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清照与张爱玲的女性意识

李清照与张爱玲的女性意识

李清照与张爱玲的女性意识摘要李清照与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位优秀的女作家,她们都是注重内心感受,执著地把个人体验、直感向着作品投入的作家。

她们以自己的生命体验,对女性的命运和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当文学回归家园,人们展开属于文学自身的思考的时候,李清照与张爱玲这两位曾被时代尘埃掩盖的作家的作品,又重新唤起了读者的兴趣,一时成为海内外研究者研究的热点。

两人都因为政治和个人遭际的变化使两人的女性意识截然不同,变故发生后,李清照能够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使她后期词有了更深的意蕴; 而张爱玲则置国家于不顾,丧失了一位作家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后期的创作几乎毫无社会价值可言。

本文对两位女作家的女性意识进行了具体的研究。

关键词:张爱玲;李清照;女性意识目录摘要 (1)一、引言 (3)二、李清照的女性意识 (3)(一)李清照的生活经历 (3)(二)李清照女性意识形成的原因 (4)(三)女性意识在李清照词作中的体现 (5)三、张爱玲的女性意识 (8)(一)张爱玲的作品背景 (8)(二)张爱玲女性意识形成的原因 (8)(三)张爱玲女性意识的表现与特征概述 (9)四、结语 (10)参考文献: (11)一、引言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

出身名门的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特别是在词的创作上修养甚高,其词如出水芙蓉,自然可爱。

她在灿若繁星的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

多才多艺的李清照因其修养、才华及独特的个性气质,其词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淑女情怀。

“淑女”一词,最早出于《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淑女”指善良、美好、有修养的女子。

李清照的淑女情怀与这种古代传统女子的淑女情怀既有相同之处,又颇有区别。

作为一名封建时代的女性,她也具有善良、柔美的一面;作为一名修养、性情不俗的文化女性,她又多了一种一般人所没有的文化特质,如喜欢寄情山水、雅好文艺、关心国家大事等。

四十年代登上文坛的女作家张爱玲,也对女性悲剧命运进行了深刻理性的剖析。

她从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开始,就从未停止过对女性悲剧的叙述和思考。

通过对旧文化背景下女性绝望苍凉的不幸命运以及殖民文化背景下尴尬失落的生存状态的书写,她对女性悲剧命运有个自己独特的认识。

她的小说超越了对女性世界的平面描写,她善于通过对爱情、婚姻、家庭、社会环境的剖析,揭示女性如何质变成自私、冷酷、变态乃至异化的悲剧性格,冷静地探索女性悲剧的内在原因,在此基础上最终完成对男权宗法制度的控诉。

笔者经过长期对张爱玲小说及其研究的关注,试图通过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从张爱玲看文学革命:首先对张爱玲作品对女性神话的消解对女性情欲的展示揭示了女性意识的内省倾向,和传统女性世界形成强烈对比;第二,从女性的异化和反抗以及对女奴性的批判和揭露反映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第三,张爱玲的创作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探究女性生存的价值,并试图唤起女性自我解放和自我独立意识。

二、李清照的女性意识(一)李清照的生活经历李清照作为女性所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和与众不同的女性意识与她的生活经历、所处的环境氛围是分不开的。

李清照(1084-1155) 出生于北宋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大明湖旁一个书香之家,自幼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学熏陶。

她的父亲李格非是个博学多才而又耿介不阿的官员,在文章、历史、佛学、文学理论等方面皆有深厚造诣,是北宋著名的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其母亲是名门之后,很有文学修养。

其父在山东享有盛名。

古代山东属齐鲁,山东的曲阜,为春秋时孔子的家乡;山东的邹县,为战国时孟子的家乡。

因此,齐鲁大地是儒学文化的发祥地。

这里文化荟萃,人杰地灵。

除了文化环境、家庭环境外,自然环境对李清照也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济南山容水意,风光秀丽,对她的品性与情操,无疑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此外,李清照还随父亲到过汴京与洛阳,京城的古都繁华、园林胜景、人文氛围,李清照耳濡目染,自有一番独特的感悟与体验。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十八岁的李清照与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李、赵二人情趣相投,婚后生活和谐。

二人节衣缩食,共同收集金石古玩、校勘题签,以读书为娱乐。

夫妻诗词酬答,你唱我和,堪称神仙眷侣。

李清照夫妇相守的美满生活过了十年。

正当夫妻两人倾心致力于学术事业时,一场深重的民族灾难自天而降。

1126 年,金人大举入侵,直犯京师。

此时,赵明诚应召赴任。

不幸中途受暑,身患疟疾,又误服药物,抛下爱妻,独赴黄泉。

从此李清照孤身一人开始了举目无亲,四处漂泊的生活。

此时的她,身患重病,又携带大批文物,辗转各地,历尽万般艰辛。

后来,她定居于临安(即杭州)。

李清照于绍兴二年(她49 岁)改嫁张汝舟。

婚后便发现“以桑榆之晚节,配兹蛆侩之下才”(李清照《投翰林学士綦击礼启》)的错误,毅然检举张汝舟“妄增举数入官”,与之离异。

清照再嫁到离异,为时不过百日。

李清照从早年的天真烂漫、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到晚年饱经忧患,备尝艰辛,人生发生了一个彻底的变化。

这种变化伴随着阅历的增加,伴随着国仇家恨,更加多的是伴随着自己晚年的孤独,注定了李清照的性格和思想的与众不同。

(二)李清照女性意识形成的原因李清照词作中女性意识的形成并非偶然,这与她所处的社会背景、其家庭环境和个人因素都有关系。

1、社会背景宋代是我国封建正统思想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宋朝理学家奉行禁欲主义更是严重禁锢着人们、尤其是女性的道德思想;然而北宋又是我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最为发达的朝代,因为经济的空前繁荣,文化也得以极大发展。

开放的经济文化与被囚禁的思想之问产生激烈的冲突,而李清照这样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满腹才华、见多识广,必然不甘心为礼教所捆绑,终生活在男权的阴影之下。

从而促使其女性意识在内心迅速觉醒。

2、家庭环境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李格非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母亲则是状元土拱辰之孙女。

他们不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礼教观念限制女儿,反而鼓励她学习文学、进行诗词创作。

开明的家庭环境使李清照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正为她女性意识的觉醒奠定了基础。

比很多女性幸运的是,成年后的李清照遇到了一个知她、懂她的男人—宋代著名金石收藏家赵明诚。

赵明诚学识渊博、酷爱文学,与李清照志趣相投。

因此两人婚后生活十分和谐美满,丈夫所给予的独立而宽松环境使李清照得以保存其自然率真的个性,思想也未曾被封建礼教浸染。

这也为其女性意识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个人因素李清照不是一个甘心被封建礼教捆绑的普通女子。

第一,李清照自幼学习诗书,少年时便以显现出过人才华。

她艺术修养高深、文史功底坚实、政治见识卓越,有着不输于任何男子的学识与才干。

第二,李清照有着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

她追求女性保持独立的人格,诉求女性在情感上与男性平等的地位。

她的性格中既有女子的温柔婉约,又有一种连男性都难以望其项背的独特的强韧。

因而沈曾植先生曾这样评价她:“易安惆倪有丈夫气,乃闺阁中苏、辛,非秦、柳也。

”第三,李清照的人生跨越了北宋、南宋两个朝代,动荡的时代背景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她的生活经历,而她自身曲折的命运更迫使其“走出闺阁”,创作了很多与充满现实意义的作品。

她的词作描绘了自己在黑暗现实中所承受的痛苦,更表现出不甘被无情社会所压抑的生命特质。

她对于家国社稷的深切忧患,是其特有的女性意识发展的催化剂,终于使她成为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伟大文学家。

作为一名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女性,李清照却以其内心鲜明的女性意识,跳脱出传统社会礼教纲常的严格禁锢。

她卓然高立的挺秀风姿,成就了一个女人在中华文学史上的传奇。

她的词作,唤起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对众多知识女性以及女性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最终成为一座丰碑为世代读者所敬仰。

(三)女性意识在李清照词作中的体现男子本位的封建传统极力宣扬男尊女卑的思想,礼教对于女性的束缚到了近乎残酷的程度。

她们被视为男性的附庸,没有政治、经济地位,甚至没有选择伴侣、追求爱情的权力。

而李清照则在自己的诗词作品中,大胆表现出对于封建礼教种种束缚的对抗与反叛。

她敢于言爱、敢于论政,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主要体现在以卜几个方面。

1、自我意识封建社会的女子多是没有个性的。

她们终其一生都被囚禁在“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命运之中,完全没有独立的自我。

而李清照则不然,她不仅文采斐然,个性也率真洒脱、不受拘束。

她勇于表露自我,大胆赞美自我,更敢于评价、批判权威。

她的自珍、自重、自信、自立在很多作品中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如李清照的咏花经典《鹤鸽天·暗淡轻黄体性柔》: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李清照以桂花自比,虽无绝代风姿,却有淡雅情致。

她用桂花的“情疏迹远只香留”表达自己内在品格的高尚;更用“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极力赞美自己鄙弃庸俗、崇尚清高的审美品位与人生理想;她甚至以“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抱怨屈原未收桂花入《离骚》之憾事,大胆评价其情思不足。

这首词从头至尾都表现了李清照这个奇女子自信、骄傲、甚至于近乎自恋的人生态度,充分彰显出其张扬肆意的自我意识。

2、情爱意识在古代,封建统治阶层严格控制人们的思想,尤其是对于女性。

千百年来,封建礼教传统的浸染,使女性在情感上被深深压抑,恋爱、婚姻等行为也被严格限制,只能以男人马首是瞻。

而李清照却毫无顾忌地用文字表达着自己对于爱情的追求、对于爱人的珍惜、对于感情生活的渴求和赞美。

她以温柔婉约却激情四溢的笔触,用女性独有的审美视角记录生活及情爱的种种体验,塑造了一个自由率性、敢爱敢恨的自我形象,其作品更展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

(1)对于爱情的大胆追求李清照的词作,尤其是早期作品,有许多是描写少女向往、渴望甚至主动追求爱情的。

在奉行“父母之命,媒如之言”传统婚恋观念的时代,女性如此直白的表达自己对于爱情的渴求,是完全颠覆世俗的做法。

土灼曾在《碧鸡漫志》中批评李清照:“作长短句能曲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间巷荒浮之语,肆意落笔。

自古绍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天顾藉也。

”尽管被封建卫道人士如此低毁批判,却依然无法抹杀“易安词”超凡脱俗的光彩。

例如《洗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这首小令: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李清照仅用寥寥数笔便写出了一个艳妆美貌的少女对于自由与爱情的炽烈追求。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怀春的女子被相思的愁苦的折磨,然而她并没有甘愿在等待中消磨生命,而是铺开素笺半张,将自己对于情人的思念尽述在信笺之上。

更以“月移花影约重来”再定幽会之期。

李清照借用这个敢于叛离封建礼教的少女的形象,充分表达了自己对于女性主动追求爱情的支持,同时猛烈抨击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抑,更凸显了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2)对于爱情生活的不吝展现李清照词作中对于自己爱情生活的展现非常直接,既不矫情,也不掩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