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经济学 第3章 土地集约利用

土地经济学 第3章 土地集约利用


土地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实 质
对一定面积 土地投入中某 项变动要素的 生产率.
形 态
实物形态 价值形态 价格形态
产出的实物量 报 酬 = —————————————
(实物形态) 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实物量
产出物的价值(或产值) 报 酬 = —————————————
(价值形态) 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价值量
几点启示
1. 土地报酬与土地肥力不是同一概念.
2.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命题没有准确表达该 规律的本质.
3.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不是针对历史过程, 而是在一定生产条件下,一季作物的生产 过程(农业中).
4.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属于与生产关系无关 的生产力范畴.
5. 土地单产的提高重要的一条是品种,而品 种不在“报酬递减”研究之列.
产力。 4. 多层次利用光能空间,进行立体开发,
提高单位面积的光能利用率。
农业科技及其推广的基本估计
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率30%—40% 科技推广普及率30%—40% 化肥当季有效利用率30%—40% 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30%—40%
定义
立体农业
即模拟森林生 态系统对光能 的空间多层次 利用,进行立 体开发,亦称 立体农业。是 生态农业的具 体模式之一。
在合理的经营制度下,土地的生产率 可以无限制地逐年提高。
但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条件下,这种提高 是有限的。土地肥力会递减,一定量的土 地能供养的人口是有限的。
威斯特首次正式提出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劣等土地之所以必须日渐耕垦,就在于“土 地报酬递减律”之故。
在耕作改进的过程中,原生产物数量的增加 将耗费日益增大的费用,或者换句话说,土地 纯产品和它的总产品的比例是持续递减的。
杜尔阁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的内涵进行了详细表述
撒在一块天然肥沃的土地上的种子,增 加劳动投入后,产品产量增加的比例会大于投 资增加的比例,直到这一比例达到它所能达到 的最大限度为止。超过这一点再增加投资,产 量的增加会越来越少,直到土地的肥力被耗尽, 投资的增加不会使产量有任何提高。
安德森首先注意到了 科学技术因素的影响作用
1. 不同种植物按高杆和矮杆合理搭配,变光 热利用的平面型为立体型。
2. 利用不同作物生育期的差异进行套种,变 单一作物种植为多种作物种植。
3. 利用不同植物需光强弱不同的特性,进行 立体组装,使各自均获得所需生态环境。
4. 利用生物的共生原理,同时同地搞种养结 合。
生态农业的具体模式之二
循环经济的 “3R”原则
“减量化”(Reduce)原则:减少进入生产 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 和减少污染物排放。
“再利用”(Reuse)原则:提高产品和服 务的利用效率,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 多次使用,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
“再循环”(Recycle)原则:即要求物品完 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
正确地认识投入
要想获得土地利用的高效益,就要有 大量的投入. 如果某项投入已达到最佳点,就不应再 增加这种投入.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应按照报酬递减规 律的思想,求得所有投入的最佳量.
正确掌握农业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集约度: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投资本和劳动的 数量。所投越多,集约度越高;反之越低。
无机能投入 粮食产量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 形成和演进
(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早期表述 (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中期演变 (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发展与完善 (四)几点启示
威廉·配第最早注意到 “土地报酬递减”现象
一定面积的土地的生产力有一最 大限度,超过这一限度之后,土地生 产物的数量就不可能随着劳动的增加 而增加了。
非农用地的集约利用
住宅用地--强调建筑面积(实物性指标). 工业、商业、交通运输用地--强调单位土地
面积上创造的利润(价值性指标). 以上两者的共同点都是获取单位土地面积的
最大经济效益. 衡量城镇土地集约度的指标--人口密度、投资
强度、容积率. 立体利用.
思考题
1. 如何理解“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2.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对中国土地 利用有何现实指导意义? 3. 我国农用土地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的途径。
生产弹性 (EPP)= MΒιβλιοθήκη P=APPᅀᅀ· YX
(或x
y
EPP= ddxy· xy)表示报酬的变化强弱及变化方向。
y
H G
F
TPP ID
E
APP
O
AB
C
x
MPP
土地投入产出阶段分析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
1. 正确地认识投入 2. 正确掌握农业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3. 农业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 4. 非农用土地的集约利用


受容力和转化力:在
中国土地 的受容力和转 化力较高.
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土 地对人类给予的各种投入 的承受能力和产出能力.
合理确定农业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以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农业 技术发展水平和投入能力为依据. 以土地本身的肥力、土地位置和交 通条件为依据. 结合具体的经营目标.
四川几种作物的光能利用率(%)
(二)土地利用集约度与 集约利用形式
土地利用集约度:生产过程中,单位 面积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相对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资本 较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资本 集约型;相应的,投入的劳动较多则称为 劳动集约型。
土地肥力
土地肥力: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 人们通常所讲的土地肥力实际是指土地的经济
2. 报酬变化阶段的数学分析
农业生产的函数关系:Y = f ( X1, X2, X3,’’’ Xn ) 研究一种生产要素与总产量的关系的函数表达式:
Y = Ф ( Xi ) 平均产量 ( APP ) = Y / X
边际产量 ( MPP ) = ᅀY / ᅀX
研究报酬变化规律,主要是研究边际产量
产出物的价格(或货币额) 报 酬 = ————————————————— (价格形态) 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价格(或货币额)
报酬变化的阶段分析
1. 自然科学是研究“报酬递减规律”的基础
• 李比希的“最小因子律”:作物产量的多少受所施 元素的最小因子的制约;作物产量与养分成正相关。
• “最佳因子律”:直线上升至最高点后直线下降。 • 产量上升呈对数曲线 。 • 产量上升呈 S 形。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中期演 变
马尔萨斯最早提出“土地肥力递减规律”
主要观点: “ 按耕作进展的比 例而增加的年产量, 和以前的平均增加额 比较起来,必然是逐 渐地并不变地减少下 去的”.
与杜尔阁的区别:
1.从宏观角度分析问题. 2.分析的是人类整个社会生 产过程. 3.分析对象是不同年代、土 地、作物的不同投入所带来 的产量的平均变化. 4.只看到报酬递减,而没看 到此前的递增.
肥力,它是由土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构成的 综合体. 自然肥力:表层土壤所含的植物养分. 人工肥力:投入土地的劳动、科学技术和资本. 现实肥力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人工肥力的变化.
土地报酬
报酬:在付出物质或精神的东西之后,所 得到的物质或精神上的回报或享受.
土地报酬:对一定面积土地投入中某项变 动要素的生产率.
模拟生态系统食物链结构,使农业资源 时空多层次、多级循环利用。
有两种形式:
原料生产 1. 产业链 ——能量多级利用
农产品加工 2. 废杂物利用 —— 资源循环
循环经济
运用生态学规律,将人类经济活动组织成 为“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 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 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 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 益,达到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相 协调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 发展和完善
西尼尔给其内涵增加了“农业生产技术保持不变” 这一重要条件.
引入“若干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作为其发 生作用的前提条件.
研究报酬的领域从农业生产部门回到了农业生产 单位.
报酬作为不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演变成可变生 产要素的生产率.
把“报酬递减规律”从农业领域推广到一般生产领 域.
有三种形式:
山体立体农业 :指 山体一定范围内不同作物 带沿高度形成的梯度垂直 排列,以适应山地垂直带 的不同环境条件。
平原立体农业
水体立体农业
平原立体农业
利用不同种植物的不同高度、不同 生育期、不同需光强度,及植物与动物 之间的相互利用、转化等关系,组装多 种生物结构模式,从空间和时间上充分 利用光能。
第三章 土地集约利用
一、土地集约利用概述 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
想的形成和演进 三、土地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四、报酬变化的阶段分析 五、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
(一)土地集约利用 的历史必然性
土地集约利用是历史的必然 土地集约利用
•带有一定的时代特点 •有一定的地域性
是指在单位土 地面积上合理 增加物质和劳 动投入,以提 高土地收益的 经营方式。
区域
稻谷
玉米
小麦
现实 潜在 现实 潜在 现实 潜在
成都平原区 盆中丘陵区
0.93 2.77 0.89 2.55
0.59 3.24 0.46 2.90
0.57 1.86 0.36 1.74
盆东丘陵区 0.78 2.69 0.41 2.43 0.27 1.68
盆周北部区 0.73 2.71 盆周东南部区 0.65 2.64
(焦耳/公顷) (公斤/公顷)
发展中国家
2.2*109
1223
发达国家
24.8*109
3100
中国低产区
40.1*10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