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双慧眼透视真实的孔子------《高山仰止》教学设计柴桥中学徐姣琴【教学目标】1、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2、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3、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4、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文化内涵】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2、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教学步骤:一、导入感知上面一章我们了解感受了一个教育家的伟大。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高山仰止》。
从题目“高山仰止”导入,问其意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止”是语助词。
明确: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问:这里讲的是谁的高尚品德,令人仰慕呢?——孔子。
问:那孔子有怎样高尚的品德呢?学生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集中在本文的哪几则?——(最后三则)颜渊对孔子 9.11 ; 子贡对孔子 19.23 19.241、颜渊眼中的孔子。
9·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颜渊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比喻老师学问说成是高深难测、无所不在,高不可攀。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是说老师之教高明,“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是说自己之学勉力。
好学的颜回谈学习。
主要感叹老师之道的高深莫测,难以追随。
仰之弥高四句,感叹孔子的道极其高深。
夫子循循然至约我以礼,赞叹孔子传道有方。
欲罢不能至末由也已,颜子为自己修道的情形而感叹。
仰钻都是比方之词。
譬如仰望高处,愈望愈高,望不到极处。
又如钻凿一物,愈钻愈坚,此喻往深处说,深不可测。
瞻之在眼前,忽焉在其后。
前后左右,无不是道。
颜子从孔子学道,发现道是如此高深,而又无处不在。
何晏注:“弥高弥坚,言不可穷尽。
在前在后,言恍惚不可为形象。
”如此无形无尽的道不是孔子独具,而是人心本有,也就是中庸所讲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不可须臾离。
所以颜子所学,是从孔子学其本有之道。
是颜回对孔子师道崇高的咏叹。
孔子的学问到底有多深,人格到底有多么伟大,无法估计。
颜回用形象的语言表明了自己无限敬仰之情。
颜回对孔子的道德学问的赞美。
颜回的这番话是他二十多年追随孔子的切身感受和经验总结。
讲了三个问题:孔子道德崇高,学习精深,难于企及:教学方式方法独特可取,博文约礼,使人精进不舍;自已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中,虽欲依从,又因学问高深无边而有不可企及之叹。
只有理解孔子学问道德的人,才知孔子学问道德的博大精深;才会对孔子有如此真挚的感情。
颜回不仅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而且是孔子的真正知音。
2、子贡眼中的孔子。
子贡即端木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比孔子小三十一岁,卫国人。
口才很好,雄辩滔滔,又能料事。
曾担任鲁国或卫国之相,最善于搞外交活动,曾在齐、吴、越、晋诸国间游说,使吴国攻齐,从而保全了鲁国。
子贡很善经商,家境非常富有,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富商。
孔子器重他仅次于颜回,称他为“琏瑚之器”。
(盛祭品的容器,很贵重)子贡话说得好,官当得好,生意也做得好,用现代人的标准来看,是一个地道的成功人士。
人们常用是否“入门”来形容学习的深浅程度。
未入门的人是“门外汉”,根本还是外行,因为他并不知道门内是些什么,有些什么珍贵的东西。
另一种说法是,没入门时,在外面看一座房子常简单,一眼观尽。
但当你入得门去时,才会发现里面非常复杂,亭台楼阁,奇花异草,东西房屋,南北厅堂。
所以,越入门越觉得深,越入门越觉得自己原先的了解太浅薄。
这是一般人的经验。
子贡在这里也正是用这种一般人的经验来说明问题的。
当他听到别人赞美他比老师孔子更贤时,不是沾沾自喜,而是实事求是地加以辩驳。
用他的比喻来说,自己好比是一堵齐肩高的围墙,人们要认识自己很简单,门都不需要进,只需在外面把头一伸,内部的一切都在眼中了,包括“室家”(夫妻住的寝室)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没有什么遗漏。
而老师孔子就不同了,如果还是用围墙来作比喻,他那围墙就非常之高,假使你找不到门进到里面去,里面的一切,包括宗庙的华美,房屋的多种多样,你根本就不知道。
正因为你连门都找不到,入不了门,不知道里面的深浅,所以你才会认为没有什么。
子贡的意思很清楚:叔孙武叔之所以说我比老师还贤,是因为他只能见到我这个矮围墙里面的东西,而老师的围墙里面到底有些什么,由于他连门都没有入,所以根本就不知道。
这就叫深者见深,浅者见浅。
我固然很浅,那只能见浅的人本身不也很浅吗?所以,他说出孔子不如我的话来,也是可以理解的嘛。
这就是子贡,雄辩而明事理,不自我标榜而是维护老师的声誉。
不过,给我们的最大启发,还是浅者见浅,深者见深的道理。
所以,当你尚未进入某一个门时,切勿乱发滥言,妄加评议,以免贻笑大方,暴露出自身的浅薄来。
19·23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得其门者或寡矣。
夫子之云,不亦宜乎!”1、因为子贡的这段话,后代将“师门”又称为:门墙2、子贡擅长辞令,曾有“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游说列国,保全鲁国之时,摧毁了齐国,又灭掉了吴国。
使晋国强大又成就越国称霸)”之功,在维护老师的形象上,他是不遗余力的,请你结合本章内容谈谈子贡的说话艺术。
——子贡对老师相当尊敬,不容忍别人对老师的诋毁,他把老师的学问比做“数仞之墙”若不得其门而入,就见不了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巧妙地以宫墙作比,指出他不得其门而入,对孔子根本不了解,结尾用反语,表面平和,实为坚决。
室家、宗庙(百官)都喻指学问修养。
“室家之好”,在墙外能见,说明学问修养尚浅;“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墙高而不得见,说明学问修养之精深。
“不亦宜乎?”看起来是肯定,实则否定,巧妙批评叔孙武叔的浅薄和妄言。
子贡是否有点不识好歹?说他比老师还厉害,他却不买账。
——叔孙武叔借提高子贡而贬低孔子,子贡清楚地认识到他的用心。
19·24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可见老师在弟子心中的地位之崇高。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批评了中伤者的不自量力,语颇犀利。
以上两章,都是子贡回答别人贬低孔子的问话。
在他的心目中,他的老师道德高尚,内在华美,好比太阳月亮,无人可以超越。
可见子贡对孔子十分敬重,热爱、崇拜。
小结:子贡特别尊敬老师,孔子死后,子贡守墓六年,师生之情胜过父子。
子贡处处维护老师的名誉。
有人说,孔子的荣誉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子贡的传播。
屏显资料:子贡尊孔圣道之显,多由子贡;圣道之传,多由曾子。
子贡之功在当时;曾子之功在后世。
——【清】崔述过渡:那么,孔子是否真如日月般的遥不可及、高不可攀呢?我们今天就来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
我们来看前面部分,在前面部分提到了哪些弟子?——学生有六:闵子骞、子路、冉有、颜渊、伯牛、子游。
这几个人不同凡响,是孔门十哲中的六个。
我们同学最喜欢哪个学生?(学生可能回答子路)那就来看看孔子与子路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为人?闵子侍侧,訚訚如也。
子路,行行如也。
冉有、子贡,侃侃如也。
子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1.13)评点:訚訚,和颜悦色的样子;行行,刚强的样子;侃侃,说话理直气壮的样子。
诸子风骨毕现。
一则以乐,一则以忧。
乐见诸子风骨,忧见子路好勇。
乐,爱也;忧,爱复深也。
夫子对弟子之爱,已臻关心终身的地步,深矣!(亦见知人)古语说:“峣峣者易缺。
”太洁白了容易受到玷污,太高峻了容易缺损,大刚强了,则容易夭折。
孔子知人论事,具有先见之明。
后来的事实证明,子路的确不幸被孔子所言中,死于卫国的内乱之中。
据《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俚的家臣,卫国发生内乱,子路本在城外,但他抱着“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信念,身入危城,与暴徒血战而死。
据说孔子听到卫国内乱,曾伤心地说:“子路要丧命了!”不久,果然传来了子路壮烈牺牲的消息。
一个人的性格和气质决定行动,刚强者往往不会委白求全,所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
孔子深知子路的性格刚强易折,所以对他发生了叹惋。
孔子对他的学生真是了如指掌啊!提问:孔子很高兴很满意,却又为何说子路“不得其死然”?答案:子路这个人勇武过人,尽管他非常刚强。
孔子一方面为他的这些学生各有特长而高兴,但又担心子路,惟恐他不会有好的结果。
体现孔子对学生无限关爱、牵挂和担心。
因为子路非常刚强,但有勇无谋。
孔子惟恐他不会有好的结果,话里是老师深深的忧虑和牵挂。
(前542—前480)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作季路),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子路死,孔子不食肉酱《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卫国发生内乱,子路和子羔均在卫国做官,子路本在外,听说后立即赶回,遇见子羔正在出城,子羔对他说:“出公去矣,而城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害。
”而子路却说:“食其食者不避其难。
”于是入城,在厮杀之中,敌人击断了子路系在脖子上的帽带,子路说:“君子死而冠不免。
”子路于是被乱兵剁为肉酱。
孔子听说后非常悲伤,尽管他曾屡次训斥这个有股野性的弟子。
子路死后,孔子把别人送给自己的肉酱倒掉了,说:“吾何忍食此!”不久,孔子也去世了。
周仲由。
字子路。
家贫。
尝食黍薯之食。
为亲负米百里之外。
亲殁。
南游于楚。
从车百乘。
积粟万钟。
累褥而坐。
列鼎而食。
乃叹曰。
虽欲食黍薯之食。
为亲负百里之外。
不可得也。
(译文:周朝春秋时的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
早年家里很穷,一家人曾经把野菜当作主食来糊口度日。
为了奉养双亲,他还经常赶到百里之外,买了粮米来亲自背着走回来。
后来,双亲相继去世,他南游到了楚国,做了大官,平时随从的车骑就有一百辆,还囤积了上万钟的粟米,居室内坐的地方垫着舒服的厚褥子,吃饭的时候可以摆出许多大鼎,里面装满煮好的精美的食物。
尽管生活优裕了,子路却经常叹息道:“现在虽然想把野菜当作主食,想为双亲去背米,却再也办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