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存货审计方法的综合运用

存货审计方法的综合运用

存货审计方法综合运用的案例介绍
在存货审计中,我们会运用获取或编制存货明细表、实施分析性复核、实地监督存货盘点等审计程序,并且存货项目各审计程序之间彼此相互联系,所查验的审计证据之间也可以相互佐证,因此,存货审计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是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相关业务知识要求的一大挑战。

一、会计记录概况
B公司属于制造业。

成本核算方法为订单法。

二、审计人员所收集的审计证据的介绍及判断说明
1、审计证据一:
B公司1-10月份产成品只设总帐,不设明细帐,故无法得知存货销售的明细清单。

判断结论:B公司存货及成本核算薄弱。

2、审计证据二:
B公司
判断结论:从上表来看,B公司当月产品入库金额总是大于当月销售成本结转金额,有少转销售成本的嫌疑。

3、审计证据三:
既然对期末合约01及合约02产成品结存金额产生怀疑,那就应该查阅相关合约的生产成本核算资料。

(1)根据B公司提供的合约,合约01及合约02签订日均为2005年10月中旬。

(2)由于B公司10月份以前无生产成本核算的明细资料,故无法对10月份生产成本结转进行查验。

关注1:合约01、合约02生产成本年末余额为338万元整;
关注2:11、12月份生产成本虽然有明细核算资料,但是仅按合约号进行成本归集、结转,未细分至合约项下的货号。

判断结论:
(1)虽然B公司10月份以前无生产成本核算的明细资料,但考虑到合约01和合约02数量较大,且合同是10月中旬签订的,备料肯定需要一定的时间,故我们判断期末产品应该在11或12月份生产完成的。

(2)生产成本结转月报表中显示合约01、合约02的生产成本只有增加数,没有完工结转减少数。

既然没有完工产品结转减少数,期末何来合约01和合约02的产成品。

(3)“合约01、合约02生产成本年末余额为338万元”情况说明有产成品结转金额较为随意的嫌疑。

(4)B公司生产成本中料、工、费均按合约号归集并进行核算,应该是无法得到合约项下各货号的单位成本,但是从B公司提供产成品清单来看,合约01、合约02项下的产成品是分货号分别列示其数量及单位成本,并且同一合约项下的各货号的单位成本是不同的。

试问生产成本既然未按货号核算,又如何得出各货号产品的单位成本呢?合约项下的各货号单位成本又如何通过合约的单位成本进行转化的?关于上述问题,B公司财务未给出令人满意的答复。

4、审计证据四:
生产车间的生产记录查验:
B公司车间的生产部每天都会编制《生产进度表》,以便即时掌握生产进度等相关信息。

《生产进度表》是从某合约项下的货号投料生产起开始记录,直至产品完工后就不再纳入记录范围。

该表主要记录以下信息:a、合约号;b、货号;c、计划套数(即合约约定的套数);
d、分解件数(即按合约约定分解的件数,如夹克、衬衫和裤子组成一套,就分解为3件);
e、累计落机件数(已成形产品,但尚未验收的件数);
f、送检件数(送相关质检机构验收的产品件数)。

为了了解该公司在产品实际状态,已获取了生产部提供的05年12月31日《生产进度表》,对比合约01、合约02项下期末产成品各货号,我们发现:
判断结论:
(1)该表显示期末产成品中货号X1、货号X5、货号X6、货号X7和货号X8五个货号在期末仍在车间生产,显然不可能出现在期末产成品金额中。

(2)05年12月31日《生产进度表》未记录生产情况的货号X2、货号X3、货号X4等三个货号是否完工无法进行判断。

因为可能有两种情况:a、这三个货号可能在05年12月31日之前就已全部完工并已验收合格;b、这三个货号可能在05年12月31日时根本就还没投料生产。

生产部提供的《生产进度表》又加深了该产成品真实性的疑问。

5、审计证据五:
期末产成品实地盘点
我们于06年1月5日对B公司的存货实施监盘程序。

当盘点到产成品时,B公司称其产成品在C检品公司检品及在A市印花厂印花,因此根本就无法进行现场盘点。

根据B公司提供的盘点清单上列示如下:
货号数量(件)存放地
货号X2 4,280 C检品公司
货号X2 1,344 A市印花
货号X1 37,302 C检品公司
货号X1 3,046 A市印花
货号X3 48,870 C检品公司
货号X5 26,993 A市印花
货号X5 17,086 C检品公司
货号X6 567 A市印花
货号X6 506 A市印花
货号X7 7,589 A市印花
货号X4 6,240 A市印花
货号X8 1,143 A市印花
小计154,966
盘点后,我们要求实物所在的检品公司C检品公司出具相关证明,随后B公司提供由C
注意:该证明误将B公司盘点时原称的在A市印花厂印花的产成品包含其中。

为此,向B公司提出询问,得到的答复是盘点表上注明的“A市印花”是专指需要在A 市印花厂印花的产品,但实物当时也进检品公司检品了。

一再强调实物肯定是在C检品公司,而且时点数在05年12月31日之前。

随后,我们到C检品公司进行实地调查,得到的主要信息如下:
(1)B公司是C检品公司的大客户,平时来往频繁,且关系融洽。

(2)B公司的外销产品在C检品公司检品后直接从该公司发运至海外。

(C检品公司是某国独资企业,专作服装检品,而且每件都进行检品)
(3)检品是出口发运的最后一关,如果成衣需要外加工进行印花,要等印花等外加
工完毕后才送检品公司。

(4)上述货号的确存在06年以后入库检品的情况,但是C检品公司由于与客户平时检品进出量大,而且平时记录不显示货号,只显示委托检品的单位名称及数量。

如果逐一详细进行统计的话,工作量大。

在我们要求下,当时对06年入库检品清单进行逐天统计,发现上述货号在06年入库检品情况如下:
在对C检品公司实地调查后,B公司又辩称06年送检品公司的产成品实际在05年底已完成,只不过未送往检品公司而已。

判断结论:
(1)期末产成品实物无法进行盘点,即无法取得该产成品实物状态的直接证据,但从替代程序上来看,C检品公司证明也漏洞百出。

(2)从C检品公司处了解的情况来看,检品是要等印花等外加工完毕后才进行的。

印证存放在A市印花厂印花的成衣不能算作完工产品。

(3)B公司的多次辩解自相矛盾。

因为既然成衣已完工,实物为何不在B公司,而之前解释说在A市印花,既然在A市印花,就不应该说是完工产品。

总之,难以自圆其说。

6、审计证据六:
判断结论:期末产成品单位成本均大大超过其销售单价,难道B公司会做亏本买卖?对产成品真实性疑虑进一步加深了。

7、审计证据七:
合约01
判断结论:通常情况下,生产企业实际生产产品数量应该比合约上约定的数量要多,以备不合格的检品出现,但是,合约01、合约02的期末产成品实际完工数量与合约上约定的数量却是一致的。

这一现象是有违常理的。

根据上述已收集的审计证据,我们的初步判断是:
1、合约01、合约02的期末产成品中部分产品已经完工,但并非是全部。

2、即使是完工的产成品,其金额应该是体现在生产成本的余额中。

理由是:
(1)生产成本-合约01、合约02未出现结转至产成品及销售成本的情况。

(2)B公司1-11月份生产成本结转产成品的标准是产品完工并已出运至境外。

因此,外销产品应该待检品合格后,才算合约履行完毕,否则将会形成后续的返修成本。

3、由此判断,目前合约01、合约02的期末产成品5,248,727.07元是一女二嫁,应该是当年各月已销售但未结转的成本,应该全额调整入产品销售成本。

目前,初步调整如下:
借:主营业务成本5,248,727.07
贷:库存商品(产成品)5,248,727.07
B公司最终确认了上述调整事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