一本爱情悲剧小说,文中很多的情感都是通过这些标点符号展现出来的,让故事显得更加真实,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

现举例如下:
(1)世钧道:“真的。

不过我现在又想,也许我总有点好处,不然你怎么……对我好呢?”
由于沈世钧的性格中有着懦弱的基因,他不敢直接挑明曼桢和他之间的恋情,即使在最后鼓足了勇气,但仍然是含蓄的停顿了一下,才敢说出“对我好呢”。

人物内心的表白前挣扎与恐惧在短短的省略号中表现无遗。

(2)他(叔惠父亲)说道:“叔惠那小子——就是一张嘴!他哪儿配得上人家!”
此处转折号起了解释说明的作用,由于是叔惠父亲,所以评论其自己儿子也就毫不掩饰,
直截了当地指出了叔惠的不足。

而且人物在说话的时候,转折号给人以短暂停顿的感觉,张爱玲尽量模拟了真实生活中说话语顿的情形,让人更觉真实。

(3)他惟有喃喃地安慰着她:“你不要这样想。

不管你怎么样,反正我对你总是……翠芝,真的,你放心。

你不要这样。

你不要哭。

……喂,翠芝。


世钧此时和翠芝已经结为连理,在新婚当夜翠芝哭诉到婚姻的草率性时,沈世钧如此安慰翠芝。

在第一个省略号中,世钧本想表达自己对于翠芝是充满真情的,可是他却是知道这种安慰将是自我欺骗,故而欲言又止,内心的复杂煎熬呼之欲出。

而后,第二个省略号是世钧下定决心将翠芝从悲伤中唤醒,更显得有些像是将自己从迷茫中唤醒,使自己对于曼桢的爱情幻想破灭,从而开始新的生活。

两个省略号,体现着世钧心中情感的一波三折,可谓是引人入胜。

文中的对话中时常出现的标点符号可以说是极具艺术表现力的,在丰富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特点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

本篇小说的悲剧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体现在人物性格的缺陷上的,不同的缺陷将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情感纠葛。

这些标点很细微地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情感体验和情感纠葛,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

沈世钧的懦弱性格让他仅仅与曼桢只有“半生缘”,这是从小说开头就注定的悲剧。

《半生缘》的悲剧可以说是时代的悲剧,人物总是时代当中的人,总会被他们所处的时代所束缚住。

每一个喜欢《半生缘》的读者在读完之后都会掩卷长叹,为人物的性格悲剧,为时代的悲剧而感慨。

从以上比喻手法、颜色词语、标点符号这三点,我们简单评析了张氏小说的独特风格。

正是这些独特的语言和文字运用,才使得《半生缘》这部作品有着感人至深的力量,才使得张爱玲能跻身大家之流。

参考文献
[1]郝友.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2]林莺.张爱玲文学语言中的隐喻[D].上海:复旦大学,2010
[3]胡孜娴.张爱玲小说中的比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4]张小平.张爱玲小说比喻手法的现代性特征[J].语文研究,2002,(2)
[5]林莺.《小团圆》颜色语言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0,(1)
[6]王璟.半生缘中服饰描写的功用[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2013,(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