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力素质训练
人体肌纤维的类型及其比例
最大摄氧量水平和氧利用率
能源物质的储备量
人体负氧债能量
心理素质对耐力素质的潜在影响
五、耐力素质的生理学机制
最大有氧代谢能力 血中乳酸开始堆积时的最高浓度 定定量负荷下的运动能耗速率
六、耐力素质训练的原则
在耐力素质训练中,应先发展一般耐力素质, 再重点发展专项耐力素质。
三、耐力素质的分类
依运动时的外部表现,分为速度耐力、力量 耐力和静力耐力等。 按该项工作所涉及的主要器官,分为呼吸循 环系统耐力、肌肉耐力及全身耐力等。 按参加运动时能量供应的特点,分为有氧耐 力和无氧耐力。 按运动性质,分为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等。
四、耐力素质的影响因素
神经过程的稳定性
原则:循序渐进,各种因素的变换一开始不能太突然,以免机体短时 间不能适应,造成受伤。
5、游戏与比赛练习法
含义:是指运用游戏与比赛的方式进行练习的方法。 作用:能较快地提高运动员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并在练习中充分发 挥主动精神,使机体能够承受较大强度的负荷,有利于提高有氧耐力 和无氧耐力。 关系:比赛法是从游戏法发展而来的,但练习强度大于游戏法。故儿 童少年时期发展耐力的方法不采用比赛法,一般由玩耍性的游戏练习 逐步过渡到带有比赛性质的游戏练习。生长发育过程基本成熟后,就
长距离后蹬跑:要求前腿高抬,后腿蹬直不同于跑,要求两腿 交替速度要快。
组合练习:小步跑50m,高抬腿跑50m,后蹬跑50m,加速 跑50m,放松跑100~200m后做下一组,完成3~4组,心率 在130~150次/min之间。
谢谢!
50m慢;或50m慢,100m快,60%~65%强度。
§3 发展耐力素质的具体方法
中途往返跑:利用篮球场,沿底线听口令跑至对面底线,每组 往返4~6次。重复3~5组,也可以采用侧身滑步跑,交叉不 跑或踢腿跑。
阶梯式变速跑:在场地内,采用阶梯式变速跑的方法,如50m
快,100m慢,100m快,150m慢等,总跑量可以在1500~ 2000m之间。
三、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方法
耐力素质训练的一般方法 发展有氧耐力 发展无氧耐力
肌肉耐力的训练
(一)耐力素质训练的一般方法
持续练习法 重复练习法
间歇练习法
变换练习法 游戏和比赛练习法 高原训练法 循环练习法
1、持续练习法
含义:是指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不少于30min),以较为恒
定的强度持续地进行练习的方法。
作用:能持续刺激机体,有利于改善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均衡
性,提高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能较经济地利用体内 储备的能量,有利于发展有氧耐力。
特点:总的练习负荷量较大,强度较小,且较恒定。 构成要素:重复练习的方式、时间与强度,在方式固定的情况
下,练习的时间与强度可做相应调整,如,练习强度大,时间 可缩短;练习强度小,则适当延长练习时间。
系统的机能,提高最大吸氧能力,刺激造血
功能,增加循环血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数 量,提高运氧能力,因而高原训练具有提高 运动员对氧债的承受能力,进而提高有氧耐 力和无氧耐力的水平。
7、循环练习法
循环练习时的各站内容及编排必须符合
专项特点的要求进行选择和设计,同时 应根据“渐进负荷”或“递增负荷”的
4、变换练习法
含义:是在变化各种因素的条件下反复进行练习的方法。 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运动员的练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 练习的效果。
所变换的因素:一般有练习的形式、时间、次数与条件等,间歇的时
间、方式与负荷等。
核心:变换运动负荷。 变换运动负荷的形式:一是不断增加负荷;二是不断减少负荷;三是 负荷时增时减。
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耐力素质训练概述 耐力素质的生理学基础及训练方法 发展耐力素质的具体方法
§1 耐力素质训练概述
耐力素质的概念 耐力素质训练的意义 耐力素质的分类 耐力素质的影响因素 耐力素质的生理学机制 耐力素质训练的原则 耐力素质训练的对策 少年儿童耐力素质训练的几个问题
可采用比赛法加大练习的强度,从而提高专项耐力水平。
发展耐力素质的游戏法有球类游戏和田径游戏,常用的比赛法有训练 课中安排的“练习赛”和“对抗性练习”等。 注意事项:应控制运动员的热情,掌握好运动负荷,以免因过于兴奋 和体力消耗过大而造成有机体损伤或机体工作能力下降。
6、高原训练法
主要利用高原空气稀薄,在缺氧情况下进行 训练。这有利于刺激机体,改善呼吸及循环
综合跑:在跑道上做向前跑、后退跑、左右滑步跑、前后交叉
跑等,每种方式100m,每次跑完400m为一组,重复3~5组, 每组间歇4~5min,根据受试者具体情况定速度要求。
§3 发展耐力素质的具体方法
正、倒交替跑:在跑道上起跑加速200m后接着做倒退跑 100m,不要求速度,至100m处做向后转身放松跑100m, 完成3~5组,每组间歇4~5min,强度60%~70%。
一、耐力素质的概念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在长时间进行工作或运动 中克服疲劳的能力。 疲劳是机体生理过程不能将其机能持续在一 定水平或各器官不能维持其预定的运动强度。 连续的体力活脑力疲劳使工作效率下降,这 种状态就是疲劳,出现倦怠、困、不舒服、 烦躁或乏力等不良感觉。 疲劳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三)发展无氧耐力
非乳酸无氧耐力训练:采用间歇训练法,其强度为 90%~95%,心率:180次/min以上。一次负荷 的持续时间3~8s(20~70m跑、8~20m游泳 等)。休息间歇相对较短,2~3min。练习的重复 次数与组数,是以不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 工作的强度为原则。一般重复练习的次数比组数少 些为宜,如重复练习3~4次,重复组数可达5~6组。
(三)发展无氧耐力
乳酸无氧耐力训练: 采用间歇练习法和重复练习法。 负荷的强度应低于非乳酸无氧耐力训练,高于有氧耐力训练的 强度(HR:160~180次/min)。 负荷时间可控制在1~2min之间。 练习次数之间的间歇时间逐渐缩短比固定的间歇时间的效果要 好。 一般对有训练基础的运动员可安排4~5次、4~5组,对无训 练基础的人要相对减少。组间的间歇时间应以能消除氧债为原 则,大约15~20min。
骨骼肌特点
神经调节能力 能量供应特点
一、有氧耐力素质的训练
发展有氧耐力的训练方法 持续训练法 间歇训练法
高原训练法
二、无氧耐力素质的训练
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肌肉内糖无氧酵解供能的能力 缓冲乳酸的能力
脑细胞对血液pH值变化的耐受力
二、无氧耐力素质的训练
发展无氧耐力的训练方法 间歇训练法 缺氧训练法
§3 发展耐力素质的具体方法
10~15min定时跑:在场地上,校园内或树林中,强度为 55%~65%。
5次爬坡跑:在倾斜15 ~20 的山坡上进行上坡跑,重复5次, 距离100~200m左右,间歇3~5min左右,强度60%~ 70%,心率维持120~140次/min。
。
。
5min变速跑:在场地内以50m分段做变速跑,如50m快,
2、重复练习法
含义:是指不改变动作结构和外部负荷表面数据,在相对固定 的条件下,按照既定间歇要求,在机体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反复 进行练习的方法。
作用:能使能量的代谢活动得到加强,并产生超量补偿与积累, 既有利于发展有氧耐力,又有利于发展无氧耐力。
特点:每次练习的负荷量与强度可大可小,根据具体任务、目 的而定。由于每次练习前均需恢复到原来开始练习前的水平, 即心率在100~120次/min的水平上,故每次练习可以保证强 度在中等偏大或极限强度(90%~100%)范围内,从而使 有机体的耐力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例如,长时间的重复练习, 强度稍大于持续练习法,有利于有氧耐力的提高,而强度在 90%以上的练习,则有利于无氧耐力的发展。
二、耐力素质训练的意义
耐力素质训练的生理学意义:延长心脏 的工作年限,延长生命。
耐力素质训练的社会意义:身体健康,
而不至于过早地成为社会的负担。
耐力素质训练的训练学意义
♥ 耐力素质训练的训练学意义
通过耐力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从而 提高抗疲劳的能力,抗疲劳的能力越强,有机体保持持久的高水平运 动的能力越强,这对创造优异成绩是有力的。 通过耐力训练,呼吸及心血管系统机能得到发展,血氧供应充分必定 使机体能量物质的增多,使有关的生理、生化功能提高,这能促进及 加速训练后消除疲劳的过程。 经过合理的耐力训练,运动员提高了抗疲劳及疲劳后机体快速恢复的 能力,使大脑皮层中兴奋与抑制过程有节奏的交替能力也很快恢复与 提高,再加上有充足的能源物质的供应,这都成为其他素质发展的物 质基础,从而促进难的意志品质。
(四)肌肉耐力的训练
发展肌肉耐力多采用克服自身体重或负重训练法,即让运动员 承受一定的负荷,进行多次重复抗阻力的练习。
影响肌肉耐力发展的因素主要是完成这些练习的负荷强度及重 复次数或时间等。
以小负荷强度,坚持较多的重复次数,可以使肌肉耐力得到发
展。
发展肌肉耐力的原则是让运动员坚持达到再不能继续的极限次 数为止。
3、间歇练习法
含义:是指在一次(或一组)练习之后,按照严格规定的间歇负荷 和积极性间歇方式,在机体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从事下一次(或一 组)练习的方法。 特点:未完全恢复的间歇负荷,积极性的间歇方式,有明显的疲劳 积累,对机体的刺激强度较大。 积极性的间歇方式:走、慢跑、活动性体操等。 构成要素:练习的数量、强度、间歇的时间与方式和重复次数等。 不同的练习目的对这些要素的组合变化要求也不相同。如以周期性 项目中跑的练习为例,发展一般耐力时,每次练习的距离要长、组 数要多,中小强度;发展力量耐力时,负重量较轻、中等强度,练 习次数和组数较多。又如可在练习中提高每次练习的强度(适用于 周期性短跑项目和举重项目),增加重复练习的次数(适用于周期 性长跑项目和球类项目)和调整间歇时间等基本要素,加大对运动 员机体的刺激,贯彻超负荷原理,从而提高有机体的机能能力。