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框架理论解析贾樟柯电影

以框架理论解析贾樟柯电影

广电视听
● 吕淑敏
以框架理论解析贾樟柯电影
电影是最大众化的一种传播媒介, 曼的框架分析。认知的方法。理
视的地位。本文尝试用框架理论解析第 论主要源于舍瑞夫的参照框架理论以及
六代导演贾樟柯的电影,并得出电影创 凯尼曼和特威尔斯基的预期理论。
在中国大陆的众多女主持人当中, 李静是为数不多的敢在镜头前毫不掩饰
个性的女主持人,她甚至拿自己插科打 诨。李静以其特立独行、率真俏皮的主 持风格,征服了观众,被誉为国内最具 风格的主持人。
李静在主持《超级访问》节目时, 总会用她独有的机智幽默感染着每个嘉 宾和观众。为了得到观众想要的答案, 她往往用各种窥探性、诱导性的语言让 嘉宾在不经意间落入她的小圈套,但却 乐在其中。她总是能让她的电视观众在 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快乐的状态——以她 特有的搞笑幽默方式。在观众眼中,李 静的幽默绝不是故意做出来的。因为主 持人任何一种情感的表达只要是真实 的,就会给观众以感染,而那些故意装 出来的幽默只会让人感到不快。
结语
第六代导演的影片一般很少涉及政 治、意识形态,更多的是一种个人化和 私人化的表达,是一种个人生存体验的 阐述。表达物质时代的精神荒芜与道德 沦丧、劳苦大众的惘然与痛楚是贾樟柯 一贯坚持的主题。电影作为外国了解中 国的一扇窗户,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如果继续在国际上呈现赤裸裸的边缘现 实,很容易造成对我国人民和人权的刻 板印象。这就需要不断涌现出优秀的导 演和优秀的电影作品,用多样化的拍摄 手法和多样化的电影题材,走向世界, 向国际社会展现真实的、多彩的、发展 的中国。
英戈与金德的一项电视框架效果研究 无业青年这些边缘人频频在影片中亮
《事关重要的新闻 :电视与美国民意》, 相 ;他们常常在剧中人物身上融入自己
把议程设置作用从纸质媒介推广到了电 的经历 ;他们强调真实的光线、色彩和
视媒体,并再一次证明 :大众传媒根本 声音,大量运用长镜头,形成纪实风格。
没有真实地反映现实社会。①
面的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学的 贾樟柯一举成名。法国《电影手册》评论:
研究主要来自黑尔德的归因理论和高夫 “《小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
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其后, 贾樟柯又拍摄了《站台》、《任逍遥》、《世 界》、《东》、《三峡好人》、《无用》、《二十四 城记》等片子。《世界》(2004 年)作为 贾樟柯第一部在国内公映的影片,其意
贾樟柯 1995 年拍摄了第一部 57 分
高芳的《简析框架理论》一文也系 钟的短片《小山回家》,并在香港荣获大
统梳理了相关的框架理论。文章认为框 奖。这之后,他开始成名作《小武》的
架理论的理论假设可以从两方面来研究 : 拍摄。《小武》在国际上广受好评,得了
宏观层面的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微观层 8 个奖,也成为国内小资青年的追逐对象,
没动,而是你的心在动 ;胖也好,瘦也 好,何需庸人自扰?”她正是带着这颗 “平常心”,运用另类的智慧与个人魅力, 让人感到亲切自如,自然舒适。
用幽默感染观众
幽默,也是当今社会电视节目主持 人所应该具备的风格。但幽默不是圆滑 搞笑,甚至贫嘴。幽默没有了分寸,就 成了粗俗、低下。要把握好幽默的分寸, 不仅要有临场应变的睿智,还要有文化 知识的积累,而这种文化知识的积累, 会贯穿一种人文精神,让你知道怎样尊 重别人,分寸在哪儿。
和新闻一样,影片中不同维度的显著 性构成了一个等级排列,题材的取与舍、 细节弱化或强调、支持或反对某种感情, 这些属性依附在影片情节中,共同传递到 受众那里, 从而影响他们对某一事物的 判断。如果说,电影即编码过程中形成框 架,那么受众在接收电影传达的信息即解 码过程中, 也有自己的框架。
2. 贾樟柯电影的两个层面分析 归因理论假设人类不能理解纷繁复 杂的世界,因此个人试图从感官信息中 引申出潜藏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即由 谁来负责。黑尔德认为,归因是观察的 行为和对此行动负责的个人或社会、环 境因素之间的连接。高夫曼假设个人无 法充分理解生活中的世界,他们利用被 称为“主体框架”的诠释基模积极地对 自己的生活经历做出解释。②观看了贾 樟柯电影的西方人,由于无法亲身接触 中国,会受到贾樟柯电影表现的框架的 影响。西方人想要了解中国,会试图从 可以接触到的中国电影解释听到的一 切。大多数人积蓄在脑中的印象是中国 是个封闭的集权国家,对中国人的人权 一直有质疑,很多国家有中国威胁论。 他们会把贾樟柯的电影和中国的社会、 环境连接求得认知上的和谐。 舍瑞夫假定个体的判断和认知不仅 受到认知或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发生 在一个恰当的参照框架下。这里的参考 框架指的是“一套控制感性认识、逻辑 评价或社会行为的标准、信仰或假设”。 预期理论的基本原理是,人们采用不同的 认知框架来体验现实, 并根据这种框架 采取行动,从而建构出特定的现实。②有
作需多样化的结论。
贾樟柯电影概述
关于框架理论
贾樟柯属于中国第六代导演。第六
框架理论作为议程设置理论的深入 代导演注重以电影为媒介考察当代普通
发展,已经受到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人的生活状态,突出新一代青年在历史
媒介不仅告诉受众想些什么,它们还通 转型时期的迷茫、困惑和无所适从。他
过报道架构的方式告诉受众怎么想。艾 们关注当下都市中的边缘人物,小偷、
(作者单位 :烟台广播电视台 ;华 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64 青年记者·2009年10月下
广电视听
义对于贾樟柯和第六代导演来说都颇为 重大。2006 年拍摄的故事片《三峡好人》 在当年威尼斯电影节上一举拿下金狮大 奖。自此,贾樟柯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 领军者的地位得以确立。
以框架理论看贾樟柯的电影
1. 贾樟柯电影的四个维度分析 在艾英戈看来,“框架”指的是对 判断和选择性问题的陈述或表现的微妙 改变。而“框架效果”则指的是这些改 变给决策造成的变化。对于同一客体的 描 述, 框 架 不 同, 会 有 不 同 的 心 理 效 果。甘耐姆把媒体的框架分为四个维度: (1)新闻涉及的话题(内容的取舍)(;2) 外在表现(编辑中的篇幅和位置);(3) 认知上的属性(被包含进框架的细节); (4)感情属性(全篇的基调)。 从题材选取、影像风格、电影细节 和叙事方式这四个维度分析贾樟柯的电 影: 在题材选取方面,贾樟柯的电影关 注的是社会的变化,当下生活在社会底 层的小人物甚至边缘人物的生存状态, 如《小武》里的小偷,《站台》里的文 工团待业青年,《三峡好人》里的煤矿 工人,以及其他作品中展现出的落后的 小县城车站、装满一麻袋的狗、街头小 混混、保安、歌舞团演员等。 在影像风格方面,《小武》中运用 大量的长镜头和手提拍摄,并运用墨绿 色的滤镜,使得画面色彩暗淡,声像上 更是现场采声,不用配乐,其他影片也 大都运用长镜头、平移镜头,采用真实 的光线、色彩和声音,用纪录片的方式 还原生活和情感的原生态。 在电影细节方面,展现的都是日常 生活中的小细节,《三峡好人》里用烟、 酒、茶和糖将影片分为四个部分,这与 柴米油盐没什么差别,象征着生活,影 片中人民币中的夔门和壶口、写有地址 且保存了 16 年的香烟纸、脏兮兮叫“仙 子”的船、独臂老王家里的臂力器等, 剧中出现的音乐、相继出来的人,处处
注释 : ①刘海龙 :《议程设置的第二层与媒体政 治——从〈事关重要的新闻〉说起》,《国际 新闻界》,2004 年第 2 期 ②高芳 :《简析框架理论》,《青年记者》, 2008 年第 17 期 参考文献 : ① Donald L. Shaw Bradley J. Hamm 著, 刘海龙译 :《议程设置理论与后大众媒体时代 的民意研究》,《国际新闻界》,2004 年第 4 期 ②龚金平 :《“浮出地表”的贾樟柯—— 从〈小武〉到〈世界〉》,《电影文学》,2006 年第 9 期 ③张咏华 :《框架建构理论透视下的国外 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以英国〈卫报〉2005 年关于中国的报道为分析样本》,《新闻记者》, 2006 年第 8 期 ④钟新 陆佳怡:《走近唐纳德·肖》,《国 际新闻界》,2004 年第 4 期 (作者单位 :浙江工业大学信息与 传播研究所)
65 青年记者·2009年10月下
总之,一个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 总是把个人的精神世界袒露给观众,即 使是对客观生活的描述,也必经过主持 人主观情感的升华,从而唤起听众的热 诚,拨动听众的心灵。对真善美热情讴 歌,对假恶丑无情鞭笞,让喜怒哀乐溢 于言表,才能与观众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使节目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产生“共 振效应”。人心是情感的“共鸣器”,节 目主持人只有用情感去呼喊、去敲击, 才能叩开受众的心扉。情感的力量,就 在于通过节目主持人的创作手段去征服 受众,去震撼受众的灵魂。
都是细节,都是底层人物的现实生活。 叙事方式方面,没有采用传统电影
中的矛盾“产生—激化—发展”的顺序 叙述,而是平铺直叙,用一种平静、客 观的方式来增强影片的真实感,贾樟柯 的生活经验来自于县城,在电影中都投 入了自己强烈的情感,记录着社会转型 时代普通小人物的命运转变,甚至融入 了一些自己的经历。
些西方人觉得自己的文化是好的,按照 自己的文化所给定的、熟悉的方式理解 中国,贾樟柯的电影部分也证明了外国 人的这种文化优越论,从以往的认知框 架来体验现实,并根据这种框架做出对 中国的种种认知选择,从而构建出特定 的中国的部分现实。贾樟柯的电影,确 实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但是,人 们接触这种太现实太边缘的影片场景多 了,负面的联想也会多起来,也就是传 播学中的涵化理论 / 培养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